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推进,地方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梦为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依据,地方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转型必须以中国梦提出的伟大理想为指针,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协同育人的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专业是高师院校的特色专业,是为教师教育奠定理论和技能基础的专业。随着我国师范教育的转型和就业压力的加大,新建地方高师院校教育学专业亟需进行课程改革,应以培养中小学综合型师资为主要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将学科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技能相融合,结合地方发展实际,采取开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教师教育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专业资源、教师资源、科研方向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以"分散"为特征的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大专业调整力度和资源整合力度,明确院系分工,优化管理制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促进地方普通高校新建专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教师教育将由办学模式改革向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普通师范院校是面向基础教育、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机构,必须率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教师教育走上创新之路.普通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以"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为价值取向,狠抓实验实训教学和实习环节,让师范生在扎实的技能训练和"伴岗实习"中养成教师专业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方师范院校影响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地方师范院校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色办学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应然之策,这是地方本科院校办学资源比较优势的校情和发展要求使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地缘关系和错位式发展的要求,是地方本科高校办学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规定.实施"特色办学"的着力点在于办学理念的特色表述、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地方性特征、立足于地方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科学研究、促进教育资源拓展和教学手段的个性化及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特色构建;同时还要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长教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与本土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特色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全国面向"与"地方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学生是大学生中相对特殊的群体,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指导学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学生,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学生,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学生,促进师范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城乡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没有城乡教育的一体化就谈不上城乡社会的一体化。厦门岛内外教育一体化是岛内外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厦门应以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为动力,以承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为契机,通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推进岛内外义务教育一体化,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差距,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财政拨款、教师配置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基本均等,在全市区域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时代农村教师定向培养制度,"优师计划"在发挥重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优势的同时,也要着力实现从"城市教育本位"到"乡村教育向度"的思维转换,以此型构出新时代乡村准优秀青年教师的地方政府—师范院校—基地学校协同育人模式,具体表现在"关系契约"与"自我体验"的互动中实现乡村准青年教师的身份建构,在国家意志与个人价值的耦合中生成乡村准青年教师的乡土情怀,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的融合中做好乡村准青年教师的专业准备.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嵌入乡村教育知识模块,在实践教育中设立见习实习乡村基地学校,在专业发展中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导师指导机制.  相似文献   

10.
毕新英 《工会论坛》2013,(6):113-115
我国职业技能教育近年实现了快速发展,但融理论、实习教学≮生产实践指导、班主任为一身的复合型一体化教师缺乏,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一体化教师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实习技能和生产实践指导,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具备融知识技能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学能力的教师。其在教学过程中应承担着社会代言人、教员、学生心灵牵引者等多重角色,它们相互联系融合,各种角色的叠加就是一体化教师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证人证言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证人错误记忆的发生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文章回顾了证人错误记忆研究的历史,主要探讨了证人错误记忆的研究范式和理论基础,并讨论了该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一个可能使用EJB组件的系统时,做出正确决定的第一步是要能透彻的理解EJB组件的特性,从而懂得如何确定EJB技术是否适合该应用,包括选择EJB组件作为一种实现手段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否则,别的技术可能更合适。  相似文献   

13.
对“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的再认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刑法第312条所规定的“窝藏、转移、收购、销售赃物罪”,在许多问题的界定上不甚明了,引发了理论界以及实务部门较多争议。通过对构成要件诸方面的重新解析,对犯罪主体、主观方面、犯罪对象以及罪数形态等存在较多疑惑之处做出了较为明确的界定,以期对司法适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哲学--爱智"作为"学术--科学"的最为核心的概念和问题,哲学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欧洲哲学中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和层面:在古代希腊创始阶段,希腊哲人摆脱"知识"之原始经验技术之束缚,确立了"自由知识"之地位;至康德哲学,"自由"通过"实践理性"上升至哲学之最高层面,使"道德"以"自由--职责"为基础;由康德经过黑格尔直到海德格尔,"自由"由"理念"回到"存在".对于"自由"的历史考察,可以看出"主体--客体"、"有限--无限"、"存在--非存在"、"生--死"等问题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罪状中的“帮助”应予去掉;变造证据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隐匿证据属于毁灭证据行为;教唆、指使他人帮助自己毁灭、伪造证据的,不构成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方便远程通信。作者在文中就小型局域网的几种常见的组网方案做了简要的介绍,比较各自的优缺点,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采用应对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我国司法鉴定法制建设应遵循正确的原则 ,并依据这些原则进行调整 ,在司法鉴定队伍建设上应遵循国际标准 ,司法鉴定程序应与诉讼制度和证据制度改革相衔接  相似文献   

18.
侦查运动中的"己"与"彼"比较研究侦查与犯罪是一种联动行为,侦查是与犯罪作斗争的重要手段,是侦查机关和侦查人员与犯罪和犯罪分子的一种较量,其斗争的双方是侦查机关、侦查人员--"己",和犯罪、犯罪分子--"彼"."已"与"彼"是互为对立的双方,从侦查角度来讲,对"己"与"彼"双方情况把握程度是决定侦查工作成败的首要因素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恐怖活动组织是一种性质极为特殊的犯罪组织,具有主体组织的公开性、侵害目标的象征性、行为方式的残忍性、危害后果的恐怖性、动机生成的政治性及奖金来源的合法性等特征。各国对恐怖活动组织所采取的措施更多地是建立在打击的思想基础上的,并不能从根本上减少直至消除恐怖活动组织。对恐怖活动组织的预防,应以犯罪学的预防视野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20.
Terry Eagleton was more like an anti-essentialist 30 years ago for nominalism, and now he is an essentialist in realism sense, but he didn't convert from one ism to another. We should reinspect some misreadings from Aristotle's perspectives of the theory of four predictions and his ten categories. For Aristotle and Aquinas, the essence of matters lies in matters themselves, but not the prerequisite for matters; the existence of matters is the premise for the essence. Definition and essence are used for the cognition of the world. But the post-modernists affirm that definition decides the world, therefore this “inversion” reflects some logical errors in our recogn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