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汝光 《青年论坛》2010,(3):150-152
在词块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三阶段教学法:即识别词块、使用词块和巩固词块。在外语教学中,词块是词汇记忆的理想模式;词块学习有助于降低语言习得的难度,能够提高语言理解和产出的流利程度和地道性,提高学习者交际时的条理性和清晰性;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克服母语负迁移;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法知识和语言使用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直接影响着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颜色词作为符号系统在越汉两种语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价值、文化意蕴。对越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并深入地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能有效地进行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越、汉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英文影视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者通过影片中的情景提示 ,进一步理解语音、语调及语速的隐含意义 ,理解词句的文化内涵 ,了解社会及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了解不同民族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作用。笔者认为英文影视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 ,同时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自然情景。它是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4.
王宏 《青年论坛》2009,(3):157-159
远程学习网站视频资源开发应综合创新引入教学设计思想,有效的网络视频应当积极地进行信息的加工、解释和综合,使用各种策略传授信息,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另外要运用数字图像的生动可视特点,还需要对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进行准确分析,精心设计内容的呈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作为人类的灰色记忆,灾难记忆体现为创伤性与修复性、断裂性与连续性、脆弱性与再生性等的统一,具有群体认同、奋发行动、批判反思、理解和解力量,其所面临的记忆“危机”尤其令人堪忧。作为对遗忘的抗拒,灾难记忆的纪念以史料、文学、空间、仪式等为“记忆之场”,实现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的转化。“理解”成为达成灾难记忆活化、传承、建构的重要路径与旨归。由此原点出发,档案部门需承担相应的灾难记忆再生产责任,包括记录责任以构筑理解之基、叙事责任以贯通理解之途、共享责任以达成理解之旨、伦理责任以厘定理解之界,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反思。  相似文献   

6.
曾祥宏 《前沿》2012,(4):154-155
作为口译研究历史上的主流理论之一的“释意理论”认为,意义是口译理解的核心。本文介绍了释意理论的主要观点,主要从意义的产生阶段即脱离语言外壳、有关意义的理解——认知补充以及记忆与意义的储存及转换的关系来探讨口译中如何获得完整而准确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外语课堂教学PPT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对PPT教学的研究多反思该教学的利弊,缺乏理论深度。运用认知心理学刺激理论、注意理论与语言习得输入理论、情感过滤理论等对PPT教学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信息吸收模式进行探讨,将对提高PPT教学的有效性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大量经济、政治、文化现象,从各种传媒中接触到许多政治词汇,加上很多政治概念字面表述上的相似性导致望文生义,对很多政治概念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在系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所具有的想法被人们称之为"前概念"。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概念"和心理学中狭义的理解不同,它是指关于某一对象的看法,包含了学习者在学习知识前已有的认识和认知模式。一、政治前概念的特点1.自发性与广泛性。一个高中生在其十多  相似文献   

9.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有些基本理论、重要原理是必须记忆的。因此要让学生有所得,就需要重视对学生记忆技巧的指导以及记忆意志的培养。对内容和形式上相似、相近的概念、知识可用比较记忆法,通过比较分析,分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相同点和不同点。对表达语较长的概念、原理,可用关键词语记忆法。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就可记住内容的全部。对抽象的理论,给以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增强记忆。当然对任何概念原理的记忆都应该帮助学生弄懂理解,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另外,还应该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洁斯的遗忘曲线理论——遗忘具有先决后…  相似文献   

10.
重复,在记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重复是记忆之母;任何一种记忆都离不开重复,没有重复就难以形成记忆。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就是说时常复习、不断重复可以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重复作为一种高效记忆方法,其理论依据有两点:(一)重是获得知识的次数越多,则记忆越深越准确。(二)不同方式的重复形成的记忆会更深。第一点是常识,第二点则是重复记忆法的精髓,也是我们理解、掌握、运用该法的关键。认知心理学实验表明: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一个新概念,把它记往之后,又在另一篇文章里再次读到这…  相似文献   

