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借助于对人权观念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分析 ,指出人权的概念自产生超即具有普遍性 ,是超越国界的 ;人权思想的发展表明 ,普遍的人权是国际社会努力的目标 ,尽管现实中关于人权普遍性的特殊性认识上尚存在巨大差异 ,但强调人权的特殊性不能抹煞人权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2.
国际人权公约:人权价值和制度的普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人权公约体现了人权价值与制度的普适化。人权普适化经过了从话语人权到国际人权的历史演变。国际人权公约蕴含的人权普遍性包括人权主体的普遍资格、人权价值的普遍信奉、人权规范的普遍适用。当今国际人权公约的理论视野与西方关于人权与社会的价值预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理论背景主要为普遍人性尊严的哲学基础、自然权利理论的智识背景、自由民主的普遍理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人权概念普遍性及人权的国际保护;并通过驻伊美军虐囚丑闻及赵燕事件,揭示了当今国际社会还存在着滥用暴力、践踏人权的令人担忧的情况;同时阐述了我国的人权发展状况和对人权问题的基本态度.人权,已经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道德观念;同时它又是非常复杂的问题,除了文化因素外,还过多地被渲染了政治动机和意识形态的色彩.我国在坚持国家主权与不干涉原则下承认和保护人权,并坚决反对任何国家以保护内政为借口公开违背国际法准则,拒不履行人权保护方面的国际义务.  相似文献   

4.
妇女人权——一个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崭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妇女人权是近年来产生的一个人权新概念。本文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一概念产生的原因,考察了近代资产阶级人权观念和西方女权运动对妇女人权概念形成的影响,研究了当代人权运动和世界妇女运动以及妇女自我意识的提高,在妇女人权概念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阐述了妇女人权概念的内容及其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妇女人权概念第一次从人和人权的高度来概括妇女权利的内容,为妇女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概念,为人权研究和实践确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它有助于消除大众人权观上的性别双重标准,促进男女平等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权保护具有国际性的一面 ,但主要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人权国际保护的实现以国家履行其国际义务为前提 ,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对人权的保护 ,以尊重国家主权为前提 ,以促成国际合作为主要手段 ;总之 ,要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促进人权的国际保护。“新干涉主义”践踏了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对人权国际保护和国家主权构成严重挑战 ;中国的人权理论和实践则对正确处理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家主权的关系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6.
《世界人权宣言》与中国的人权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人权在当代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宣言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斗争和妥协的历史产物,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局限性。中国的人权观同《世界人权宣言》尊重人权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并对宣言的内容有所发展。自从宣言通过以来,世界人权运动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发展中国家人权观的形成和发展,成为推动当代人权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动力。现在,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修改宣言的要求,这是对西方人权观和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实施霸权政治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资本主义人权理论和现实的分析,深刻揭露了其人权观的利己主义本质。这种人权观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极端个人利自己主义,在国际事务中表现为极端民族利己主义。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打着"人权"的幌子在国内侵犯人权、在国际上践踏其他国家主权的行为,都可以从这种利己主义人权观的本质中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
人权最早是作为神权的对立物而出现的,资产阶级人权观以"天赋人权"唯心史观为理论依据,以个人主义为核心,以争取本阶级权利为本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的锐利武器,曾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人权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本世纪初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人权的性质有了根本变化,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人权标准的多样化,集体权、生存权、发展权正被广泛认同.西方国家为维护霸权需要,抛出"新人权观",鼓吹"人权高于主权",为侵略他国主权制造借口.邓小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提出了维护多数人权利的进步人权观,并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权问题上的正确态度,应是承认差异,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人权性质中最重要的一对范畴。自人权概念产生之始,普遍性就内涵于其中。人权的普遍性这一范畴,一般认为包含了三个向度:主体的普遍性、内容的普遍性以及价值的普遍性。人权的特殊性一般被理解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历史传统、文化、宗教、价值观念、资源和经济等因素的差别,在追求人权的充分实现的过程中其具体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的多样性。承认人权的特殊性并不意味着对于人权普遍性原则的否认,而是在人权普遍性的前提下,认为人权理论、人权观念与人权制度的多样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发展观的人权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继承和发展,它的实现过程就是人权充分展示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人权思想既为世界社会主义人权理论增添了新内容,又为国际领域中的人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1.
进入21世纪以来,接连的恐怖袭击给世界许多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世界反恐局势也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紧张阶段。恐怖主义的危害在于对人权的巨大威胁,而当前各国在反恐过程中却未处理好反恐与人权的关系,反恐行动本身反而损害着人权。实现反恐行动与人权保障的平衡,是反恐行动的应有之义,也是世界人权发展对世界各国在反恐领域提出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沉默权是国际人权法上的一项基本人权。构建沉默权制度,是刑事讼诉中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必然要求。我国应顺应国际趋势、借鉴两大法系有代表性国家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有限沉默权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权保障理念的兴起是近代西方国家监禁刑政策发生转变的动因之一.国际社会有关监禁刑政策的一系列规定均体现了罪犯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我国的监禁刑政策在刑罚目的、手段以及罪犯享有的权利等方面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对罪犯人权保障的价值取向.但我国的罪犯人权保障制度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司法行政公务人员人权教育是人权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实施人权教育有利于具体人权保障、我国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履行国际条约以及实现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实施该部分人群人权教育,进而促进司法人权保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死刑不引渡原则比引渡的其它原则形成要晚,但它的发展速度、影响及在引渡制度中的地位却是其它原则无法比拟的。它是国际社会致力于废除死刑的必然结果,是人权保护的题中应有之意。死刑不引渡原则,不仅涉及国家对待死刑的态度,同时由于它涉及到国家主权与人权保障的问题,所以在最近几年,较之引渡的其他原则更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跨国公司的日益发展壮大,跨国公司破坏环境、侵犯劳工权益等违反国际人权法的现象也频频发生。跨国公司的人权责任成为一个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跨国公司人权保护规则目前有国内法、跨国公司自律守则及国际法规则。跨国公司承担人权责任是时代的要求。制定国际公约是跨国公司人权责任实行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自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以来,完善人权的国内保护逐渐成为人权保障的核心。199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促进和保护人权的国家机构的地位原则》(简称巴黎原则),为各国在国家人权机构的建立和完善方面确立了基本原则。通过对巴黎原则的研究,探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国家人权机构,对人权的国内保护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人权是人基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产生的所有人共同的需求,人权是一种由法律、习惯所确认的社会关系。国家是保障人权的主体和责任者,人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中有所不同,但基本人权应当得到保障。刑事司法权利不仅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而且对国家、社会和每个人都有保障作用。人权和刑事司法国际准则是有紧密联系的两个要领,文章对刑事司法国际准则的适用性等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命权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人权。珍爱生命、保护生命权日益成为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和国际社会所致力追求的目标。刑法作为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保护法益的广泛性、重要性及其对违法行为制裁的严厉性,使得刑法对公民生命权的保护较之其他部门法而言更具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就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方式而言,中外刑法则主要通过对杀人罪的规定与限制和废除死刑两种"相对"的———或称"因果"的方式而完成的。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角度,就我国刑法对生命权的保护及其立法完善进行探讨,能使现行刑法较好较早地与国际人权公约接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