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反对恐怖主义的战争,并先后用武力推翻两个穆斯林国家的合法政权,不仅如此,美国还在伊斯兰世界推行民主变革,以铲除伊斯兰极端主义滋生的土壤。人们总是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反恐战争描绘成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然而,无庸讳言,九一一事件和反恐战争还是将西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基督教与穆斯林等具有强烈对比的话题摆在了人们面前。本文力图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通过分析伊斯兰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历史,对当代伊斯兰主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判断。与以往的研究类似,笔者坚持把伊斯兰主义的研究建立在3个纬度之上,即伊斯兰主义与西方世界的关系、伊斯兰社会内部的变化、伊斯兰教的内部特点。  相似文献   

2.
美国“倒萨”的战略意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认为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对美国构成威胁 ,美国总统布什强调必须推翻萨达姆政权。本文认为美国“倒萨”主要有四大战略意图 :一是控制中东石油资源 ,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世界石油最丰富的地区 ,而美国则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能源消费国 ,控制中东石油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点之一。二是改造中东伊斯兰世界 ,九一一事件后 ,美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面临严峻考验 ,美国意欲借反恐推翻萨达姆政权 ,制衡沙特的影响力 ,以利于美国为所欲为地改造伊斯兰世界。三是牵制西方盟国 ,欧盟、日本对海外石油 ,特别是对中东石油依赖程度很深 ,控制中东石油可防止它们进一步离心。四是遏制中国和俄罗斯的兴起 ,推翻萨达姆政权可在战略上对中俄形成包围 ,达到遏制中俄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5月22日,美国皮尤调查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发表一份题为《美国穆斯林》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对美国境内1050位穆斯林进行55000多次访谈后,结果显示:目前全美穆斯林人口主要来自阿拉伯地区的移民,至于土生土长的穆斯林,则以非裔居多;多数人对美国认同度较高,支持极端伊斯兰主义比例比欧洲国家低,但多数不认同美国所发动的反恐战争。  相似文献   

4.
马丽蓉 《西亚非洲》2007,46(10):5-9
追问九一一事件真相,认清了由此引发复仇之举与后续"大中东战略"间的内在关联,从背景、动机、思路、框架及其成效等方面质疑美国的反恐战略,以预判国际政治的发展趋势。九一一事件不仅是美国实施反恐战略的原初动因与强力推手,也对美国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均产生深远的影响,九一一事件后形成媒体牢笼对全球民主生态的消损更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5.
美国"改造中东"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卢陵 《西亚非洲》2003,45(4):22-26
九一一事件后美国的中东战略正经历重大而深刻的调整。适应全球反恐战略的需要 ,美国根据中东地区安全环境的变化推出了“改造中东”的战略构想 ,把促进中东民主化、推广美式价值体系和生活方式作为其中东政策的基本目标 ,力求实现反恐与谋霸双赢 ,建立美国统治下的稳定、民主和繁荣的中东。“改造中东”战略将对阿拉伯国家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产生持久冲击 ,并对美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地区格局、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分配带来深远影响。但伊拉克战后问题、伊斯兰主义因素、反恐等问题也会对美国的新战略提出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五年多来的大量事实证明:出于能源、地缘与文化的再三考量,美国抓住九一一事件乘势将"绿祸"锁定为"假想敌",它暗合了白宫借反恐谋霸的现实需求:布什政府将报九一一事件之仇的军事行动定性为"全世界的战斗",甚至"文明社会的战斗",进而以"要么站在我们一边,要么站在恐怖分子一边"来划分世界,希望各国的态度是"打击一个国家就是打击全体",借此"把整个世界团结起来"。为配合布什政府的这一反恐战略,美国传媒则以发掘九一一事件的世界性意义、渲染"改变一切"的新闻议题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精心营构了有利于美国的国际舆论。  相似文献   

