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刘俊祥 《探索》2006,4(5):62-65
公民政治,是指以公民为本的政治,这可以从民主、国家和社会这三种视角来理解。公民政治的人本特性即“公民性”,主要表现为人格性、个体性、平等性、责任性和确定性。公民政治的人本功能从古代到现代有不同的实现方式。古希腊的公民更多地意味着对城邦的公共道德与责任,而近代以来西方的公民主要是人权的享有者,现代西方则要求公民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承担责任(义务)或具有公共德性。  相似文献   

2.
班红娟 《新视野》2012,(4):106-108
公民教育是在现代社会里,引导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公民美德的公民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公民教育的内容需从公民知识、公民态度、公民行为和公民能力四个方面来把握。公民教育实施路径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构筑,形成系统的公民教育网络。其中,家庭公民教育是基础,学校公民教育是主渠道,社会公民教育则是前两者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3.
公民的理念在历史的演进中逐步丰富,反映出个人与国家的特殊关系,确认了个人的公共性和主体性.而当前我国公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治参与热情低落、公共关怀缺乏、规则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我国公民教育的主题和努力方向应包括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品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公民意识的自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涌 《理论学刊》2003,1(5):122-124
公民是现代社会里特有的概念 ,是政治和法律概念的统一体。在现代社会里 ,人们缺损“人”的社会意识 ,更多具有的是“人”的自然意识 ,即公民意识缺损 ,反映了公民对国家政治改革的淡薄性。而要建立现代社会制度 ,确立法治的政治体制 ,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等 ,如果没有公民意识的确立 ,所谓的现代社会制度也只能是一种不健全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5.
黄杰 《唯实》2006,(12):48-51
公民概念来源于古希腊。近代公民概念的产生有三个前提条件:中世纪西方城市的复兴和市民阶级的崛起;现代民族国家的产生;近代宪政运动和反抗君主专制的斗争。公民概念的复兴和公民理论的普及是20世纪最令人鼓舞也最令人思考的现象之一。人民和公民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公民”廓清了一种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比“人民”概念更准确、更清晰、更平等也更具操作性。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人类民主实践的历史成就,特别是中国仁人志士浴血奋斗的艰难历程,指出普通中国人获得的公民身份来之不易。公民意味着人民主权,意味着国家与公民对等、公民与公民平等,以及权利和义务对称,它具有法律、政治和社会诸多层面的丰富内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富有时代精神的中国教育特色。促进中国人从臣民到公民的转变,实现人的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志愿精神:在公民、社会与国家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生命价值、社会、人类和人生观的一种积极态度 ,它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宗旨。而在培育公民社会中如何处理公民、社会、国家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人们热切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回顾“公民社会”概念内涵的历史流变及当代诠释的基础上 ,指出志愿精神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有效助推器 ,是构建公民、社会、国家三者良性互动社会模式———“三位一体”体系 (“三位”指公民、社会、国家 :“一体”指公民社会 )的黏合剂。  相似文献   

8.
耿依娜 《探索》2004,(5):94-97
随着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完善,公民教育在世界各国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本文梳理了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西方公民资格理论中公民教育思想,总结了邓小平对公民教育思想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应从重塑公民教育观、丰富公民教育的内涵、拓展公民教育的途径、改进公民教育的方法等四方面入手加强我国的公民教育。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与中国公民社会的划时代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和公民社会的兴起,是人类社会政治形态从传统的卿即国家的君主专制社会发展、转型到现代主权在民的民主政治社会的划时代标志之一。中国在近、现代及以前的漫长小农经济及半殖民经济和专制社会中,从来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公民及公民社会。囿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新中国的前三十年仍未具备产生实质性公民和公民社会的条件;是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造就了公民和公民社会在当代中国前所未有的兴起。它既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向市场经济形态和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又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发生广泛而深刻变迁与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理论研究是当前中国社会现代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市民社会理论以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为核心,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一条自下而上的现代化发展的思路,这种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公民意识和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发展为实现公共服务供给满足公共需求奠定了思想基础和提供了路径。政府作为公共权威的代表,需要通过相关路径选择发挥公民参与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从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及公民政治参与的状况分析,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理性的、成熟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而良性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推动器。因此,我们要努力构建和谐的公民政治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新加坡的廉政教育渗透在各种形式的公民教育活动中,公民道德教育与廉政教育相互配合,相得益彰,成效明显。公民教育在塑造高素质的新加坡现代公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进步成果和进步状态,体现在政治要素的一切方面。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全面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的政治文化、公民素质、政治体制、执政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认识水平、国际局势变化和科技进步等带来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分化、多元是突出的特征。构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决策的有效途径与机制是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体制的新突破口,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创建、健全和完善,公民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创建、拓展和通畅是构建这一新机制的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必须牢牢抓住,真正沿着这一方向努力,才能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7.
公民政治参与的内在根本动力是利益的追求。以厦门PX项目事件中的公民政治参与为例,从利益分析视角指出公民参与所呈现的特点,提出构建以人为本,政府与公民良性互动的政治参与模式,并指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8.
民法的本质是民法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其决定民法的调整对象、调整方法、目的和体系。民法是权利法 ,表现在其制度、规范、目标等方面 ;民法是私法 ,在立法、司法、法学教育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 ,根本原因在于其以市民社会为基础产生和发展起来 ;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表现在其确立了市场主体资格 ,财产归属和流转制度以及以其理念指导市场经济的运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政府与公民关系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对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政府与公民关系存在诸多问题。新公共管理要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是平等关系、相互信任关系和良好合作关系。重塑我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必须打击腐败与侵权行为,改善政府工作作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公民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0.
探析深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的公民意识教育既是深圳加快建设公民社会和法治社会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新生代农民工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内容是主体意识教育、权利义务意识教育、公德意识和规则意识的教育,可由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上下贯通、配套联动的教育培训体系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