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如树木清代文学家法式善,写有一首《读书》诗::读书如树木,不可求骤长。植诸空山中,日来而月往。露叶既畅茂,烟打渐苍莽。” 读书如活水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观书有感》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  相似文献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熟悉的《劝学》诗,出自唐代的颜真卿之手,然而真正让他名动天下的并不是诗,而是书法。  相似文献   

3.
居安常思危     
唐代诗人杜荀鹤在《泾溪》一诗中说:“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意思是讲,人在泾溪险石上行走时总是战战兢兢、小心谨慎,所以一年到头都没有人掉到水里,而恰恰是在平坦无险之处,却常常听到落水事件的发生。这首诗言简意深,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处险未必险,反而可能寓安于其中;居安未必安,反而可能藏险于其中。推而言之,居安时应当思危,思危才能有备,有备才能克服危险,消除隐患,从而长期居安。居安思危,古往今来一直都为有识之士奉为圭臬,铭记于心。唐太宗时代,谏议大夫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诗人李白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小清新,明白如话,读来朗朗上口,就连三岁孩童也能倒背如流。对这首诗的通常理解是:在一个深秋的夜晚,远在他乡的诗人睡卧于床榻之上,一觉醒来,看到从窗外照射进来的明亮的月  相似文献   

5.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赠项斯》这是一首有名的赠友诗.现在流行的"说项"典故,是由诗中"到处逢人说项斯"一句衍化来的.诗人杨敬之,唐代中叶人,他留存的诗不多,《全唐诗》仅二首.他的诗名、政绩都不大.因这诗写得感情深挚,独具特色,使他在灿若星汉的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李世顺 《政策》2004,(1):57-57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读书如吃饭,善食者长精神,不善 食者生痰瘤。”人都需要吃饭,但吃些什么,怎么个吃法,却是 大有讲究的。同样道理,人都要读书,但读什么书,怎么读书, 也值得认真思考。 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 此,一般人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读的书越多越好,其实不完全是 这个意思。清代的仇光鳌在《杜诗详注》一书中,对杜甫的这 句诗曾作过如下解释:一曰“胸罗万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笔有 神”;二曰“书破,犹韦编三绝之意,盖熟读则卷易破也”;三曰“识破万卷之理”。这三说,集中反映了对“破”字的不同理 解,概括…  相似文献   

7.
诗与酒     
《春秋》1996,(3)
李白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谈起诗与酒,就不能不提李白。而李白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以放荡不羁最为让人难忘。如他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写道:“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使一个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他写道:“仰  相似文献   

8.
《春秋》1998,(3)
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其中涉“梦”诗词自然不少。因为写诗必定要动用感情、认真思考,概因“昼则思之,夜则梦焉”。提起梦,就不能不谈其集大成者《红楼梦》,书中涉“梦”最多的当是诗词歌赋,而诗词歌赋涉“梦”最多的一回则是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该回涉及对联7副、判词13首、歌词15首、赋1篇。其它涉“梦”的诗也不少,贾宝玉《四时  相似文献   

9.
最爱李贺、王维,娶走北大才女,哈佛汉学家宇文所安在中国学界颇有人气,甚至有人专门开题来研究他。古籍堆里消磨了数十个寒暑,一般人只知道唐诗三百首,但是他~个向往生活在南宋的美国人,读过的唐诗却超过上万首。最近,他的后唐诗研究专著带着墨香上了书架,本书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研究的终篇,与三联书店已出版的《初唐诗》、《盛唐诗》、《中国“中世纪”的终结》构成完整的“唐诗四部曲”。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诗国”的美称。诗歌起源之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艺术之精湛,对社会生活影响之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是罕见的。早在先秦时代就有《诗经》的四言体和《楚辞》的骚体,汉魏六朝盛行的是乐府歌行和五言古诗,及至唐代则以五、七言律诗和绝句构成的近体诗著称,尔后的宋词、元曲,各领风骚并称雄一代,“五四”以来流行的是自由体新诗。几千年来诗歌传承发展,蔚为大观。仅《全唐诗》就收录诗近5万首,《全宋词》收录词作约2万首。至清末,见于各类书籍并流传至今的诗词有百万首之多。可谓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中国诗…  相似文献   

11.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王翰唐代诗人,字子羽,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进士。王翰诗作词藻华丽,意境壮阔,《全唐诗》中录存其诗13首。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先驱——王翰  相似文献   

13.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代大诗人李白一首著名的《赠汪伦》诗,使曾遍布唐代诗人足迹的泾县闻名天下。 泾县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风景如画的黄山脚下,面积两千多平方公里。从泾县向西南约40公里处,就是桃花潭镇。镇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了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如他在论述“精”与“博”的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2.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3.虚心涵咏,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朱子指出,读圣贤书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4.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的修…  相似文献   

15.
善学睿智     
谈起学习,古人有丰富的劝学思想。比如苟子的《劝学篇》:“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颜真卿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有汉朝的孙敬“悬梁”、战国的苏秦“刺股”之典故。古今中外,学习炼就了人的基本能力,造就了层出不穷的人才。学习已不是啥新鲜话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唐代国史多系“总辑各实录事迹而成”,而唐代国史又是现存新旧《唐书》的基本材料来源,故此,对已佚历朝《唐实录》的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现存唐代史料价值的认识。本文仅就唐代会昌朝重修《宪宗实录》的有关问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一些欠成熟的看法,以求正于唐史学界。 唐代会昌何以重修《宪宗实录》?一般史籍多认为是李德裕所为。为便分析其细处,以下引录: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五,《周会(墀)墓志铭》“德裕会昌中,以思撰之元和朝实录四十篇,溢美其父为相事。公上言”,所上何言?《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二《周墀》有云:“故宰相德裕重定元和实录,窜寄它事,以广父功”。  相似文献   

17.
“老而好读”早在《论语》中就有记载。“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就是说孔子晚年把学习抓得很紧,唯恐失掉了机会。“韦编三绝”的故事就是讲孔子把《易经》翻来复去读烂了几册。宋代著名爱国词人陆游,52岁时曾作诗说:“灯前目光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唐代诗仙李白也有“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的诗句。据说,晚清学者林纾,为了鞭策自己多读书,在自家墙上贴了一张“棺材”的幽默画,上题“读书则生,不则入棺”八个字。真把读书求知视若生命了。不读书,勿宁死!  相似文献   

18.
2002年12月1日清晨,我与北京、山东一行七人同游苏州留园及寒山寺,一路吟诵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诗,欣然有感。余仰慕此诗、此景久矣,今愿得偿,亦触景生情,乃步其韵而作诗一首。叶落莺啼雾满天,留园滴露鱼尚眠。初游姑苏寒山寺,拾得慧根钟声传。七绝《初游苏州》@陈炬虹  相似文献   

19.
黔东北土家族地区的茶文化历史悠久,也较为发达。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写有:“黔中思州、播州、夷州、弗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太平寰宇记》也记述:“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为上贡”。这说明在北宋前,古思州故地黔东北一带早就有茶了,而且颇有名气。  相似文献   

20.
姜少勇 《政策》2004,(9):54-54
读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唐代诗人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写道:“寂寂寥寥杨子居,岁岁年年一床书。”道出了读书的乐趣;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马上、厕上、枕上”读书法,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