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巴马治下的美国对外政策的重点仍将是“大中东”。从伊拉克撤军,与伊拉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关系协议方面作出规划,以解决美国在伊拉克长期利益和军事存在;可能与伊拉克进行谈判.但难度很大;中东和平进程有可能取得进展;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将成为美国的反恐重点地区;中国因素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伊战后,伊拉克安全形势每况愈下。各派都在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教派和民族间的矛盾和冲突正在向内战演变。这一局面完全是由美国的伊拉克政策造成的,事实表明美国在伊拉克没有取得成功。布什政府调整对伊政策势在必行,但调整后的政策也不可能是“灵丹妙药”,伊拉克局势充满变数,要实现稳定难度很大。伊拉克问题以及中东其他热点问题在布什总统余下的任期内将是始终困扰他的系列难题。  相似文献   

3.
伊拉克教派矛盾的直接后果就是催生伊拉克政治分裂危机和内战趋势,凸现美国在伊拉克的整合困境。美国在伊拉克的战略、战术方法将在有限的限度、时间和空间内运作,推行民主化的深层结构性难题正在逐渐显露,从其战略的基本目标、实施空间和政策趋向来看,前景黯淡。  相似文献   

4.
伊拉克教派问题主要是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冲突,这一矛盾的生成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英国殖民主义的插手,以及阿拉伯民族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在实践进程中的行动理念格格不入等因素。萨达姆的复兴党政权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使教派矛盾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大中东民主化”战略使伊拉克长期受压抑的教派矛盾得以释放,成为国家整合的结构性难题,其结果总是催生政治分裂危机和伊拉克内战趋向的显现。解决伊拉克教派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互动与合作。  相似文献   

5.
伊拉克问题与美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拉克战争是新世纪美国安全战略和中东政策调整的产物 ,这次调整既有九一一事件的冲击、新保守主义势力上升等现实因素 ,也有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变迁等历史动因。美国虽然在伊拉克顺利地实现了“政权更迭” ,但在伊拉克政治、安全、社会等方面的重建却面临严峻局势 ,这种局面又对美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以伊拉克问题为核心的美国外交政策辩论是今年大选的一个主要议题。伊拉克局势的发展和小布什政府的政策调整不仅对这次大选有直接影响 ,而且影响新一届政府在伊拉克乃至中东问题上的政策走向。  相似文献   

6.
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拉克国内原有政治格局被打破,出现权力真空.伊拉克教派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是权力和利益重新分配中各派争夺的一部分,但它不是简单的政治权力和利益之争,更不是孤立事件;伊拉克教派冲突的背后是一场在伊拉克战争后中东地区出现意识形态的分化、分裂,乃至冲突等社会转型初期混乱和动荡的大背景下,境内外各种政治力量和宗教势力,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文化价值观之间为夺取地区政治、宗教文化影响力及话语权的博弈.这场搏弈不仅影响伊拉克局势及政治进程走向,而且成为影响中东地区稳定、以及美国在中东地区利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5年来,除推翻了萨达姆政权外,并未能实现推行民主、建设新伊拉克的战略目标,相反使伊拉克陷入持久战乱的深渊。伊拉克政治体制、新政府是在什叶派、库尔德人、逊尼派三大势力的争斗和妥协中产生的,进而形成了“多重分权”模式。近年来的动乱局势也主要是源于三大势力的争夺倾轧,特别是教派势力之间的厮杀和反对美国占领、控制伊拉克的斗争。随着主权恢复,伊拉克将步入后占领时期,但短期内仍无法平息混乱与动荡。  相似文献   

