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锐 《当代世界》2008,(8):43-46
近年来,公众舆论、媒体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日益突出,公众舆论越来越成为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重要因素,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对外施加影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公众舆论和媒体影响外交决策的例子很多,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媒体将残酷的战争和恐怖袭击的场面通过电视画面以最快的速度传遍千家万户,给外交决策打上了深深的舆论烙印。  相似文献   

2.
王芳 《当代世界》2009,(4):48-49
作为拥有相对独立的所谓“第四种权力”的一支社会力量和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媒体的特殊地位赋予了其参与政府决策包括外交决策的可能性。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传播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公众参与外交政治生活的需要,媒体越来越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获得国内外信息和资料的重要来源,从政府和民众两个向度对政治和外交生活不同程度地发挥作用,并最终影响一国外交决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郭可  吴瑛 《国际展望》2011,(2):90-112
世博会已从最初的科技革命和工业成果的展示舞台,逐步扩展到文明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并为主办国和城市展示国家品牌和城市形象带来重大机遇。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整个公共外交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构成了中国公共外交的平台,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极大关注。文章从分析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新闻报道入手,探讨上海世博会的国际舆情变化规律、传播方式和模式,并以此来进一步讨论其对我国公共外交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启示,以推动未来中国舆情外交的探索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汪巍 《当代世界》2008,(4):51-53
印度外交历来带有重商主义的特点,重在引进技术和资金,输出印度的商品和劳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发展、营造对经济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采取了多边与双边外交相结合、官方与民间外交相结合、政府与企业相结合的策略,新世纪的印度经济外交呈现出诸多特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和平解决国际冲突的重要手段之一,外交谈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以及学术界的关注。但外交谈判的应然状态和实然状态之间始终存在紧张的对立。竞争性战略在外交谈判中的运用使谈判结果走向了谈判初衷的反面,要改变外交谈判面临的困境,必须重新思考外交谈判战略的运用。合作性谈判战略要求谈判者重新界定"利益","关系"这一外交谈判中的特殊利益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外交谈判困境的根本改变则取决于人类整体、而非仅仅谈判者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姜鑫 《南风窗》2008,(20):49-50
中国外交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应该允许学者、智库、媒体以及社会名流基于各自的立场发出自己独立的外交声音,从而达到与官方外交互动、关键时刻策应当局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台湾当局“全民外交”策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台湾研究》2001,(2):45-50
自从1990年6月台湾当局提出“务实外交”和“全方位外交”的主张以来,在“外交”手法上花样不断翻新,“金钱外交”、”经贸外交”、“元首外交”、“度假外交”等都曾是其推动的重点。2000年5月陈水肩上台以后,在继续推行“务实外交”的基础上,对“外交”策略和手法又作了一些改变,提出要“以全民外交作为全面参与国  相似文献   

8.
建构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外交的重要目标。上海作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缩影,能否被全球媒体建构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形象?本文通过对28个语种100多个国家38万条新闻的统计分析,解读了深化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后世博时代上海的国际形象。研究发现,全球媒体涉沪报道量稳步增长,2015年达历史最高点;报道议程围绕“四个中心”展开,但国际金融中心形象受经济下行和股市震荡影响;报道态度以混合情感为主,正负面倾向随时间和议题有所差异;全球媒体报道上海的消息源仍以西方媒体为主。在分析外媒报道的基础上,本文为加强上海城市外交,提升上海国际大都市形象提供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在与东盟的交往中一贯遵循"双赢原则"。在美国的战略行动变得越来越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今天,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使其在几乎所有的地区事务中都处于核心地位。国外媒体指出,中国的软实力外交战略和不断巩固硬实力的做法正在削弱美国在亚洲的力量和影响力。如果美国不制定一项将经济、外交和军事因素都考虑在内的全面战略,就有可能因中国的外交策略而失去在亚洲的战略和外交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郝昆 《当代世界》2014,(2):77-77
<正>2013年10月,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首次就周边外交工作专门召开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中国和周边国家人民往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要全方位推进人文交流,广泛做商界、学界、媒体、智库等阶层工作,广交朋友、广结善缘,打造一支活跃在周边的民间外交队伍,润物无声地增强中国的影响力。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周边国家的公共外交、民间外交、人文交流,巩固和扩大与周边国家关系长远发展的社会和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这个灾难与动荡不断的风险世界中,灾难外交作为一种新兴的外交手段,丰富了外交理论与实践,改变了我们对传统国家安全、国家权力的认识,并考验着国家外交的信息调研能力、危机处理和外交应对的机制与方式。中国的灾难外交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不少困难,主要表现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成胁、外交体制不完善、方法不多、沟通意识不强。中国应丰富外交手段,创新体制,拓展空间,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外交手段日益多元化、战略目标逐渐清晰,但国力发展与国家形象、国家影响力提升之间仍存在不同步现象,使中国外交当前的转型面临一种异化困境。导致这一困局的原因主要在于,外交手段与外交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导致目标与手段之间的脱节。要改变这一局面,需要依据多维度视角对中国外交资源系统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改变当前外交资源碎片化的现状,在资源的开发及利用方面依据差序化逻辑将不同维度的外交资源组织起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有机结合,差序化逻辑可使中国外交资源的调用形成一种复合式结构:明确不同外交资源对实现不同目标的比较优势,进而建立实现外交目标资源调用的立体结构图。对中国外交资源的差序化管理要求,准确认识不同的外交资源在结构中的不同位置,并在外交资源的开发上通过调节资源分布来对结构加以优化。这一立体结构图本身并非固定不变的,相反它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可依据外交目标和外交资源之间的不同搭配,促进外交目标的更好实现,同时有效节约外交资源。这对实现中国外交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和外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公共外交是国家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开拓方向,上海世博会则是我国集中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舞台。中国通过举办世博会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展现了国家的软实力及自信和包容的大国智慧,表达了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发展,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世博公共外交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得到世界媒体的肯定与赞誉。世博会已经圆满闭幕,但中国公共外交事业方兴未艾,有必要对世博公共外交实践进行客观评估和总结。  相似文献   

