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间地带”:和谐世界的枢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缘政治学说发端于西方国家对地区和全球权力的争夺。在这种学说的发展过程中,著名的地缘政治学者麦金德提出了"心脏地带"理论,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其间还有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的"生存空间"理论。在西方大国眼中,上述地区都是各自在世界权力竞技场中获得主动地位所必须加以控制的地区,从而导致了大国之间激烈的和长期的地缘政治斗争,世界性的战争和不稳定多由此而生。在笔者看来,这些或在地理上处在大国之间,或在政治上处在大国的强烈关注之下的"被争夺"地区应被称为"中间地带"。"中间地带"是国际政治中的力量凹陷地区,其产生的原因、展示出来的特征以及呈现出的意义都对认识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内在本质具有独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英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缘起于19世纪后半期的英俄亚洲博弈,但它存在两个严重的缺陷,因此尽管该理论有着一定的解释力和政策参考价值,但它却并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出近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变迁的历史事实。实际上,自拿破仑战争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并非总是海陆两极式的经典地缘政治格局,它有时还是多极或三极式的。所谓三极,即是指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和边缘地带强国三强并立的格局。近现代史上的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从未能成功地崛起为全球性强国,而经典地缘政治格局也往往形成于海陆强国联盟对边缘地带强国高强度的反制斗争中。导致欧洲传统边缘地带强国崛起失败的原因既在于边缘地带强国的地缘政治条件和政策选择,又在于海上霸权国、枢纽地带强国以及其它次级强国的内外形势和对外政策,而前者是主要原因。联系理论、历史经验与当前的形势,从地缘政治角度来看,后经典地缘政治时代下的七大有利条件为中国这个新兴的巨型边缘地带强国的继续崛起提供了相对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在特朗普政府时期正式以“印太”取代亚太,并制定了“印太战略”作为“印太”的地缘政治指导方略。“印太”和“印太战略”的出台,折射出世界权力转移过渡时期内,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竞争日趋紧张。在“印太战略”中,美国试图通过重构亚太地区的盟友及伙伴关系,形成从欧亚大陆东南包围欧亚大陆的“C型战略弧”,制衡欧亚大陆边缘地带国家的崛起,以及边缘地带国家和枢纽地带国家的联合,继续维护美国在亚太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地缘政治均势。在“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竞争中,至少蕴含着中美在“印太”地区内围绕着权力地位、国际制度及地区秩序等多重竞争,这些竞争共同构成了“印太”的地缘政治张力。从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构建理路来看,“印太”是对经典地缘政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且凸显了地缘政治竞争中海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联合制衡陆权国家和边缘地带国家的联合。  相似文献   

4.
曾向红  王子寒 《西亚非洲》2023,(1):131-155+160
土耳其是影响中亚地区的重要外部行为体,中亚也是土耳其外交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地区之一。埃尔多安执政以来,土耳其在新的整体性外交战略的基础上调整了其中亚政策,对中亚的投入和关注度仅次于中东。土耳其的中亚政策目标主要有三:将中亚塑造为“战略纵深地带”,以此为本国“全球性大国”构想提供支撑;推动中亚能源西运,将本国塑造为全球能源枢纽;力推突厥语国家一体化,积极参与中亚事务,配合“东向”的整体性外交政策转型。为实现上述政策目标,土耳其采取了包括首脑外交、经济外交、公共外交、安全外交以及能源外交在内的多重政策工具,推进与中亚国家的全方位合作,以此保障中亚政策的实施。土耳其的中亚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特征,即政策布局上的国别圈层性,政策工具运用上更倾向于文化手段以及通过平衡战略保障政策实施。从中亚博弈的未来趋势来看,土耳其虽然目前通过采取议题对冲策略实现了中亚政策实施的大幅度推进,而一旦乌克兰危机结束,俄罗斯与西方关系趋缓,土、俄在中亚地区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甚至将重塑中亚大国博弈格局。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解放党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九一一事件后,伊斯兰解放党逐渐成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新代表。该党发展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成员数量多,组织严密,思想激进。伊斯兰解放党给中亚安全带来挑战,有“社会化”、“政治化”和“暴力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应客观看待这一宗教极端组织对中亚安全的影响,该党不会成为破坏中亚稳定的主要力量。伊斯兰解放党问题是中亚地缘政治变化的因素之一,它与中亚国家调整“亲俄疏美”的外交政策有关,同时也给进一步深化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合作带来新契机。  相似文献   

6.