8.
全球瞩目的伊拉克战争对非洲的政治与外交、和平与安全以及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政治上看 ,非洲在伊拉克危机中整体和局部立场的不协调使非洲联盟一直致力于维护与巩固的非洲团结遭遇了分裂危机 ;从外交上看 ,美法两国在伊拉克危机中“战”与“和”的分歧及双方对非洲施加的外交压力使非洲外交抉择面临新考验 ;从经济发展上看 ,伊拉克战争及战后重建将使《非洲发展新伙伴计划》的实施受到冲击 ,影响非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安全问题上 ,伊拉克战争会激怒和助长非洲穆斯林以激进手段进行反对美国的活动 ,从而危及非洲的安全与稳定。另外 ,联合国维和作用的削弱和美国的“先发制人”战略对非洲的国家间关系也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美国“新政治”大行其道,主要表现为两党对立加剧、极化政治有增无减、总统威信下降、社会分裂、中间层萎缩.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在关于削减债务、平衡预算、医疗保险与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移民政策改革、金融监管改革、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如何结束伊拉克、阿富汗战争等一系列问题上立场相左,分歧突出,缠斗不止.美国“新政治”生态的变化,将放大其对外政策起伏波动的外溢效应,并对中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英以绝对军事优势很快打赢了伊拉克战争,但因出师无名而输掉了道义。这场战争的影响深远:引发了美欧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传统的国际关系准则受到较严重的冲击。伊拉克正在成为“新帝国”政策的试验场。但美国的愿望很难如愿以偿,伊拉克将有可能成为其长期陷入的新“泥潭”。  相似文献   

11.
目前 ,美国在伊拉克的重建工作面临着来自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诸方面的重重困难 ,美国在伊拉克的存在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相似文献   

12.
黄继朝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75-90+162
2021年以来,在内外勾连加剧台海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日本涉台政策呈现出明确的“安全化”走向。由于涉台地缘安全固有考虑、右倾化加剧的内在驱动,以及美国加强“以台制华”、乌克兰危机的外在刺激,日本谋求从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四个面向全面提升对涉台安全事务的介入程度。政治上着力建构“日台安全密切关联”的政治安全叙事,军事上拓展在台海的“先发”能力与军事活动能力,经济上加强利用台湾来谋取在供应链等方面的“经济安全”利益,外交上强化涉台安全多边战略布局。不过,日本涉台政策的“安全化”走向亦受到日本国内和平主义势力、中日关系整体架构以及美国的制约与管控。  相似文献   

13.
伊拉克政治重建是美国中东民主改造的样板工程,但这一"样板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面临诸多结构性难题,主要有严重依赖石油的传统经济模式容易诱发个人专制和集权统治;根深蒂固的种族、教派矛盾容易导致分裂性的政治民主;缺乏共识的政治文化容易诱发民主畸变.这些结构性难题决定了伊拉克民主化进程将漫长而艰难.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月 2 9日 美国总统布什发表国情咨文 ,将伊拉克定为“邪恶轴心”国 ,指责伊拉克谋求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此后 ,美国不断为“倒萨”做舆论宣传和行动准备。3月 1 0~ 2 0日 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中东 1 1国 ,试图说服中东各国支持美国对伊拉克的政策 ,成立反伊同盟 ,为军事打击伊拉克创造条件 ,但受到中东各国一致反对。6月 1日 美国总统布什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 ,首次提到美国有必要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 ,有效地打击恐怖主义。7月 8日 美国总统布什强调“改变伊拉克政权是美国的一项国策” ,“我们要用一切方法…  相似文献   

