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劳动法》应更加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权理念 2004年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已逐步成为法律生活中普遍的价值观念。人权的基础是生存权,生存权的基础是劳动权,《劳动法》正是维护劳动者劳动权的法律。作为宪法子法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2.
王卓伟 《法制与社会》2013,(19):268-269
十九世纪,西方蓬勃发展的产业革命与日益壮大的工人运动孕育了现代劳动法。而劳动立法在中国出现,则晚了一百多年。二十世纪初的民国北洋政府时期才诞生了第一部具有劳动法性质的法律规范——《暂行工厂规则》。单从时间顺序推断就可知早期中国的劳动法理念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资本主义劳动法理念的照本宣科。随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劳动法曾一度被视为单纯的劳动者保护法。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呼唤的则是强调经济发展与人权保障并重,促进劳资合作共赢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3.
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和进一步为劳动者认识,我国劳动纠纷案件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学习《劳动法》,掌握《劳动法》也成了经济人、劳动者必修一课。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整个法律体系中属于司法界较少关注的门类,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进的今天,这一体系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生产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对劳动争议仲裁制作出更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完善和改进,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对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克利 《法学杂志》2004,25(6):53-54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以下简称《劳动法》)颁布10周年。回顾10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专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法律,是劳动保障法制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0年来,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高度重视《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工作,各级人大加强执法监督,各级政府及其劳动保障等部门依法行政,各级司法机关依法审判,工会组织积极维权,使《劳动法》的贯彻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贯彻  相似文献   

5.
劳动法的社会法属性要求其对劳动者的倾斜保护应当适度。目前我国劳动法对于劳动者的保护水平与世界各国相比整体上有较大的差距。确定我国劳动法适度保护的考察标志应综合考虑劳动者保护的国际状况和我国国情,兼顾人权、国家利益、公平精神和道德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三次审议稿)》存在着对劳动者保护不足和过度保护等诸多方面的缺憾,建议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6.
劳动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过去劳动关系的行政调整是与高度集中的劳动行政管理一致的,劳动法一直没有提高到经济所需要的基本法上来,大量的是以政策、法规等低档次的约束规范来调整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建国以来颁布了大量的劳动政策、法规,需要一部《劳动法》来统领,构成我国完整的劳动法体系。西方社会自由经济向垄断经济发展过程中,导致了劳资关系的紧张与激化,它们劳动立法的背景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以及国家协调社会劳动关系的结果,侧重点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我国《劳动法》的功能具有双重性。一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二是为创建市场经济新机制提供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一部适合国情,适应深化改革需要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7.
许勇 《中国律师》2006,(3):85-85
如果单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农民工应当与城市职工平等地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既然《劳动法》对适用的主体已规定的如此明确,既然《劳动法》并没有以身份区别劳动者,为何我们在适用《劳动法》时对来自农村的劳动者仍然区别对待?显然问题不在《劳动法》本身。《劳动法》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具体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宪法》中应享有的劳动方面的权利。《宪法》的规定中我们找不到以身份或地域划分劳动者的规定。我们在《宪法》中是以公民的概念规定相关的权益。《宪法》对公民劳动权利的规定,从1982年修订的《宪法》到2004年的《宪法》规定都是相同的。但是,  相似文献   

8.
《商务与法律》2004,(5):41-41
2004年是《劳动法》实施十周年.十年来我国劳动保障立法进程加快,初步形成了劳动保障法律体系和劳动标准体系框架。《劳动法》及其配套法规规章的贯彻实施.对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法》颁布实施以来.国务院先后制定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八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已于今年元旦起施行。劳动法的颁布施行是我国职业病防治立法中的一件大事。劳动法规定了卫生部门对劳动法(在卫生部门职责范围内)的遵守和执行情况依法实行国家卫生监督的权力,卫生部门在保证劳动法的正确贯彻实施,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方面负有重要职责。行政处罚是行政部门在进行行政管理活动中常用的,重要的一种手段,劳动法施行后,职业病防治行政处罚决定所适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首先应当是劳动法,尔后才是其它法律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经八届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审议通过。日前,本刊记者就《劳动法》的有关问题采访了劳动部副部长张左己。记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于7月5日经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请您谈谈这部法律的颁布实施有哪些得大意义。张左己:《劳动法》的出台,是全国亿万劳动者多年期盼的大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全国各族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关心,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首先,《劳动法》的基本宗旨是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考虑到企业权益的保障,这将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维护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可…  相似文献   