破碎地带仍然是深入认识当前国际武装冲突乃至全球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视角。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武装冲突比较集中地发生在所谓破碎地带的地理空间,历史积怨造成"冲突-破碎化"的恶性循环,经济贫困和国内政权衰弱为冲突滋生蔓延提供了必要条件,国际政治的深层矛盾则成为冷战后破碎地带冲突加剧的驱动力量。国际政治内在逻辑的发展作用于破碎地带,并使主要集中于破碎地区的武装冲突充分反映出时代条件的特定变化;而破碎地带安全局势的演变,反过来也推动着国际政治尤其是地缘政治的深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亚五国安全形势主要面临三方面威胁:俄美地缘政治角逐加剧可能冲击中亚稳定;中亚国家在自然资源和边界上的争端、地区“三股势力”以及民族矛盾等问题可能引发国家间冲突;中亚五国长期总统集权、换届不畅,吉、塔两国面临政治动荡危险。目前,维护中亚局势稳定的因素暂居上风:俄美基于战略考虑,希望维持中亚地区稳定;中亚区域合作致力于缓解地区性矛盾;中亚五国威权主义政体仍有助于维护国内政局稳定。但从长期看,中亚安全隐忧难以消除。  相似文献   

8.
2001年“9·11”事件后,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对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内部的安全环境、外部的安全影响作了分析。着重论述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在近期的走向、地区安全问题的表现以及克服安全威胁的现实出路。打击“三股势力”和反恐在中亚固然任重道远,但对于地区安全更深一层的因素,比如地缘政治和国内政治的问题,社会经济领域的弱点,地区内跨国合作的紧迫性,同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浅析21世纪中亚地区的安全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21世纪中亚地区地缘政治形势和国际安全格局的变化做出了基本的判断,对可能影响中亚地区格局走向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新世纪中亚安全形势的前景.中亚地区的稳定是比较脆弱的,容易受到不利环境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因此,积极、有效的国际合作是避免冲突的重要方式之一.中国必须重视与中亚国家在安全和经济领域内的合作,参与该地区的国际竞争,明确本国在中亚的战略.  相似文献   

10.
欧盟新中亚战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新中亚战略在关注中亚民主、人权及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多关注地区的安全稳定与能源合作.新战略为欧盟全面发展与中亚国家关系确立了政治框架.欧盟试图通过新战略扩大其在中亚地区的影响,维护欧盟的能源和安全利益.受来自欧盟自身和外部因素的制约,新战略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11.
恐怖主义是引起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特点和人文环境已成为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猖獗的地区。为治理这些犯罪行为,保障中亚的稳定与安全,中亚国家在国内反恐法律中规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反恐程序的同时,把反恐国际公约转化为国内法律,从法律上为反恐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亚国家的反恐法律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恐怖主义是引起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中亚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缘特点和人文环境已成为恐怖主义犯罪行为猖獗的地区。为治理这些犯罪行为,保障中亚的稳定与安全,中亚国家在国内反恐法律中规定了恐怖主义犯罪及其反恐程序的同时,把反恐国际公约转化为国内法律,从法律上为反恐斗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亚国家的反恐法律有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中亚地区作为中国西部的主要邻区,对中国西北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日趋重要。冷战后,中亚地区由于民族、宗教和大国博弈等原因,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各种传统的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因素不断出现。对中国而言,如何充分演绎好中亚各国可靠战略伙伴的角色,有效应对各种安全威胁因素的挑战,既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地区稳定与发展应尽的历史职责,也是为赢得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而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在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始终是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地带。它之所以令人瞩目,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朝鲜半岛作为"边缘地带"的独特的地缘政治位置和环境,二是朝鲜半岛国家的对外战略选择,常引起半岛乃至地区的震动性效应。实际上,从历史到现实,朝鲜半岛国家因为处于"边缘地带"使其在对外战略选择方面始终存在着海陆分裂的性格,或依靠陆上强国而生存,或依靠海洋大国而存在,特别是在海陆冲突的环境中,这种状况尤其明显。冷战后,朝鲜半岛国家对外战略选择的自主性增强,但仍然没有改变其海陆分裂的性格,仍然要在海陆大国关系的调整中寻求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中间地带"理论,菲律宾是一个典型的"中间地带"国家。