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法学》1986,(2)
近年来,我国法学界提出了法不仅具有阶级性而且具有社会性的命题。但是,究竟怎样理解法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问题,目前,争论仍然十分热烈。笔者也发管窥之见,以求教于大家。一、法的社会性阶级性的定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事物的属性首先是在和它事物的区别中表现出来的。因此,我们讲到法的社会性时,只是相对于法的阶级性而言的,而我们讲到法的阶级性,则是相对法的社会性而言的。从认识论的观点看,社会性和阶级性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  相似文献   

2.
对于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的关系问题,我国法学界还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同志只讲阶级性,不讲社会性,认为一讲社会性,就可能导致对法的阶级性的否定;另一些同志则认为,社会性才是法的本质的属性,至于法的阶级性,既不是法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所有的法都具有的。还有的同志把法的社会性说成是非阶级属性,认为法既有阶级性一面,又有非阶级性一面。究竟怎样认识才是正确的呢?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題进行探讨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就此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对于法的阶级性的讨论,是法理学界长期争执却很少见结论性成果的一场论辩。法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法的阶级性究竟该如何理解?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之争讨论的究竟是什么?在当今社会主义的法治中国法律的阶级性是否还具有存在的意义?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希望可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应当是怎样的,又具有怎样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一、阶级性和社会性是法的两种不同属性近几年来,我国法学界在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讨论中,对法的阶级性的问题认识比较一致,但对法的社会性问题,就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为了便于探讨和研究,有必要先弄清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近来,有的同志提出了法的“两重性”(阶级性与社会性)问题,认为法是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的社会现象,阶级社会的法除了具有阶级性以外,还具有社会性,有些法并没有阶级性。这是涉及法的本质、关系无产阶级法律意识与社会主义法律原则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法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本文试提出如下一些粗浅看法,进行商榷。一、关于法的阶级性问题事物的属性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是它的本质属性,即这一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法学原理,法是由国家制订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从这个基本观点出发,我们可以概括出法的许多属性:规范性、明确性、普遍性、严肃性、权威性、强制性、统一性、客观性、规律性、继承性等,社会主义法还  相似文献   

6.
再论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起源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的起源”是法学领域一个根本性的理论问题,本文作者在认真精读、综合分析了马、恩等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学中的法的起源观作了新的注释,提出了:“法产生于原始社会”,“法在共产主义社会也还会继续存在”,“法的普遍的和基本的属性是社会性、规范性和强制性”,“阶级性只是法律在阶级社会中的特有属性,决非法律的根本属性,随着阶级对立的消灭,法律的阶级性就会失去其存在的基础”等观点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法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刘少荣法学界对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的论述颇多,如有的认为是阶级性;有的认为是社会性,还有的认为是行为规范性,等等,见仁见智。各有道理。诚然,社会主义法具有上述属性,但它们都只是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在不同层面上的外在表现,并没...  相似文献   

8.
付家东  陈雄 《河北法学》2004,22(5):113-115
从苏联到俄罗斯法的定义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观点的变化 :( 1)法律虚无主义法观点 ,( 2 )维辛斯基法的定义 ,( 3 )俄罗斯法学家理解法的多元化综合性观点。其中维辛斯基法的定义对中国法的定义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变化主要体现了从法的阶级性观点走向法的社会性观点。当代中国不应当过分强调法的阶级性 ,社会性应当成为法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9.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讨论,无疑是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为了使讨论真正集中在一些理论原则问题上,而不致由于使用概念的不同陷入无谓之争,我建议我们应首先明确什么是法的阶级性?什么是法的社会性? 什么是法的阶级性?法的阶级性可以有多种表述,但最集中概括的表述就是指:任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法?法的本质属性究竟是法的阶级性还是法的社会性?法的本质属性除了它的阶级性以外,还有没有抽象的共同性?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要全面地完整地认识法的本质属性法的本质属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核心和理论基  相似文献   