15.
事物多样性是世界客观现实。各国国情也是多样的。根据自己国情自行决定本国的社会 制度和发展道路。是各国的固有权利。任何别国不得干涉。美国从自己霸权利益出发, 侵占伊拉克,进而提出“大中东民主改革计划”,企图以伊拉克作为跳板和样板,将美式 “民主”、“自由”制度和价值观强加给所有中东国家。这违反了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完 全脱离了中东地区的实际,是注定行不通的。现在美国表面上在伊拉克进行了“权力移 交”,实际上仍对伊实行军事占领和变相统治,使伊乱局难以缓解。从美国制造伊拉克这 个所谓“民主”、“自由”的“社会与政治实验室”之结果看。美国如果坚持推行“大中 东民主改革计划”。只会加剧这一地区的动荡和混乱,美国也将更深地陷入漩涡、泥潭而 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6.
1991年 1月 1 7日 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为借口 ,对伊拉克实施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打击。1 993年 1月 1 7日 美国以伊拉克在伊南部地区部署导弹为由 ;向巴格达以南约 2 1公里处的一个核设施发射了 40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 6月 2 7日 ,美国借口伊拉克试图杀害美国前总统布什 ,向巴格达市内的伊拉克情报局总部发射了 2 4枚“战斧”式巡航导弹。1 994年 1 0月 7日 伊拉克军队向科威特作战略移动。美国向海湾派出航空母舰及 5 4万人的军队和大批战斗机后 ,伊拉克军队撤离。1 996年 8月 3 1日 伊拉克出兵进攻受…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美军从伊拉克撤离后,美国对伊的掌控有所松动。伊拉克国内的民族、教派矛盾迅速浮现和激化。伊朗乘机加大对伊拉克的渗透,沙特也积极支持伊国内逊尼派势力对抗伊朗。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深化与伊拉克的关系。但鉴于美国在中东地区仍驻有相当规模的威慑力量和美伊之间签署了《战略框架协议》,美国对伊拉克局势的主导权并未动摇,两国伙伴关系已显雏形。未来制约美伊关系深入发展的最大障碍在于伊能否实现民族教派和解,推动国家重建发展进程。从目前趋势看,伊拉克国内形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难有根本性好转。同时,不排除美利用伊拉克干预叙利亚危机和遏制伊朗的可能。从长远看,美伊的战略伙伴关系效益将日趋显现,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伊拉克战后的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琴 《西亚非洲》2005,3(6):15-20
伊拉克战后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于3项内容:恢复国家主权、实行联邦制和建立民主制度。政治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反占领、捍卫主权和建立民选政府。主权是政治发展的保障,没有主权就无政治发展。美军没有尽快撤军的打算,占领状态致使伊拉克收回全部主权无期限地延迟。联邦制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存在若干难题,伊拉克政治结构潜存着分裂因素,政治结构一直按照种族、教派分配权力,民族和教派意识得到强化,成为政治认同的原则,而国家政治认同被削弱,这使政治分裂的可能性增大。不可否认,美国在伊拉克推行民主难度很大,存在诸多障碍,前景并不乐观,但也不能排除由外力推动的伊拉克民主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进程中,两党候选人在对外政策方面的基本共识是美国的国家安全正面临严峻而复杂的威胁与挑战,恐怖分子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对美国发动袭击是当前头号威胁;美国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并以美国的信念、原则改造世界.在具体议题和对外政策模式上,两党候选人分歧明显民主党主张从伊拉克撤军、与伊朗直接谈判,共和党主张美军继续留在伊拉克,强化对伊朗的多边制裁;民主党强调通过加强联盟、运用多边合作方式推行美国外交政策,挽回美国的国际形象,共和党则突出重振自身军事、经济力量的重要性,维持布什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风格.在本次大选中,两党候选人在对华政策方面仍将保持"沉默状态",中美关系也不会列入下届美国政府最紧迫的对外关系议题.  相似文献   

20.
布什上台后,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内"新孤立主义"、"新保守主义"、"美国第一"和"新右翼"等形形色色的"新现实主义"力量日益得势,他们所信奉的对外政策理念成为布什政府外交、安全政策班子制定对外政策的理论基础.布什政府中副总统切尼、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等高层官员也热衷于对华奉行强硬政策,并主张更坚定地回应中国大陆对台湾动武.但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政治力量对比的天平向中间温和保守派倾斜;日本恢复经济景气对策乏力,前景不容乐观;欧盟安全上对美离心倾向进一步发展;大多数亚洲国家对美国强化对华军事围堵愈益不安等,都决定美国很难长期实施对华强硬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