7.
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九一一事件之前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有两个高峰期,表现形式为传播激进思想、制造恐怖事件和进行武装袭击。美国打击塔利班使中亚宗教极端势力遭到重创,之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分化、重组成“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中亚伊斯兰运动和“社会”等组织。本文详细阐述了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组织的分化与重组,比较分析了九一一事件前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变化,并认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在向“全球化”、政治化和反西方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是未来中亚国家社会安宁与政局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8.
刘军 《东南亚》2009,(4):76-79
“9·11”事件以来,反恐战争背景下的美国及其西方盟友对于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指责声日益上升:宗教学校沦为恐怖组织、培养恐怖分子、资助恐怖组织以及传播极端主义思想。本文分析西方国家对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歪曲与污蔑,探讨其原因和动机并展望巴基斯坦伊斯兰宗教学校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学界一直把1967年战争作为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现代伊斯兰主义的分水岭,认为伊斯兰主义是穆斯林世界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和民族主义等外来思想的实践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对于伊斯兰的回归,因而是伊斯兰对于民族主义的否定,甚至是反民族主义的。本文认为,在中东政治生活中,伊斯兰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相互交又甚至包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墨西哥与伊拉克危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把伊拉克问题与反恐斗争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国随即将矛头指向伊拉克,欲以武力推翻萨达姆政权。为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拉克开战的授权,美国展开了频繁的外交活动。面对美国的百般拉拢和国际社会日益高涨的反战呼声,作为安理会成员国的墨西哥究竟何去何从?这引起世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喻波 《东南亚纵横》2004,(10):17-21
“9·11”事件不仅粉碎了美国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武装起来的安全神话 ,也终结了美国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本土不可侵袭的骄傲历史。随着美国发动的“21世纪第一场战争”———反恐战争拉开序幕 ,美国的“复仇利剑”不仅刺向了阿富汗的腹地 ,反恐斗争的冲击波也席卷了有着2亿穆斯林的东南亚地区和国家。作为该地区伊斯兰教文化圈中的一分子 ,泰国为了避免在国际和地区“反恐联盟”中处于边缘化的被动地位 ,同时也为了因应在维护国内安全方面的现实需要 ,面对南部地区死灰复燃且日趋猖獗的恐怖主义活动 ,他信政府小心谨慎地启动了以“怀柔”为…  相似文献   

12.
对科索沃危机后美国伊斯兰政策的重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美国对外政策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密切关注伊斯兰问题,并企图将伊斯兰与政治性的“伊斯兰主义”予以区别。这一外交决策的副作用在于夸大所谓伊斯兰威胁,并造成伊斯兰在总体上反西方的误断,使美国的利益因政策失误而蒙受损失。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美国对外决策上的一个“突破”,美国应以此为契机重新思考其对外政策,把对外政策建立在利益考虑而非文明冲突的基础之上。在新的决策中应充分注意伊斯兰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它在不同地区的政治含义,采取灵活多变的弹性政策,尤其不应忽视正在兴起的逊尼派伊斯兰主义对南亚、中亚、北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区政治和安全的重要影响。重要之点是需要根据穆斯林居住地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 ,无论是在中亚 ,还是在其以外地区 ,有关政治伊斯兰作用的信息还很匮乏。对于政治伊斯兰的危险性及其负面影响 ,人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看法 ,一些学者通常援引伊斯兰复兴党作为例证。该党曾在塔吉克斯坦联合反对派当中最具影响力 ,并在 1 992~ 1 997年的塔吉克斯坦内战中起过消极作用。 2 0 0 1年九一一事件及后来由美国发动的“反恐战争”更加强化了这一观点。但笔者认为 ,现在下此结论还为时尚早。本文试以塔吉克斯坦伊斯兰复兴党为例来分析伊斯兰教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尽管它曾被卷入武装冲突 ,但现在已以合法身份进入议会 ,且一直采取十分温和的立场 ,并能冷静地对待伊斯兰教政党参与国家政权的问题。这是不是宗教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种新模式 ,有待于今后更进一步地追踪研究。  相似文献   

