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村级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环节。选举与被选举,也是村民参与政治的重要体现。笔者在近几届的村委换届选举时深入农村全程跟踪调研选举过程,发现当前的村级民主选举确实在不断进步,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选举程序日渐规范,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但是,毋庸置疑的是,选举的难度也在加大,无序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和组织形态.从政治社会学的视角看,我国农村社会各种因素对村民自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农村社会习俗反映的传统观念与村民自治所反映的现代观念发生碰撞,对村民自治进程有着双重影响;以家族权威、经济能人及知识分子为主的地方精英,对完善村民自治有积极作用,但其所隐含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国家法律在一些农村地区处于闲置状态,因而,需要发挥国家法律在村民自治进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村民的流动是村落社会里的必然趋势.村民流动既有经济根源又有社会根源.村民的流出使村级党组织后备力量缺乏,影响了村民对党的认识,促使了村级党组织家族化的形成,使得农民工党员管理较为困难.因此,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发展村落社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同时放宽政策,促进村民在村与村之间的合理流动,合并村级党组织,设立跨村组织,设立流动党组织.  相似文献   

4.
“善治”的本质特徵就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民主执政的理念体现了执政党对“善治”的追求,村民自治是民主执政理念的实践。天津市武清区在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等一系列民主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一些村级党组织民主执政能力与村民自治发展不相匹配的问题,实行了村支书担任村民代表会议主席的制度;针对农民群众参与村务管理的广泛性要求与村级民主成本短缺之间的矛盾,推行了户代表会议制度。本文从武清区近期深化村级民主的实践分析入手,论述了村民自治与村党组织的民主执政方式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机制,是村民自治深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经过十几年的村级民主实践,村民自治与村级党内民主已初步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方向;为防止村民自治的异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村民自治的领导;两委矛盾的产生有其深层根源,其实质在于权力与利益之争;实现村庄“善治”需要村级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互动与合作,在大力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提高其民主执政能力的同时,必须不断完善科学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并逐步建立村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良性互动的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两票制"、"一肩挑"和"一制三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两委"关系最基本的三个常量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两委"性质、职能、运行机制的不同和权限范围划分不清以及"两委"权力来源不同。解决"两委"冲突的"两票制"、"一肩挑"和"一制三化"三种实践模式它们本质内涵在于将人民直选的一些原则和做法引入到村级党组织建设中,保证了村民对村级党组织的选举有了直接的影响力。因此,应进一步保证村民对村级党组织有直接的选举权和监督权,这是村级党组织不脱离群众的根本要求,也是协调"两委"关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关于一个村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实践的个案研究,主要利用一个村庄的日常政治生活的材料反映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的运作状况及其实施效果。研究认为村民代表能否在村级治理的民主决策、民主监督中发挥效能,不仅与制度建设有关,而且与村庄治理多元主体间的民主协商以及村庄社会信任分不开,三者缺一不可。乡镇政府、村级自治组织需要通过与广大村民及其代表共同遵守一定的制度和规则,在理性协商的基础上处理乡村公共事务。其中任何一方主体的"缺位"、"错位"、"越位"都是对协商民主的损害。这样做的结果,既可以防止村民自治蜕变为村干部自治,又能够纠正乡村治理主体行为关系的紊乱。  相似文献   

