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加入WTO是大势所趋,它为世界所广泛关注。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今年5月在致电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时说:“中国加入WTO至关重要”,6月初他又说:“如果没有中国参加,我们就不会是一个‘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WTO,对WTO和它的成员更重要,因为没有中国的加入,世贸体制不可能真正完善。其实,中国加入WTO是一举多赢的大好事,是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长远发展的共同需要,完全符合中国以及世贸组织各成员国的根本利益。加入WTO,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20多年的必然结果;而加入WTO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有两年。WTO 对中国的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世界银行迪帕克、马丁·马图等专家就此进行了评说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与加入 WTO 相关的政策改革建议像其他国家加入 WTO一样,中国入世包括关于市场准入的双边磋商,加入 WTO协议形成的多边过程,以及在最惠国待遇条款下将给予任何一个成员国的最惠国市场准  相似文献   

3.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而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农业大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 (WTO)创始成员国之一 ,印度加入WTO后为应对《农产品协定》及其他相关规则 ,选择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 ,并已逐渐表现出一定的成效 ,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从这一角度出发 ,对印度应对WTO的对策、成效以及出现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以期能为我国在加入WTO后的农业应对WTO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4.
1999年 11月 15日 ,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WTO达成协议 ,使中国在加入WTO的进程中迈出了关键一步。中国目前已基本完成加入WTO的有关程序 ,将于 2 0 0 1年内加入WTO ,成为世贸组织的成员国。加入WTO ,既是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 ,也是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的过程 ,对中国的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银行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 ,近期内也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 ,必须制定积极而有效的应对策略 ,通过制度和业务创新 ,改善中资银行的经营、制度和用人环境 ,提升中资银行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本文根据WTO农产品协议和中美农业贸易协议 ,立足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客观实际 ,首先阐述了中国粮食生产现状 ,进而分析加入WTO后中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探讨中国保证粮食安全的应对方略。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WTO(世贸组织)作为全球多边自由贸易管理机构,对世界诸多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对俄罗斯而言,加入WTO是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重要渠道。加入WTO成为俄罗斯舆论主流,但以什么条件加入尚存争议。在阻碍俄加入WTO进程的众多因素中,贸易壁垒问题尤显突出。  相似文献   

7.
安兆祯 《西伯利亚研究》2008,35(2):23-26,89
俄罗斯加入WTO的谈判尽管仍存在困难,但迟早会正式成为WTO成员。俄罗斯加入WTO后必须遵守WTO规则要求,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扩大市场准入,将为我国提供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俄罗斯加入WTO并不意味着对俄投资风险已完全消除,我国对俄投资仍将面临诸多挑战。特别是在当前俄罗斯开始重塑投资形象的新形势下,我国应合理调控对俄投资规模,优化对俄投资主体,强化对俄投资管理,构建对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努力实现对俄投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于2012年8月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加入WTO后,俄必须遵守WTO规则要求,投资环境进一步趋好,市场准入扩大,将为黑龙江省推进对俄经贸合作提供难得发展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俄合作风险已完全消除,黑龙江省对俄合作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在俄加入WTO过渡期,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推动对俄经贸合作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加入WTO对中俄经贸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美双方就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签署双边协议后,俄罗斯加入WTO即将进入多边谈判阶段,预计俄罗斯正式加入WTO的日期不会太遥远。加入WTO以后,与俄经贸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环境、市场准入、投资合作、经贸发展的变化可能引起其贸易政策的改变,对中俄经贸合作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为适应新形势,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关系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继续坚持互利共赢原则,以政府的信用为依托,提高双方合作的有效性。构建对俄投资风险评估体系,稳步扩大对俄投资。严格对俄贸易规范与标准,推动对俄贸易的正规化,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相似文献   

10.
二战后苏联作为胜利者曾积极参与组建WTO.冷战时代开始后,苏联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没有参加WTO,因为WTO是美国操纵的.20世纪末俄罗斯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跨入新世纪时,俄罗斯迫切需要修复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并于1993年提出申请加入WTO.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入世后,总体上有利于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但也会给双边贸易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商品在俄罗斯市场上将面临残酷的竞争;俄罗斯即将实施的进口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可能会把绝大多数中国农产品挡在俄罗斯市场之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增强将使中国引进俄罗斯高端技术的难度加大;俄罗斯将成为中国吸引外资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利用俄加入WTO的契机使中俄贸易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是中俄双方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On September 24th, the Russian president Dmitry Medvedev, proposed at a congress of the ruling United Russia Party that Prime MinisterVladimir Putin be selected as the sole presidential candidate for e...  相似文献   