14.
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负面影响也越来越大.奥巴马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扭转这一趋势,具体做法是:增加国务院预算、外交官和对外援助官员数量;宣称"不与伊斯兰开战",以改善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用软实力方式替代军事援助;用新反恐战略取代"全球反恐战略",并不再使用"反恐战争"一词.但是美国国家安全政策的军事化、军民关系的失衡,以及军工复合体对美外交政策的巨大影响,导致美国外交政策军事化趋势难以改变,更何况奥巴马的"巧实力"外交实际上并不排除外交政策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15.
中东民主变革与美国的大中东倡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 ,推动中东地区的民主化一度成为美国政策的主要目标。然而 ,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伊斯兰化这样一种可怕前景有效地吓阻了美国在中东推进政治变革的热情。九一一事件之后 ,中东的民主化重回美国对中东外交的议事日程 ,不仅如此 ,美国似乎把改变政府、民主变革、国家安全这样一些概念联系在一起 ,试图通过一项被称为大中东倡议的综合行动计划 ,实现对中东、乃至整个穆斯林世界的民主化改造。美国的大中东倡议有可能使中东地区陷入另一场动乱之中。  相似文献   

16.
3月 2 0日 ,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对伊动武有其强势的一面 :强大的军事力量 ,有利的地缘政治因素 ,凭借阿富汗反恐战争胜利的余威 ,伊拉克实力大大削弱 ,萨达姆在国际社会缺少支持。同时 ,美国对伊动武也有其弱势的一面 :理由不充足 ,指控缺少说服力 ;冲击国家主权原则 ,缺少合法性 ;美国的单边主义受到多极化的掣肘 ,西方大国间存在着深刻裂痕 ;战争受到多数穆斯林国家反对 ,加剧了穆斯林世界的反美情绪 ;战争违背历史潮流 ,违背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相似文献   

17.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18.
美国全球霸权计划中的欧洲与中东[埃及]萨米尔·阿明;官进胜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5(6)23~28从九一一事件看美国-伊斯兰“文明冲突”的宗教内核张志洲国际论坛2005(4)7~11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与价值观安维华中东研究2005(1)25~30伊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态势及反恐对象陈静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05(3)39~42中东主要伊斯兰极端组织现状唐志超国际资料信息2005(7)18~27中东非政府组织与现代中东社会建构阎文虎中东研究2005(2)66~73试述阿拉伯地区妇女地位的变化吴琼、管金玲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5)51~54贝都因人:阿拉伯世界的精神贵族王猛…  相似文献   

19.
高祖贵 《西亚非洲》2005,89(4):21-25
普遍存在且日渐强烈的反美主义,是转型中的伊斯兰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种问题混合“发酵”的深刻反映,对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现状和走势具有重要影响。它部分是双方根本利益冲突的结果;部分是美国对伊斯兰世界的政策所致。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受4个因素的影响:其一,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对伊斯兰世界的挤压和冲击;其二,巴以冲突的刺激与催化;其三,反美成为伊斯兰世界内部政治斗争的需要;其四,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给穆斯林造成“不公正待遇”甚至伤害。但反美主义的复杂性决定了伊斯兰世界与美国仍有展开合作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二、美国与伊拉克的关系如果从世界的大视角看,全面清剿阿富汗境内的“基地”组织和推翻塔利班政权,既是全球反恐战争的第一阶段,也是美国重塑伊斯兰世界和改造“大中东”的第一步。如果从地区的视角看,改变伊拉克萨达姆政权的意义更为重大,既是反恐战争的第二阶段,更是美国实施重塑伊斯兰世界和改造“大中东”战略所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正是就其重要性而言,美国学者称伊拉克战争是布什政府改造中东战略构想的第一步。(一)美国与伊拉克关系简史。美国与中东全面发展关系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与伊拉克接触的时间则更晚。在小布什政府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