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青年大学生:"五四"离我们遥远激辩:"功利"侵袭到底是谁的错谁该为我们的"功利"买单究竟"功利"是否有个明确的定义,是否有个划分标准?图利是不是不被社会所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社会前进的动力难道不是来自人求生存、求发展的渴望吗?现在大学生很功利吗?比如说,大  相似文献   

2.
当代大学生的功利思想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也正在深化,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必然受到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主流是好的,但是或多或少表现出功利思想,并且有蔓延趋势,这种功利思想看似合乎情理,却危害重重。应通过培养社会责任、社会示范等途径消除功利思想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会化是一定时期 ,社会对合格人才规格认定的反映。当前在探索大学生社会化新模式途径中 ,注重与市场接轨 ,越来越强调社会化目标的务实性 ,强调社会化激励机制中物质利益的作用。使得大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存在过分强调个人功名和私利的功利现象突出。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化途径中功利现象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青年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外界环境及思潮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冲击,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应当从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机制和深层的心理发展需要,将"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让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建立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已被人们普遍关注,这种浮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然而,对于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却是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把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主要归结为:"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等的反映,并分别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应对大学生浮躁心理提出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价值冲突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价值冲突主要表现在 :在价值评价上的功利价值和非功利价值之间的冲突 ;在价值取向上的健康价值与异化价值之间的冲突 ;在价值目标上的目的与手段、价值与代价之间的冲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对青年大学生的价值冲突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6,(4)
法治信仰影响我国依法治国进程。当代部分大学生的法治信仰存在一些问题,如法律知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认知功利等。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基于个性与共性关系,遵循"个性发展完善要服务于共性目标"和"共性目标要着眼于个性发展需求"两大原则,从完善法制教育、强化权利意识、优化法治环境、参与法治实践入手,重塑大学生的法治信仰。  相似文献   

8.
"囧文化"是2009年兴起的一种网络非主流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能在大学生中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某些心理需求,反映了大学生某些心理症候,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大学生"囧文化"的流行中吸取某些积极因素,因应大学生的需求以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9.
陆玲玲 《人民论坛》2010,(4):134-135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西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宣扬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大众对功利主义的认识向纯粹物质功利倾斜,大学生亦受其功利原则强力冲击而引发价值观冲突,并通过价值方向、价值标准、价值选择尺度等方面表现出来,呈现不良发展倾向。  相似文献   

10.
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深陷阿拉伯民族文化的"旋涡"、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泥潭"和大中东政治文化的"沼泽".美国的"伊拉克战争后遗症",源于其唯我独尊的"自信文化心理",根深蒂固的"扩张文化架构",急于求成的"功利文化传统",以及极端错误的"战略文化指导",对世界文化的走向带来了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难道不是由社会的功利所促成的吗?大学毕业生难就业,这是尽人皆知的时弊。从"天之骄子"沦落到今天不断降低就业的底线,是大学生在变,也是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取向在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是一项对大学生心理帮助和求助方式的研究,包括对853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以及时25名学生的访谈.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心理帮助和求助方式以及对心理服务的态度上有显著差异.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多人际心理互助,更注重情感宣泄,更倾向于理性层面的"非指导性"帮助,对专业心理服务持更肯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团体心理辅导应用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筑梦之旅"工作坊以"立足职业定位,实现人生梦想"为主题组织实施特色辅导活动,通过自我认知、团体融入、团体互动、团体辅导等过程与环节,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探索职业世界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认知,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团体心理辅导已成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载体,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生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成为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道德素养、行为规范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的"网络情结"以及生活中频频上演的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有必要立足于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发生机制,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15.
观点     
▲专家呼吁拆除心理"一米线"大学生毕业后不断更换工作,或成为"校漂族"的现象十分普遍。专家认为,究其根本是"人已毕业,心未毕业"导致的现象。专家呼吁,应当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对于社会的理解、信任度,拆除他们与社会的心  相似文献   

16.
被誉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们,他们在大学校园里学习、生活得如何,一直是家庭和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上大学是莘莘学子第一次走出家门,开始的独立生活.对于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孩子们,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特别是面对众多的"诱惑",能否把握自己、坚定人生的方向、顺利地度过大学阶段的生活,对每个大学生而言,都是一种考验.文章着重对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学界对李觏的研究缺乏伦理学的逻辑整理。李觏重视功利的伦理思想,一方面是折中的人性论,在这种人性论中,以绝大多数人——"中人"——作为标准,李觏既承认人性内在的道德属性,又认为人性中有不可否认的功利属性;另一方面,在折中的人性论基础之上,李觏提出了以客观的、公共利益为内容的"礼"来规范人内在的道德与功利属性的观点。总体看来,李觏的功利思想是折中的人性论与客观公共利益为内容的"礼"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既要兼顾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帮助其圆满完成心理发展任务,妥善解决各阶段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应社会、促进人格完善,同时又要兼顾心理疾病及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干预,"点面"结合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李宗建 《传承》2009,(10):46-47
经济贫困导致心理失衡、环境的突变引发心理冲突、巨大的就业压力带来心理上的挫败感等是当前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通过健全资助体系、加强心理辅导、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造良好校园文化和引导贫困生"自我疗养"等途径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20.
高校班级的建立为大学生群体的形成提供了原初化的框架,而随着大学生个体在班级内持续地学习和生活,班级群体就具有了"血脉",相对稳定的班级群体心理随之形成。以群体心理学为视角来审视大学生班级群体状况会发现主要存在三种镜像,群体压力以及偏向从众所产生的心理状况、社会助长以及社会惰化引发的心理问题、模仿以及暗示对心理的影响。为此,在大学生班级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构建中可以采取增强大学生班级群体的凝聚力和健全大学生班级群体的行为规范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