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春节 《传承》2014,(7):78-79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以往的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同时克服了其片面性和局限性,是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积极扬弃,以真正的"现实的人"为出发点,真正基于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形成了科学的理性观,即实践理性观。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马克思的新型理性观本质上就是实践理性观。  相似文献   

2.
吴海龙  杨昀 《前沿》2008,4(5):51-53
非理性主义虽第一次把非理性凸现出来,揭示了非理性在认识论中的合理内核,但却把它推向另一极端和独断。本文从非理性与唯物史观、非理性与理性、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三个方面关系来阐述非理性研究的前提性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新时期文学在走过最初的复苏、振兴和繁荣以后,于八十年代中期,出现一种非理性主义倾向。部分作家疏离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热衷于描写本能、直觉、意志,极力张扬人类意识中的非理性成分。一时间,似乎唯有写“本我”,写“内宇宙”,写感官刺激的作品,才是文学的“正宗”;唯有标榜非理性的作家,才是真正有才华的作家,这股非理性主义的逆流由注重文学中的非理性成分,而逐渐发展到唯非理性是举;又由非理性一步一步地走向非传统、非道德、非社会的邪路,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分析文学中非理性主义倾  相似文献   

4.
王铮  龙超 《思想战线》2001,27(4):22-25
霍布斯宣扬赤裸裸的利己主义,斯密则把个人的自利行为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内,但他对理性的理解掺杂着道德、历史和文化诸因素.新古典经济学把理性变成最大化价值的代名词,这对一贯强调历史对人类行为重要性的马歇尔是痛苦的.尽管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批判由来已久,但贝克尔、诺斯等人的努力开始了经济学理性主义的扩张."囚徒困境"是对理性主义的致命一击,如何化解这种冲突成为经济学发展的关键.对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回顾与反思表明,在坚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重回古典,这是经济学演变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是贯穿西方科学哲学发展史的一对矛盾,也是理解科学进步的基础。逻辑经验主义者和波普主要站在理性主义的角度讨论科学进步。理性主义受到了库恩等人的挑战,他们在科学进步问题上表现出一种非理性主义的倾向。拉卡托斯、劳丹和科学实在论者力图克服非理性主义的思潮,他们的科学进步思想表现出重归理性主义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普遍主义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普遍知识的理性主义视角思考和规范人类的生存方式.现代社会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认识人类生存状态、进行价值选择、理解人生意义等方面的价值局限,凸现了全球化时代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以及中国哲学智慧对西方理性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秩序是社会获得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法律的重要价值目标之一。人类法治 化历程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其一为建构理性主义路径,另一为经验理性主义路径,两者都殊途 同归地实现了法治化道路。为此,台湾当局在对大陆经贸立法活动中选择建构理性模式并无可厚 非,问题在于,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立法进程,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秩序的“自发性”,从而使 得经由立法活动输出的相关法令无法达成法律应有的功能。因此,台湾的大陆经贸立法范式有待 进一步转换,即在立法政策上,实现从以“政治为导向”向以“经济为导向”的转换;在立法内 容上,实现“差别待遇”向“公平待遇”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事业的学说,毫无疑义地包含反映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观因素。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从历史规律引伸出来的,因而它和科学世界观历史观本来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预见当时也是有科学根据的。然而,某些西方学者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力图把它歪曲成毫无科学根据的“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人道主义的宗教”、“道德激进主义”和“规范目的论”哲学。这股用非理性主义曲解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思潮,目的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本文从基础理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体系中价值观与科学理性的辩证关系,阐明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历史根据和实现条件,剖析将马克思主义浪漫主义化、非理性主义化的种种观点,分清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9.
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是一种反理性、反科学的唯心主义思潮,1989年动乱之前,在中国大学生中广泛传播,造成许多不良影响.探讨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在我国大学生中的传播、影响,有的放矢地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近10年来,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在中国大学生中的传播,形成一个又一个热点,其中影响较深的有三次:第一次是1980年至1983年的"萨特存在主义热".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提出了"主现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人生公式.大学生思考的焦点被引向"自我"和"个性"的发展问题."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与此同时,有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做了"自我设计成长法"巡回报告.存在主义大师萨特  相似文献   