11.
阿尔及利亚在其国家独立之后一直尝试着建立适合自己的法律体系,但却没有完全摆脱法国法律的影响.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劳动法律体系的过程中,1990年的阿尔及利亚劳动关系法在保证就业和保护劳动者权利两个方面找到了一定的平衡.通过对该国劳动法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的阐述,以期对阿尔及利亚劳动法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而言处于弱势地位,其与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实质上是以法律的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而言,同样需要我们做到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形成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律,是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产物。它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与之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在劳动法调整范围之内。劳动合同制是劳动力由国家统包统配走向劳动力市场的方向,但目前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的条件还不够成熟,劳动法对这一问题作了弹性的规定。其它如裁减职工、延长工时等问题都作了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规定。劳动法既考虑尽量与国际通行的作法接轨,又照顾到现阶段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劳动法。  相似文献   

14.
喜佳 《中国法律》2005,(1):22-23,80-82
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订立劳动合同,为中国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劳动法》实施後,中央政府相继颁布了有关劳动合同的一些配套规定。10年来,劳动合同立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在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郑爱青 《法学家》2007,(2):22-26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维护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2005年12月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得到保障,劳动关系基本和谐稳定.但是,不可忽视的是,频频诸见报端的拖欠工资、加班加点、就业歧视等现象时时向我们奏出劳动关系方面的不和谐音符.  相似文献   

16.
劳动法──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张国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由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于1994年7月5日通过,并将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劳动法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面规范劳动关系的法律。新中国成...  相似文献   

17.
作为我国劳动基本法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至今尚未出台,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从法律层次上看,《劳动法》是仅次于《宪法》的基本法律,它是由国家最高权力机构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全国性的、综合性的法典。国际上有人把它称为“第二宪法”。它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其他法律和法规所不能代替的。从实际需要来看,它既是劳动制度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法律保障,也是实施《国际劳工公约》,与国际惯例接轨,反击少数国家借此攻击我国人权状况的有力方式。因此,加快《劳动法》制定的步伐,及早颁布一部质量较高的《劳动法》,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当务之急。《劳动法》的起草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应尽快制定《劳动法》。当时的国家劳动总局即组织力量着手起草,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妇女在1949年建国以前的漫长历史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权,更没有人权保障。建国以后,妇女人权及其法律保障制度基本确立。改革开放以来,妇女人权及其保障的建设进入法治化快车道,宪法和一般法律对妇女广泛赋权,《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专门立法对妇女进行全方位保护,男女平等原则已经上升为国策,性别意识逐步进入决策主流,妇女人权保障国际合作不断发展。新中国70年妇女人权保障取得的成绩,为未来更高层次的妇女权利保障提供了良好的现实条件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周宝妹 《河北法学》2006,24(1):141-144
作为劳动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一个重要主体,用人单位可以说是组成整个劳动法大厦的基石之一.用人单位是指具有用工资格,享有用工权利,履行用工义务的社会组织.用人单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因用人单位的类型、规模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在执法过程中,不因是国有企业还是非国有企业而有所差别.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冲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更多的体现为联合.尽管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己任,但这种保护应该建立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的基础之上.用人单位的各项权利义务都应当以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利益平衡为前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已于1994年7月1日公布,并于1995年1月1日起实施。《劳动法》不仅调整中国企业及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关系,也调整中国境内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及外商独资企业,即所谓“三资企业”的劳动关系。它既保障了本国劳动者及外籍劳动者的权益,也便于同国际劳工立法接轨,体现了改善劳动条件,促进劳动就业,协调劳动关系等基本原则。毋庸置疑,《劳动法》的颁布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是非常及时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经济交流不断增多,外商在中国投资办厂也日益活跃,这对促进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