7.
村级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村民自治工作中的内在要求。为了适应这一任务和要求,2008年以来,南漳县探索建立了对村级重大事项实行村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村级民主管理新机制,不断规范村级决策和工作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群众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8.
实现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精准扶贫的可持续性则取决于农村反贫困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而末端治理的可持续性又体现为村级组织自身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村民关系的可持续性、村级组织与社会组织关系的可持续性以及村级组织与企业关系的可持续性。基于村级组织与其他各扶贫主体关系之间出现的不可持续性表现及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在精准扶贫的目标下实现村级组织与各主体间利益相容的合宜路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实施,村委会作为农民的自治组织,直接管理村级事务,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在村级事务活动中,如何正确协调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规范运作农村的整体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2000年以来,"一事一议"制度已经成为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筹资筹劳的主要制度形式。经过10年来的实际运行,在一些农村,"一事一议"制度陷入了"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的困境。从村民参与角度来分析,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一事一议"过高的组织成本,少数参与"一事一议"的村民利益受损,激励机制的缺失,村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差异等。走出"一事一议"制度的实践困境,要合理估计组织成本,规范权力结构,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构建合理的村级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确保村民对"一事一议"的参与达到制度预期。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干部腐败现象折射出农村基层权力架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修订后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或者其他形式的监督机构。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是村级权力监督的重大制度创新,它是合理构建村级事务的决策、执行、监督相分离的比较完整的村民自治权力运行与监督体系。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增强村民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力的能力,可以考虑县镇纪委对村民监督委员会实行垂直领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农村治理模式如何实现现代转型已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路径。近年来,内蒙古赤峰市阿旗积极探索建立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模式,并把村级事务契约化管理从集体资产承包、土地流转、产业项目等经营性事务,扩展到村级公益性事务、村民自治、党的组织建设等政治事务领域,为创新农村治理模式、推进基层民主政治改革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益经验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村级治理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级治理方式演变的轨迹体现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农村社会的变迁必然要求农村治理方式的创新,村民自治对农村政治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效应。以村级治理创新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必须以政治理念的文明渗透和指导村民自治;以政治制度的文明支撑和固化村民自治;以政治行为文明规范和引领村民自治。  相似文献   

14.
规范村级组织的关系,明确划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村民自治组织的职责权限,形成一个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相互监督、规范运作的村级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又有利于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落实村民自治体制,走依法治村之路,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化解农村基层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按照村民自治原则进行集体土地管理,是村级治理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我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内在制度要求。集体土地具有公共利益属性,成为激活村民自治运转的经济基础。围绕集体土地利益分配产生的村级公共治理活动,形塑村庄政治基本格局。开展集体土地民主管理活动,需要在国家政策前提下进行,外部制度供给变化会带来村庄政治格局变化。但是,过于细致和具体的国家政策,深入到村庄公共事务内部,形成国家替代集体进行村级治理的局面,压缩村民自治发挥作用的合法空间,消解村庄自主治理机制。村级制度建设要做到规范化并保持村民自治活力的平衡,才能有利于村庄善治局面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背景下的乡村制度变革应以厘清基层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相互关系、还村民自治以本来面目为正当性依据,而不应成为新一轮行政权力扩张的理由。目前政府行政权力的过度延伸,已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村民委员会丢失"自治"本性的"行政化"、"二政府"状况,鉴此,无论是何种体制改革都要把握一个原则或尺度:不可因为改革客观上加重这种状况,更不可通过改革加重这种状况,特别是不可使这种状况制度化或彻底显性化,那样,就不但从实质上而且也从形式上彻底葬送了村民自治制度。我们的重要使命,是探寻一条基层政府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衔接且良性互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7,(10)
村级组织公信力与民众满意度之间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互动性。村级组织的公信力来源于民众对村级组织的信任和满意程度,是民众对村级组织行政服务的心理感知度。两者在目标、价值导向、责任追求和实现路径等方面存在着耦合。基于此,本文以实地调研为基础,建立了民众满意度各维度、民众人口统计学特征和村级组织公信力之间的假设关系。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上述因素的差异性对公信力有显著的影响。在实证调研和资料总结的基础上,从强化村级组织执行力、诚信意识、维稳责任和民众视角提出村级组织提升公信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正>村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工具,也可能成为获利掠富的手段。为了治理村干部腐败,全国各地开展了很多实践探索,包括建立村务监督机构的制度安排、"村财乡管"的制度创新、规范村干部"小微权力"的制度探索、村级设立纪检委员的治理实践,其本质都是对村干部权力形成监督和制约。然而,村干部权力集中与村民的民主"无意识"使  相似文献   

19.
周祖成 《行政论坛》2004,1(6):82-84
WTO的法律制度是基于市场经济的社会结构和西方的法治传统,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和法治原则的价值要求。适应WTO的法律制度,不在于法律条文在形式上的改变与调整,而在于价值理念的协调与一致。同时,WTO对各成员的核心要求在于行政行为的法律调节,在于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在适应WTO法律制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基本的前提和基础,行政法治是极其重要的内容与方面。  相似文献   

20.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村级管理层的任命方式与村财政运作及公益项目安排的政府行为三者不同源的分裂模式,这种模式造成了无法对农民减负与杜绝腐败的后果;因此,应改革农村基层组织,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用法律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