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改革开放与姓“资”姓“社”问题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迈前一大步,都需要冲破姓“资”姓“社”的疑虑、责难和种种困扰。为了解除顾虑,鼓励人们大胆地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提出三条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指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选》第3卷第372页)邓小平同志这“三个有利于”思想是针对判断姓“资”还是姓“社”问题时提出来的,也是着眼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提出来的。这是判断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的是非对错的最高指导原则,执法执纪部门的工作也离不开这个最高原则,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准确把握。 毋庸讳言,近两年,一些地方的执法执纪部门,由于对“三个有利于”思想理解上的不一,从而导致一些案件的处理偏差较大。据了解,某地近两年办理的经济犯罪案件中,除对涉及老百姓的一些盗窃、诈骗等案件大胆判处有罪以外,其他涉及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  相似文献   

3.
一、“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同时明确提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按照这一根本标准衡量,我们既不要把那些合乎“三个有利于”,本来姓“社”的东西,错…  相似文献   

4.
一、时刻关注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命运,是邓小平思考该课题的动力马克思当年反复强调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就用到公社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6页)但这种利用是在“世界革命”胜利之后和...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长期困扰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问题。邓小平尤其是他的“南方谈话”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南方谈话”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中,把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作为改革开放是姓“资”还是姓“社”的“判断的标准”,强调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它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创新之处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明确地区分开来,把资本主义也区分为制度层面和发展生产力的方法的层面,使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所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目的是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因此,在改革开放中,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毫无疑义的。从这一点看,分清姓“社”和姓“资”也是必要的。问题在于,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用什么标准衡量和判断姓“社”、姓“资”?姓“社”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价值观,从根本上突破了姓"社"姓"资"的唯一价值标准论."左"的僵化思想的突出问题是姓"社"姓"资"的首要价值标准在作祟,实质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的集中表现.邓小平南方谈话从四个方面驳斥了这种姓"社"姓"资"首要价值标准论的僵化观念,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价值标准论--"三个有利于"的价值标准.要正确理解"三个有利于"的实质、特色和意义.对"三个有利于"的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的理解,要注意防止"左"和右的两种思想偏向.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时,着重提出了“要弄清什么是资本主义”的研究任务。邓小平在世界历史的广阔背景上论述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的相继和并存关系,分析了这种关系在中国的特殊表现,从而确立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持资本主义的态度和原则。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前提;而在体制、机制的具体环节,则可超脱“姓资姓社”的桎梏,吸收当代资本主义制度中一切符合现代化规律和中性范畴的要素,从而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描绘出股份合作制的大体轮廓并不容易,那就是难以摆脱的姓“社”姓“资”或曰姓“公”姓“私”的质疑。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必须确定一个基本的标准,那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山东诸城市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其所取得的成效,我曾在《来自恐龙故乡的报告——诸城市国有小型企业改革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变化。(见《上海工运》1997年第八期)这五个方面的变化,主要还是定量方式的描述,那么,从定性的角度(所谓“特征”总是或深或浅地反映着事物的性质),对股份合作制又当  相似文献   

10.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什么是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标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科学地作出了回答。这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否矛盾、是否是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市场经济是否同“私”联系在一起,而计划经济同“公”联系在一起,市场经济姓“资”,计划经济姓“社”,这个问题的争论几乎进行了一百年。小平同志改变了这种理论观点,“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它澄清了错误认识,纠正了种种偏见,本文就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间的关系来谈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一、致和思路是时代潮流的呼唤 邓小平同志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站在时代的前列,洞察世界风云,把握时代脉搏,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用和平方式正确处理国际国内复杂关系的大思路,为解决各种具体的社会问题给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当今时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民关注的两大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围绕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尖锐的斗争。多年来,邓小平同志一直在思考,“找个什么办法,不用战争手段而用和平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9页)他总结我们党长期以来处理国际问题的经验,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7页)。 邓小平同志认为,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一个国家处理自己内政问题上,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96—97页)。  相似文献   

13.
继续坚持邓小平改革开放路线 1997年我国最重要的事件,就是召开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继续坚持邓小平的改革思想和路线,再次确认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给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承认和巩固改革成果,坚持深化改革的方向,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以来,结合中国改革的实际需要,理论界出现了三次重要的突破和发展。第一次是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承认一切理论和政策都要经地实践的检验,这对于否定“文化大革命”、开始改革创造了理论前提,第二次是关于“姓社姓资”的讨论,承认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为发展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要素市场扫清了障碍。第三次是目前开展的关于“姓公姓私”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紧密结合国有企业改革展开的,目的是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将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来看待,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那时,私营经济当然被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打倒、改造。但是,那并不是马克思主义!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同志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加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逐步改革,多种所有制成份出现了,其中私营经济的发展得到社会的认同。实践证明当前私营经济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但是,由于我们的改革还在深入进行,并未完善,私营经济的发展仍使一些人心有余悸。因此,从实际到理论分析一下私营经济的性质和作用,对我们当前正在深入开展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有益的,下面就从海丰县的实践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邓小平提出“不争论”的本意,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举措上不要争论姓“资”姓“社”,而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但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则必须分清姓“资”姓“社”。在当前关于中国改革的争论中,核心问题也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不争论”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判断标准。这一标准,是邓小平理论体系构成的一个重要支柱和基本观点,是我们党考虑一切问题及一切工作的总的出发点和根本标准。因此,我们对这一标准的认识,必须力求完整、准确。 一、“三个有利于”标准首先是一个改革标准,它是我们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改革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也是一个崭新的事业。现在我们干的是中国几千年来从未干过的事,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探索闯出一条新路来。中国的改革实  相似文献   

17.
检验真理的实践必须保持自身的纯真品位———从经济学视野看实践胡培兆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说:“‘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一年以后的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光明日报...  相似文献   

18.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本书的任务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整体发展中,考察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的根据和起源。选择‘边缘社会主义’而不沿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是因为‘边缘’能揭示世界体系的内部关系,而‘落后’只是一个直观的、外在比较的概念。边缘社会主义实现于帝国主义战争的背景下,但是当它最初实现的时候,它对自己的历史根据、发展道路、所处世界历史的方位,  相似文献   

19.
计划与合同是合同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可是,我们的计划与合同还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强大地冲击着原有观念,计划与合同的理论与现实中的改革实践正发生着猛烈的撞击。为此,本文以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拟在为计划、合同正名的同时,求得计划与合同关系问题上更科学的论证。 一、社会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了计划是调整社会主义宏观经济不可缺少的手段 过去,理论界一直视计划为姓“社”与姓“资”的重要区别点之一。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  相似文献   

20.
《理论前沿》1998年第21期发表的方生同志写的《认真学习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文 ,提出这样一种见解 :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见解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也离开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意。方生的原文是这样讲的 :“马克思说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 ,‘因此 ,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里讲的既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那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