11.
<正>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出现,为法学领域带来了根本的变革,它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法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指出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压迫和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超阶级的法是根本不存在的,阶级性是法的根本属性。近几年来,在对法的本质问题讨论中,不少人提出了法的社会性的问题。法有没有社会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社会的法律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的表现。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然而,它又具有其客观性、社会性,它是阶级性和客观性、社会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法与其他所有事物一样,具有或能够具有无限多的属性(或特质,方面,同外界的相互关系,“中介”等),如强制性,规范性,预测性,指引性,阶级性,统治阶级意志性,国民意志性,国家意志性,社会性,普遍性,社会控制的手段,未来判决的预测,利益对立的产物,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4.
唐驷之、袁明健同志在《论法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的两重性质》(以下简称“唐文”) (见本刊第4期——编者注)一文中援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三段论述,作为自己关于“法的共同性”的立论根据,断言:法的“社会共同属性”先于法的“社会阶级本质”而存在,后于社会阶级本质的消亡而发展;阶级社会的法具有两重性,即社会阶级本质和社会共同属性。对此,笔者未敢苟同,特冒昧请教之。一、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的论述“唐文”认为要解决“有没有共同性”问题,首先要“系统地、完整地、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观和法学原理”。这是正确的,我完全同意。但该文在论证过程中,却不顾马克思、恩格斯完整的国家观与  相似文献   

15.
龙俊意同志的《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一文(《政治与法律》1984年第4期,以下简称《尤文》)强调了法的阶级性,有些论点笔者是同意的,但在下述一点上却不能苟同:“法所调整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阶级关系,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来说,它在调节阶级关系中会不体现阶级性,是不可想象的。”这样的观点,在今天已很少见了。只要尊重客观实际,人们就不难看出把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全部归结为阶级关系这一观点是不准确  相似文献   

16.
<正> 我随手打开案头的几本法学书刊,在讨论法的概念及其他问题的有关论著中,论证和提到的法的属性竟有二十余个,即:阶级性、强制性、规范性、人民性、民主性、自愿性、社会性、普遍性、共同性、稳定性、连续性、权威性、正义性、平等性、继承性、原则性、灵活性、客观性、科学性、规律性等等。对这许多属性怎么认识?一般法的本质属性是什么?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属性又是什么?除本质属性外,其他属性的意义是什么?讨论这些问题,是会有助于从总体上加深我们对法的认识的。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7.
上海这次“法的本质属性问题学术讨论会”中各种主要论点分述如下: 一、关于法的“阶级性”、“社会性”、“共同性”的概念关于法的阶级性,大家的看法大致相同,认为阶级性是基于某个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必然产生的属性。也就是说,法的阶级性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在法律中的体现,这个意志  相似文献   

18.
法律阶级性理论,自50年代传入中国,便引发我国法理界学者的激烈争论,至今余波未息.争论主要围绕法律的阶级性与继承性、社会性、民主性三性质之间的冲突展开,为探究法或法律是否具有阶级性、法或法律是否应当具有阶级性这两大问题,各家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不少学者混淆了法与法律二词之间的区别,使法或法律的阶级性理论研究陷入混乱状态.本文旨在理清法与法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确认阶级性的研究主体的基础上,以比较阶级性与民主性为视角,对法律阶级性的应然性与实然性的问题进行论证分析.  相似文献   

19.
法的阶级性问题的讨论,涉及如何辩证地把握法的概念和法的本质。本文试从法的整体与部分、本质与现象、本质内容与本质形式这几对范畴上,对有关法的本质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性的分析。法的整体与部分是否所有的法无例外地都有阶级性?是否也有无阶级性的或全社会性(全民性)的法?对这两个问题,都不能用直线性的分析方法作“非此即彼”的绝对化的回答。必须分别它是作为法  相似文献   

20.
法不仅仅是简单的社会控制工具,同时也是一种价值载体。作为一种价值载体,法通常承载着社会主体的价值诉求。法的社会性是法律对大多数社会主体价值选择的具体体现,它表现为法对社会大多数主体权利的保护和保障。法的社会性的历史诉求体现了社会主体的价值理念,而法的社会性的现实趋向则是法的社会主体价值诉求得以实现的体现。法的社会性的历史诉求与现实趋向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过程。本文以部门法的成长为视角,通过揭示部门法的成长逻辑与价值指向特征,旨在说明,法的发展过程是法的阶级性不断淡出,而社会性不断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