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性中国话语是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思想中国化的逻辑表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升华。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是进入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阶段的战略指引,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的行动指南。以新发展理念打造现代性话语的中国版本,就是要通过激活现代性话语的本体论根基来探寻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理论解决,建构起“言之有物”的坚实的话语本体逻辑;就是要以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学原则来寻求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实践解答,建构起“言之有理”的科学的话语认知系统;就是要以社会实践追问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系统,建构起“言之有道”的精炼的话语意义系统;就是要以社会现实成就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达方式,建构起“言之有效”的恰当的话语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批判和反思是当前理论界重点关注的问题域之一。马克思恩格斯对现代社会中资本逻辑盛行、人的主体性膨胀、社会理性分裂等西方现代性问题予以前瞻性揭示与批判,并指出解决方案只能是彻底摧毁资本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扬弃了西方现代性内在的资本逻辑,以引导“公共人”成长来发扬人民主体性,其内含的公共理性实现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制度设计使其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之间有着本质差异,这为我们反思西方现代性以及人类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3.
朱厚敏 《求索》2023,(2):46-54
社会主义中国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新”,其参照系之一是西方现代性文明。西方现代性文明是经由西方率先开启的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首个现代性文明,但“先发”并不意味着“唯一”,文明自身的历史运动规律与范式多样性赋予了现代性文明以多样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合理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思维的辩证法思考问题、制定方案、推动发展,从而规避西方现代性之觞,实现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依托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存在,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偏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后发性决定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全新的现代性文明,离不开西式现代性文明的参与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现代性文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立足中国自身具体实际形成的现代化道路,因而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性文明,是现代性文明的中国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整体图景涵盖中国和世界两个维度,其中国维度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囊括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之综合,其世界维度表现为构建以“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  相似文献   

4.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发展逻辑、本质特征、重要地位、世界意义及其实践成果与发展模式的总结凝练和全面阐述,是新时代中国话语阐释的现实依据。新时代中国话语阐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处理好原则性与自由性的问题,明确"何为价值"与"价值何为"两个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形成和阐释上,遵循"微观积累—中观汇聚—宏观凝练"和"宏观主导—中观布局—微观细化"的基本逻辑。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符合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基本道路,直接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方向和步伐。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一方面,需要在现代性、现代化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辨析中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在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中深刻认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总体逻辑与一般规律,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认知。通过研究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历程不难发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对外开放为主线、坚持与时俱进的基本特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向成功的重要支点,也是对世界现代化发展范式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人与劳动相斥产生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现代化道路,人与劳动相同产生人民至上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可见人民特质成为中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涵的人民特质,主要体现在其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当中。一方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从人民性、民族性和世界历史性三重维度出发,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丰富内涵,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价值导向,以人民成为最终的评判者,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是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路径。毛泽东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行探索者,其深广的理论贡献和务实的实践探索为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奠定了指导思想基础、领导力量基础、物质与精神文化基础。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来临之际,深入探析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先行探索,有利于挖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建构逻辑与发展历程,指引着党和人民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进,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8.
全面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的逻辑需要方法论自觉。秉持实践标准观,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成功实践创造的伟大奇迹强有力地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存在的必然性、真理性和强大功能。掌握全面的历史尺度,才能理解“走自己的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包括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全过程成为贯穿百年党史的主线与历史逻辑。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综合坐标谱系方法,才能准确阐明“道路之新”所体现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从“文明互鉴”与“史今互鉴”双重维度,才能深度理解“道路之新”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道路辩证法,内在地包容着以主要矛盾为核心的矛盾体系,因而呈现优长与短板、创新与守成、超越和继承的辩证体系。揭示现实道路如何具有文明向度以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就需要一种出场学意义的复式叙事。  相似文献   

