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杨子潇 《求索》2022,(1):107-116
在农民法律意识的生成机制中,"感知—判断决策—图式形成"是基础性内在结构,农民生活中的法治实践是外在影响因素。通过观察"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可知,正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判断标准",和既有图式对新判断结果的"顺应",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生成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它们联通意识生成的内在结构与外在社会特征,形成了完整的法律意识生成机制。正是因为负面法律信息与农民的"关系性距离"更近,农民对法律的避险功能产生消极判断,法律图式又顺应了这些新判断,导致出现了"迎法下乡"遇冷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卢燕 《人民论坛》2013,(11):117-119
农民法律意识是我国法律意识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环境的影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法律知识量少、法律信息获取途径单一,法律意识整体呈现表层、模糊的状态.因此,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区域特征和农民群体的现实需求,探索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建议和对策是推动我国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加强我国农村法制建设与依法治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巫文勇 《前沿》2005,(8):138-139
文章在对我国落后的农村法律建设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是农村经济落后导致了农民法律意识淡漠,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如何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民法律意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5.
刘淑满 《人民论坛》2011,(12):108-109
农民法律意识的培育和提高是农村法治建设的基本前提。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儒家传统文化的长期影响,以及法治不完善的制约是造成农民法律意识较低的原因。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提供经济基础;进一步完善农村方面的立法,加强执法,深化农村司法改革,不断加强农村普法工作。  相似文献   

6.
认为当代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是以淡漠为特征的判断是不准确的和不合理的,这种研究没有触及问题实质。农民法律意识淡漠表象的背后是农民通过法律的利益诉求不足,以及农民可用社会规范的多元性。农民对法律的淡漠态度,有其现实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离不开法治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是知法、用法、守法的重要主体之一,农民法律意识与法律思维的建设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点与难点。因此,需推动法治体系构建,健全农村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推动普法宣传,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思维;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波 《桂海论丛》2006,22(2):82-84
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农业文明跨越到工业文明,农民工面临着从农民到农民工、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其法律意识不能仍停留在农民的法律意识层面,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水平的途径包括内部和外部两种途径。农民工法律意识的变化可以更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农民工的完全市民化做好法律观念的铺垫。  相似文献   

9.
“三农”问题的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法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保障。法治“三农”的基本目标就是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和自由 ,促进社会的总体公平。而该目标的实现与农民包括县乡干部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分不开的。文章针对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封建社会的思想残余在农村长期积淀,城乡分割的二元治理体制形成了现实枷锁,使农民的思想意识与城市居民的思想意识发展不同步,产生了思维方式与观念认同上的错位,这种差异明显反映在对法律意识的认知上,突出表现办礼教至上、义务为本位、人治为保障的特征,其结果是与现代法治精神相矛盾.我们要通过对农民有关法律意识误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增强新时期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吴刚 《公民导刊》2012,(6):25-26
经过"五五"普法教育,我市农民法律意识普遍增强,但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村社,特别是偏远山区,普法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难题。本文作者结合"六五"普法要求,对重庆市农村普法工作中存在的"四难"问题及造成"四难"的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了增强农村普法工作的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乡村干部、农民群众、生产经营者等缺失必要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所致。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缺乏,有农村经济的因素,也有农村环保执法的因素,还有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的因素等。要对症施策,切实培育和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规范法律意识"是先进的法治意识,其作为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规范法律意识"理念铸造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规范法律意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公民法律意识的复杂性第一,重视、信任社会主义法律的思想逐步成为公民法律意识的主流,同时,轻视法律的意识还相当普遍。一方面,以法律为准绳的行为取向正在逐步形成、壮大;另一方面,"以权废法"、"以言代法"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在一些干部中,政策意识的作用比法律意识更强。第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是公民法律意识的主流,但基于损人利己、金钱至上、以权谋私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各种非社会  相似文献   

15.
法治化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规范法律意识"是先进的法治意识,其作为法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规范法律意识"理念铸造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所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规范法律意识"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陈若冰 《人民论坛》2012,(36):114-115
通过分析若干女性农民工的访谈发现,她们法律意识的自主性有较大提高,但这种法律意识带有矛盾性和分裂性,表现为对法律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二重性认知,法律认知的"碎片化"与法律意识的扭曲,权利意识的模糊与义务意识的厚重。这些都体现了女性农民工现代法律意识建构的分裂性、艰难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吴兴国 《中国发展》2009,9(2):57-62
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权利问题。农民作为一个群体,既有与其他群体相同的权利,又有着自己群体固有的权利。农民权利具有基本性、身份性、不平等性、贫困性、个体性及法定性等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农民权利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民权利仍凸显不足。该文提出,要构建立法、执法、司法及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四位一体的保障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民权利。  相似文献   

18.
普法是建设法治浙江的基础性工程。法治浙江目标下的"五五"普法必须以培养和生成公众的法律意识为目标。为此,必须优化和强化公众法律意识生成的利益诱致机制;实现两大普法理念的创新:由重普及法律知识向重普及法律意识转变,由重普及权利意识向重普及义务意识转变;实施三种主体参与式的普法形式:立法参与、诉讼参与和媒体参与。  相似文献   

19.
今年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前夕,笔者下乡做民意调查,了解到农民群众盼望“五懂”,即具有五种素质的村干部。一是懂政策。政策是党的生命线,尤其是现行的农村政策,农民希望坚决贯彻执行。因此,他们要求村干部能熟悉并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二是懂法律。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农民兄弟希望村干部能正确运用法律法规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及时化解矛盾。  相似文献   

20.
2019新春之际,公众对农村新风尚有哪些期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要发现】公众普遍感受到农民呈现出新面貌。道德素养、法律意识和创新创业三方面的提升,是农业户籍受访者认为农民最突出的变化。城镇户籍受访者认为农民最突出的变化是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收入渠道的拓宽。近半数受访者认为村干部的风貌变化最为明显,超六成的受访者认为农村的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