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刘河燕 《求索》2010,(8):250-252
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是古代高等教育两种颇具特色的教育制度,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二者的产生不仅与各自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还与各自独特的政治体系以及中西方思想文化源流紧密相连。对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产生的背景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中西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2.
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书院从唐朝到晚清持续了千余年,在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文脉传承方面为中华民族的延续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的实体书院有近千所,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百余多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的书院如何才能守正创新,继承传统并经世致用,如何通过传播与弘扬书院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爱护人才、涵养人格的良好氛围,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自强?记者采访了岳麓书院、淮河书院、红洲书院,希望对书院在复兴过程中如何形成与学制教育的互补,如何和不同层次的教育自然融合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李伟明 《前沿》2011,(18):192-194
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命运多舛,却曾经在管理、教学、学术等多个领域表现出鲜明的开放特征。但内容决定形式、举业重于学业、学问脱离实践的固有矛盾,使其诸多开放特征缺乏自发改造并传诸后世的内在动力,进而逐渐沉寂,未能促成古代书院的现代转型,为中国高等教育独辟蹊径地发展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当代大学当以史为鉴,在开放办学的进程中,防止工具化、坚持系统化、推进制度化,塑造卓然的大学精神,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形成当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气质。  相似文献   

4.
向华 《求索》2013,(6):121-123
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进行研究.旨在通过弘扬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补益当今存在割裂知识弊端的“学科教育”或“专门教育”,通过充分挖掘中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并将其转换为大学“道德个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来推进为我国大学的人文建设。  相似文献   

5.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阚燕 《前沿》2011,(6):198-200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千年之久,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书院既是教育组织,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起过重大的作用。书院在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在传递中国文化,传播学术思想,开创一代学风,丰富发展古代教育思想,积累和创造教学经验等方面,都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胡素萍 《新东方》2009,(1):63-68
海南书院肇始于北宋,兴盛于明清,先后出现约60所书院,至清末衰微,延续了近千年。虽然与内地文教发达的地区相比,海南书院出现稍晚,制度和学术上建树不多。但是,对海南这样一个相对偏远的海岛而言,书院的存在对于古代海南社会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朱火金 《台声》2001,(3):43-43
朱熹( 1130- 1200),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朱熹一生除任 9年地方官和 46天宁宗皇帝侍诏兼侍讲外,均从事教育。他生前曾竭力推行书院教育,亲手创办兴复福建武夷、考亭、庐山白鹿洞、湖南岳麓书院等书院,在书院讲学和著述终其一生,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我国古代教育和书院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与厦门隔海相望的金门,是朱熹最早办学的地点之一,岛内的“朱熹燕南书院”是朱熹最早的授课之所。宋神宗熙宁年间( 1068- 1077),金门始立都图,归统于…  相似文献   

9.
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教学趋于成熟和完善,对中国封建  相似文献   

10.
樊清文 《前沿》2007,(8):220-222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形多为广阔的平原,习惯称为南阳盆地,古称宛,是楚文化的发源地。南阳教育文化源远流长。书院作为古代的一种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南阳的教育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