9.
从唯物史观视角来看,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终极目标。在民族区域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资本与理性合力揭开了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序幕,使人类步入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但随着世界历史的深入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愈发囿于资本逻辑的内生性矛盾,并已达到其世界历史效能的极限。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作为人类现代化探索实践的最新成果,开创了人类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全新模式,在主体、动力、价值和目标方面为全球现代化实践作出了新的历史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地位,使人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实践性等现代化属性不断向纵深延展,为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余卫国 《求索》2007,(10):125-128
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和存在于现代社会中的人所应当具有的本质属性、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文明的量度,也是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价值追求。从世界历史的历史观高度,完成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辩证否定,以实现“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从而使人真正摆脱“理性”的控制和人对“物”依赖,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理论旨趣和终极关怀。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现代性道路,追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性意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现代性,其一必须始终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二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三必须坚持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存在一定争议,形成了鸦片战争论、中国共产党成立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论和改革开放论等多种学术观点,这种分歧将直接影响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厘清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起点问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有必要回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本身,正确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场逻辑、词义、内涵和价值取向,科学把握中国现代化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以澄清中国式现代化真正的历史起点,从而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独特的逻辑运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批判与建构的双向过程。具体而言,从哲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原则超越抽象原则,揭露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从经济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揭示现代性的深层根源;从人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摒除一切束缚和奴役人的异化力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目的的学说。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现代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正确对待和科学把握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有重大现实意义。从历史生成过程而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发端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现代化思想的萌动,发展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探索,完善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阐释,深刻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当代价值而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极大丰富了现代化思想的价值内涵,而且激发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更为世界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理论和实践指南,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内容。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向度。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境遇,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指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资本主义虚幻现代化的本质超越,主要从人口规模、价值指向、实现方式、发展理念、文明意义等方面的全方位超越,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人类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力量,必将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相似文献   

15.
黄园 《公安研究》2023,(3):5-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球现代化发展体系内形成的具有中国发展特色的体系,以公安治理的现代重建实现国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转型,能够为公安治理逻辑和方法创新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各级公安机关确立以“人民为本”的公安治理和现代化建设,重视“科技强警”和“改革强警”,以“现代性危机”的批判和反思为警醒,将“政治建警”作为道德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进程中探索出来的崭新道路,蕴含着我国追求和推进现代化的特殊规律,也体现了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出了明确的原则要求。科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逻辑来讲,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观照;从历史逻辑来讲,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肩负使命任务的历史必然;从实践逻辑来讲,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重大发展,是对现代性中国历史道路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具有深刻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超越资本主导发展的空间生产逻辑、建立和谐共生的空间结构逻辑、顺应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本逻辑的独特道路,是一条突破西方空间异化,超越西方现代性模式,实现空间正义的正确道路.中国道路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又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既丰富了现代化内涵,又拓展了其外延;既提高了现代化标准,又延伸了其价值目标;既开辟了现代化新理论,又开拓了现代化新实践,充分体现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是旨在科学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自洽、实践证道、价值融通的知识体系和表达方式。它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符号表征方式和价值阐释式样,蕴含着通过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价值理念传播促进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实践意图。其叙事体系的建构,既关系到理论体系的逻辑自洽与理论内涵的合理阐释、实践经验的逻辑提升与实践发展的有效引领,更指涉价值争议的逻辑澄明与价值正义的时代形塑。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建构需具备科学的思维逻辑,既要准确把握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两个大局”时代之位,始终坚持“两个确立”的动力之源,又要努力夯实“两个结合”的思想之基。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需通过“以一统多”的“现代化”主体力量、打造“融通中外”的“现代化”内容范畴、借助“媒介融合”的“现代化”载体工具、依托“共同价值”的“现代化”情境预设等维度系统把握和推进,在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叙事体系的“现代化”程度的同时,实现其“理想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明确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又一伟大创造,具有科学的理论逻辑、独特的历史逻辑和深远的世界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必须科学把握制度建设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构成要素的逻辑,正确认识制度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保障和条件,系统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制度建设的基本经验,从而以制度建设引领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