11.
信息在人脑中的变换过程是知识增殖的过程,也是思维主体对信息客体进行理解、记忆、反思的认知过程.在此过程中,知识结构是认知的基础,它包括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三个方面.知识结构的关键是结构,它要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有序性和开放性.知识结构决定着思维形式,知识是思维的基础,创新是人的思维通过信息转换、利用旧知识产生新知识的过程.知识的整合、优化、创新促使了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黄曙光  陈建生 《求索》2007,(9):198-200
自从索绪尔提出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以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就成了现代语言学的“第一定律”。然而。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语言是人们在对现实世界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认知加工而形成的,在现实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即“现实-认知-语言”,语言符号是人类认知的结果,因此,是有理据的。本文从语言符号的起源和现代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非任意性问题两方面论证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符号是非任意性的。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交际总有一定的认知语境,语境是人们理解语言的条件和基础。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话语者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使听话者理解,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邢蕾 《前沿》2014,(3):160-161
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维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育者和研究者关注,但是它在发展大学英语学习者认知能力的需要、学习有真实意义的语言的需要、学习者在信息时代生存的需要、学习者在变化中终身发展的需要、学习者公民素养提高的需要等多方面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并未得到正确的认识。而将批判性思维融人大学英语教育必须跨越诸如使之成为英语教育主流、摆脱传统批判性思维教学的弊端、正视人的发展与语言发展的关系、理清语言学习中语言瓶颈与思维瓶颈等等障碍。  相似文献   

15.
讲评课七忌     
一、忌拖拉不及时。根据心理学家的测试,人们记忆遗忘的规律是间隔时间越短,遗忘的越少;间隔的时间越长,遗忘的东西越多。因此,检测后,教师必须及时、尽快、高质量地批阅完试卷,以备讲评。俗话说:“趁热打铁”方能成功。即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想尽快拨开云雾见青天”时讲评效果最好。 二、忌面面俱到无重点。一份试卷,有难有易,这就决定了难度的区别;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解答能力水平有高有低,这又决定了答题质量的参差不齐。因此,教师批阅试卷后,必须进行认真地分析,精心地归纳总结。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分析和…  相似文献   

16.
覃丽 《前沿》2013,(16):49-51
认知灵活性是个体从一项活动转向目标活动的能力。任务转换是认知灵活性的重要成分。本综述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刺激层面、任务层面、反应层面和反馈层面对任务转换的抑制控制研究进行述评,从“热”执行功能趋向、特殊人群研究、双阶段理论研究和认知神经基础研究四个方面指出以往研究缺陷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刑事司法视野下的被遗忘权与私法领域的被遗忘权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隐私或信息权利的保护并非刑事司法领域被遗忘权构建的理论基础。刑事制裁的边界与隐恕的伦理要求催生了刑事司法程序中被追诉人对被遗忘权的渴望。刑事领域被遗忘权的构造应当是阶层化的,犯罪记录不被法庭使用、犯罪记录封存或者消灭、删除与犯罪相关的信息是刑事被遗忘权在不同层面的展开。基于国内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我国刑事领域被遗忘权应当从过失犯罪案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及轻罪案件领域展开,以回应被遗忘权在刑罚与伦理层面的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信息解码的认知机制包括感知阶段与理解阶段。对交际符号的正确感知是信息解码的第一步,解码的理解阶段由分析、知识、控制、推理这四个子系统组成。针对信息解码的认知机制,修辞策略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设计:一是从信息解码的不同阶段出发,修辞要力求适应听读者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二是从交际主体的特点和传递信息的不同出发,采取趋同策略和趋异策略,以期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及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想认知模式在人与外界接触中构建,基于人类经验之上。因此,不同文化的民族有独特的理想认知模式。口译是当今世界不同语言民族间的交流方式,译语正是通过各种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和对比后产生的。本文就英汉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进行探讨,并提出英汉口译中理想认知模式的建构原则,对英汉口译教学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重复。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记忆,扫于时间推移,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而逐渐消区,造成记忆不清甚至遗忘。而通过适时重复,:4原知识进行再认,可以克服遗忘。2概括。华罗庚先生曾说过,读书就是由厚变薄”和‘油薄变厚”的过程。就“由厚2薄”而言,乃是通常所说的概括。通过概括,无能简化记忆,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b。3.扩散。扩散亦即“由薄变厚”,它是与R括相反的复习手段。从已概括的内容出发,河论证问题的层次扩散,可以培养学生分析、8决问题的能力。4联系。此处联系之意有二:一是指本学外各知识点间以及它和其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