13.
黄亚丽 《东北亚论坛》2006,15(3):119-123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开始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维特正是在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并将自己的经济思想和主张付诸实践,成为沙皇末期经济改革主要的设计者和实践者,是俄国政府内部启动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维特所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对俄国的工业化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大量吸引国外资本,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货币改革和强化保护关税政策等,以此来推动俄国经济发展,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对俄国的专制统治和经济体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外贸政策和措施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俄罗斯是中国最为重要的邻国之一,也是中国前十位贸易伙伴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加入世贸组织等多重因素推动下,国内市场开放度已经大体相当于中国目前的开放程度。但俄罗斯经贸政策变动频繁,且可操作性较弱,实施中具有很多不确定性,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灰色清关"为主的海关程序是目前中俄贸易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税制改革的政治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伟 《东北亚论坛》2006,15(1):99-103
普京上台伊始,即把发展经济、建立强大的国家确定为俄联邦的首要任务。普京认为,使俄罗斯失去其国际强势地位和独立性的很大原因是国家税收乏力,因此俄罗斯当务之急是尽快改革原有的税制结构和税收制度①。在普京的大力推动下,俄罗斯进行了大规模税制改革。以简化税制、减少税种、降低税率、减轻税负为核心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功,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建立了良好税收制度的国家”。在此基础上,普京提出了进一步深化税改,在今后两年内全面完成税收改革的新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南非与其他金砖国家的历史联系,及经济与战略合作关系的持续深入等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符合南非推动国内经济发展、注重对非其他国家间关系与参与全球治理等利益诉求。作为非洲大国与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之一,其他金砖国家看好与南非在增强相互关系的经济社会基础、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均衡与完善全球治理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潜力。作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新成员,南非将在推动金砖国家间的经济合作、倡导非洲议程与深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方面扮演积极角色。  相似文献   

17.
Since the mid-1990s, selected neighbours have in impressive numbers aligned with European Union (EU) foreign policy sanctions. However, much more than for any other sanctions case, neighbours have declined joining recent measures against Russia/Ukraine. This article uses freshly gathered data from the entire period of the Commo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CFSP) to analyse how the practice of alignment influence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urope. Thereby, the article demonstrates that: (1) sanctions are not a two-party game, but an instrument that impacts broadly on relations with third countries; (2) alignment with sanctions not only articulates similarity, but contributes to normative polarization in wider Europe; (3) for a high-salience case such as Russia sanctions, neighbours are reluctant to be instrumentalized for EU foreign policy purposes.  相似文献   

18.
有论者称恰达耶夫是俄国的第一位民族哲学家。就恰达耶夫的思想体系而言,他对俄国的批判并非其学说的主要内容。然而,其尖锐的批判思想却广为人知,流传深远。他用文化的成就来衡量基督教的力量,这是理解他激烈批判俄国的关键之处。恰达耶夫和他所处的时代合拍,这就是俄国激进主义的精神定势。我们在赞赏他的批判精神的同时,需要了解他的宗教哲学思想,从而理解一些俄罗斯民族的心智特点。  相似文献   

19.
Can military reform in Russia become a reality, or is it doomed forever to the status of oxymoron? The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will have as much to do with US-Russian relations as with internal Russian politics and finance. Despite a warm personal friendship between Presidents Putin and Bush, polls show the Russian people remain highly ambivalent about US policies and intentions toward Russia and the CIS. Man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military believ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use the war in Afghanistan and its foothold in Central Asia to encircle and weaken Russia. This thinking has spilled over into attacks on Putin for his attempts at military reform, particularly his decision to de-emphasize the strategic nuclear forces. While Putin has made some courageous moves to stem corruption and bring the military to heel, in other cases he has been forced to back off in order to avoid a political backlash. As a result, military reform continues to proceed in fits and starts, still more oxymoron than reality.  相似文献   

20.
Using recently released sources, this article offers a fresh perspective on the London ambassadorship of David K. E. Bruce in the years of Harold Wilson and Lyndon Johnson, 1964–68. Bruce's running of the US Embassy is examined, as are his views of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 Further attention is given to his diplomatic management of the Anglo-American relationship in the context of the difficult 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Wilson and Johnson and with regard to policy differences over the Vietnam War and Britain's position as a world power. It is argued that while Bruce did help to ease some of the personal strains between Wilson and Johnson, he was generally less significant to the White House than has previously been asserted. It is also contended that his vision of Britain joining the EEC, yet retaining extensive military commitments beyond Europe was not vi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