阿基诺三世上台以来,菲律宾改变了阿罗约时期菲律宾在中美之间的大国平衡外交,开始全面倒向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对华态度强硬,使得自己处于大国争斗的漩涡之中。一般而言,"中间地带"国家要想维护自身的独立和利益,必须尽力在大国间保持中立,但是菲律宾没有作出这样的战略选择,而是完全投靠一个大国。这样的战略选择看似愚蠢、短视,却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恰恰反映了某些"中间地带"国家在大国博弈背景下所作出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在中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亚国家独立以来,中国对中亚的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建立睦邻友好关系(1991年12月~1997年9月)、加强能源、经贸和安全合作(1997年9月~2001年6月)、在双边和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发展全方位合作关系(2001年6月至今).中国已经与中亚国家建立起密切的政治、经济、安全合作关系,已经成为中亚地缘政治的主要角色之一.中国对中亚政策仍旧存在工具不足--限于经济合作和一定程度的安全合作--的弱点,且受到美国、俄罗斯、中亚国家政局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与中亚国家关系前景美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亚地区合作机制呈现“竞争化”趋势,这不仅是大国主动塑造的竞争性多边主义,也是中亚各国主观上默许的地区合作模式。通过大国之间的国际制度竞争,中亚国家能够赢得更多自主性,也能够更好地实施其多向平衡外交政策。这种制度竞争趋势表现为:美俄均致力于提升“C5+1”制度化合作的水平以维持地区均势;欧盟多措并举强化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机制以赢得更多机遇;地区强国积极发展与中亚的合作机制以谋求更多利益;中国扩大与中亚国家的合作范围以打造全方位合作体系。中亚地区合作机制的竞争主要受到地区安全环境变化、大国关系变化、中亚国家外交政策变化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大国将加大对地区资源的竞争以获取投资收益,也将重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塑造地区治理规则。中亚国家将持续提升外交自主性,以便赢得更多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18.
出于对中亚地区国家地缘政治价值的考虑,日本近几年来与中亚国家的外交往来密切,并在政治、经济、能源以及安全领域积极与中亚国家开展合作,增大了对这些国家的援助力度。日本的这一举动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根据目前形势分析,日本施加的影响力还不足以改变中亚地区局势。未来中亚地区局势将是由多种力量、多个层次组合而成、且不断变化的“合力”来决定,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王海燕 《国际问题研究》2020,(2):107-133,136
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对“一带一路”建设和提升中亚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意义重大。中亚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各国纷纷出台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电子政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各国数字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中国与中亚国家共建数字丝绸之路有着良好的基础,双方已建立起较为稳定持久的互信关系,都提出了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已有多层次合作机制,中亚国家对双方合作的内在动力较强。但双方合作也面临不少挑战,中亚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数字人才紧缺,网络安全和地缘政治风险亦不断增加。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治理、电子商务、数字人才培养等路径入手展开合作,因国施策,共建数字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宗教极端主义对“一带一路”影响巨大,不仅威胁海外中国公民和财产安全,破坏地区安全稳定形势,影响项目建设成本和进度,还刺激贩毒等其他犯罪行为。中亚地区的极端主义主要表现为宗教极端主义,形成原因主要有社会环境、个人心理需求、错误的宗教教义和大国博弈等因素。有些人未能系统学习宗教知识却希望在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被极端势力鼓吹的错误宗教教义迷惑,进而加入极端组织并从事带有政治目的极端行为。一些大国出于地缘博弈的目的,资助和培训极端分子,也成为极端势力屡禁不绝的背后推手之一。反对极端主义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的重要合作内容,现已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已形成比较有效的区域安全合作理念与模式,并已取得很多具体成果,有效地维护了地区稳定。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双方宜在已有成果和经验教训基础上,综合考虑宗教、地缘与国际法基本原则等因素,继续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区域国际机制,加强国家宗教事务管理领域合作,利用宗教体系内部的自我管理和净化体系拨乱反正,同时防范个别大国炒作和利用宗教极端势力干扰地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