14.
正王帆教授的新著《大国外交》是近年来第一部系统性、多维度展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的成果。这是继他的上一部著作《新开局:复杂系统思维与中国外交战略规划》之后,关于中国外交理论发展与政策阐释的又一部力作。同时,也是学界、政界、媒体全面了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益参考书。由于作者对中国外交领域重要问题保持长期的研究并积极为中国外交政策建言献策,因此,该书的出版问世有助于从专业化的视角向世界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张和大国外交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5.
2009年是新中国外交的第60个春秋,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外交与60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外交的目标、对外关系的布局、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外交的形式和内涵等都显示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承前启后的2009年,中国外交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多边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加强全方位外交,充实和拓展总体外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外交研究不被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即传统的外交研究的理论价值较小和政府主导的外交日渐式微。为了使外交重新成为国际关系学关注的核心,需要借鉴其他理论,制度主义能够为外交研究的议题设置和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由此,对中国外交一些重要议题的研究,如实现互利共赢战略的方式、外交制度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的大国威望与外交手段之间的关系、国际制度和中国外交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可以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周厚虎 《国际展望》2012,(1):34-47,115,116
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带来了国际政治权力资源的变化,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等软实力资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不仅催生了软实力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国家外交形式并正改变着外交的内容,由此公共外交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软实力成为理解国际关系变化和外交政策的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公共外交的理论支撑,而公共外交本身也是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战略路径。中美软实力战略的差异导致了双方对公共外交认知的差异。本文在比较中美软实力战略的视角下,从公共外交的主体、受体、传播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等方面来分析美国公共外交的特点,同时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公共外交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牟其中狱中说原罪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几个中国富豪一连串地落马失身,人们开始将“福布斯富豪榜”戏称为“福布斯囚徒榜”。媒体上关于民营企业原罪的讨论一时间也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富豪开始回避与媒体接触,低调成了他们首选的“外交”策略。但凡谈论民企“原罪”的文章,不管立论方向如何,通常在篇头段尾都少不了这样一句话:“从牟其中、刘晓庆,到  相似文献   

19.
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德国总理朔尔茨提出“时代转折”命题。突破不向危机地区输送武器的禁令、扭转德国在防务支出上的“节俭”态势以及改变德国的俄罗斯政策等一系列动向,宣告了德国外交与安全战略的转型。德国外交战略转型既有外部环境变化方面的原因,也受德国国内政治力量转移的影响,其总体指向是大幅提升军事实力、实现联邦国防军现代化,以期在欧盟乃至国际秩序重塑中发挥领导作用。德国外交战略的转型面临国内民意支持存在变数、国防投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中东欧国家疑惧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0.
邓清  张开 《当代世界》2011,(9):62-65
文化外交与国际关系一样古老,它是以文化传播、交流与沟通为内容所展开的外交。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外交是国家和民族间文化交流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冶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外交活动迈向成熟的标志。在现代意义上,源于人类古老文化交流活动的文化外交是对国家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直接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