10.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之争,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一个中心课题。马克思主义是理性主义的坚定捍卫者,用客观的、辩证的、历史的理性解释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前一个时期,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了客观的因果性、辩证的进步观已失去了根据,成为陈旧的观念,必须抛弃,而代之以主观的偶然性、发展的无序性和随机性来解释科  相似文献   

11.
劳动解放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的精髓和本真内涵,也是马克思实现人类彻底解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之所以区别于传统的关于人的解放学说,就在于它以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彻底地颠覆了旧哲学先验理性主义本体论的思维方式,从现实的人和历史发展出发,并在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基础上,把劳动理解为人的本质和解放的根据,揭示了“劳动解放”作为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根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学术自由 ,中外学界有理性主义真理观说、为了人类福祉说、宽容说、出版自由说及思想自由、良心自由、精神与信仰自由说等。学术自由权应是精神自由权 ,具有非政治性和消极否定性。  相似文献   

13.
贺彦凤 《求索》2013,(1):58-60
《启蒙辩证法》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代表作,它在西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启蒙精神实际上是传统的古希腊的理性主义同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结合,从而产生的工具理性主义或技术理性主义,这种工具理性构成了现代工业社会的文化精神的主流。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启蒙精神或工具理性进行了批判,我们可以从《启蒙辩证法》中工具理性批判中得到启示,为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维,以历史的实践的观点透析人类生活和人的生命本质,揭示了人类本质的生成创造性和伦理之于人本身的创造意义,在人性和伦理问题上超越了极端理性主义和绝对自然主义,使人性和伦理观念发生了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15.
欧克肖特是西方著名保守主义政治思想家,他激烈批判政治实践中的工具理性主义,倡导尊重人类历史经验与传统,这些略显保守的政治思想对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现代西方危机观念的理论追求与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西方思想家所塑造的危机图景不仅包括全球性危机、西方的危机或欧洲的危机,而且具体表现在生态危机、社会危机与人的危机等方面。透过现代西方危机观念所塑造的危机图景和所提出的拯救方案,可以清楚地把握到其反省理性主义进步观念、揭示资本主义深刻矛盾和关切人类前途命运的理论追求与价值取向。这种理论探索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思想成分,也表明他们从内心深处对实现社会进步的憧憬与渴望。但是,理论上的非科学性决定了实践中的不可行性,因为没有找到造成全面危机的真正原因与未能科学说明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其无法揭示走出危机与困境的正确道路,最终陷入了虚无主义、浪漫主义、自由主义、盲动主义、禁欲主义和悲观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17.
张恺 《求索》2010,(11):131-133
划界问题是科技哲学和认识论的基本问题,是关于如何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问题,这一问题伴随着科技革命的进程,一直困扰着哲学界。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学派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波普尔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问题,提出了可证伪的原则,该理论对科技哲学的发展和当前社会的发展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代政治深受理性主义的影响,理性主义似乎成为一种政治风格,它对政治的影响比对生活其他方面的影响更重要.意识形态化、乐观主义、简单化与有效性反映了政治中的理性主义的本质特征.政治中的理性主义,从情感、实践和经验视角来看都是有限的.只有意识到理性有限和节制情感的重要性,才能警惕理性主义侵入政治后带来的危害,真正做出体现良好品质的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19.
何海巍 《前沿》2006,(5):234-235
文学作品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必然包含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当代文学作品中日嚣尘上的欲望叙事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在整体上对于道德价值的困惑。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与道德价值的关系的阐释,对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认同和非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消解的分析,以及对文学自身特殊的规律性的理解来剖析这一现实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0.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