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德华·卡尔与汉斯·摩根索同属于国际关系的传统现实主义学派,他们的思想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相同是现实主义学派的特征所在;但是两者在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时遵循不同的哲学起点和历史观念,在理论体系的构建途径上也颇有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 激进犯罪学学派(Radical Criminology)又称新犯罪学学派,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犯罪学学派、批判犯罪学学派,是当代西方犯罪学中具有鲜明激进倾向的一种理论流派。它主要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问题,其产生可以追溯到五六十年代英国异常行为协会的成立与1973年由美国犯罪学者泰勒、沃尔德、扬格等著《新犯罪学》一书的问世。  相似文献   

3.
做研究综述乃是学术整理的必备作业,里面学问颇多,自家学说的清理总结已是不易,而比较学意义的工作更是艰辛,几乎可以说是不可成之事业。然许传玺君本文可谓精于此道,是以成就斐然。其一,对美国的侵权法研究,中国学者至今尚无任何系统的综述论著,而此文可谓开辟先河。其二,美国的侵权法研究,其学派有如林立,其文献浩如烟海,即使作出普通的汇集也是不易,然而许君在潜力研究的基础上,发见了一条概念主义——现实主义——共识主义的主流线索,从而使得有关研究文献得以清晰呈现。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综述,而是在一定意义上的关于研究的研究。其三,也是本文的主要贡献之一,即提出了美国侵权法的历史发展及其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法律学者的侵权法研究密切相关的思想洞见。由此,作者提醒,由于上述这种密切的关联,借鉴美国侵权法,不仅应该注重对美国侵权法本身的探讨,也应该在知识史和其他意义上充分地研究美国的侵权法研究。  相似文献   

4.
美国法律现实主义运动是上世纪初叶最引人瞩目的法律改革运动,其领军人物卢埃林和当时的法学鸿儒庞德之间的争论拉开了这一运动的序幕,作为庞德批判的主要对象弗兰克也加入了论战。论战的实际是关于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行法学研究的学者交流。通过论战,现实主义运动真正走到法学研究的前台,更清楚地展示了法律现实主义的真实面目,驱除法学界的曲解和误解。论战也展示了学者之间如何通过真诚的交流推动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两个相互关联的假设为基础:一,英国学派具有提供一种框架分析的潜力,这种框架能够培养一种连贯全面的方法来理解欧洲一体化的产生和发展;二,欧洲一体化能够对复活和检验修正英国学派提供一个现实的平台。利用英国学派的三个基本学术特征去解释,重新发现欧洲一体化,同时探讨欧洲一体化对英国学派的学理启示和拓展。笔者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相结合角度,来分析美国主流一体化理论所面临的困境,得出一些不同以往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试论菲尔丁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亨利·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他具有比较系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思想,主要表现为他的散文体喜剧史诗理论与严格模仿自然理论。他在小说中所遵循的这些创作原则,使他的小说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现实主义特征,因此他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小说之父  相似文献   

7.
国际经济法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学科,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权威学者对本学科的开拓和研究多有建树。其中的新鲜知识,值得学习。但是,其中的某些关键性学术观点,却弥漫着或残留着浓烈的殖民主义、扩张主义、霸权主义气息,流毒全球,损害广大发展中国家弱势群体的国际平权地位和合法权益。陈安教授立足于中国国情和第三世界国际弱势群体的共同立场,独立思考,长期致力于探索和开拓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投身国际争鸣,提出诸多开创性的新见解,为中国和国际社会弱势群体"依法仗义执言",提供维护其应有平等权益的法学理论武器,积30年之功,荟萃而成五卷本《陈安论国际经济法学》(310万字)这部鸿篇力作。学界认为,这部力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很高的学术水平,堪称"独树中华一帜,跻身国际前驱",可谓"一剑淬砺三十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国际经济法学派的初步形成。本文対贯穿全书的陈安教授的基本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和学术追求,加以梳理、概括和评介。  相似文献   

8.
稷下道家或称黄老道家,是指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中从事学术活动而主黄老思想的那部分学者所组成的学术派别。这一学术派别形成于战国,盛行于秦汉间,在道家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吸收、融会了各家学派的思想学说,而其所吸收、隐含的法律...  相似文献   

9.
宪法社会学是关于宪法的社会学研究,是宪法学与社会学交叉融合的产物,旨在发现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真实规则。在欧洲和北美,宪法社会学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术传统。其中,德国的宪法社会学侧重于从政治与历史的角度切入,偏好史论结合,思辨色彩浓厚。法国的宪法社会学具有客观的、旁观者的叙事风格。英国的宪法社会学打上了判例法或不成文宪法的痕迹,致力于素描一部活生生的宪法,仿佛人类学家的调查报告。美国虽然承袭了英国的判例法制度,但美国的宪法社会学透出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宪法背后的经济关系、利益格局得到了凸显。梳理欧美宪法社会学的学术传统,比较欧美各国宪法社会学的不同旨趣,有助于为当代中国宪法社会学的稳步发展提供理论与方法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权利思维的另一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严格说来,全球范围(中国尤甚)内的对权利的学术理论研究对于权利的现实性或者权利的社会实用性相对较为忽视。两位美国学者史蒂芬·霍姆斯和卡什·R·孙斯坦撰写的《权利的成本》一书则是力图改变上述缺憾的一部力作。书中体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的权利思维路径对我们关于权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构设与操作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批判犯罪学在其犯罪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一席,其中的伯克利犯罪学派更具领军地位.伯克利犯罪学派的发展道路极其坎坷和艰难的,其无情揭露了美国社会和国家政治的详细内幕;直面了美国在民主、自由发展道路上所表现出的种种曲折与艰辛历程,甚至包括犯罪学界以及整个社会的学者和劳苦大众所付出的极其昂贵的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12.
目次一、引言二、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研究概况三、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主要思想四、对国际法批判法学派的反思一、引言1977年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召开了第一次批判法律研究大会,由此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the critical legal studies movement)的帷幕得以拉开。此后,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法学界开展得轰轰烈烈,一步一步走向兴盛,形成了一股反西方法律传统的学术思潮和一个具有叛逆性和颠覆性意义的法学流派——批判法学(critical legal studies)。批判法学对西方自由主义传统的法律制度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对此,国内有关论著已…  相似文献   

13.
1934年,陶希圣创办《食货》半月刊,以此为平台,一批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的学人聚集于此,形成名盛一时的食货学派。食货学派的主要特征是:其成员以陶希圣为中心,具有稳定的师承关系,并形成了紧密的学术联系;他们大都接近或倾向于唯物史观,在一些重要历史问题上已形成较为相似的学术观点;其治学风格以理论与史料并重见长。这些主要特征的形成,是食货学派作为一个主要学术流派存在的基本依据,并对中国经济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食货学派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学派作为西方国际关系诸多流派中影响力最大的学派,其权力理论也是国际政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现实主义所强调的"权力界定利益"这一经典论断长期以来一直成为主权国家行为的指导方针。本文通过对传统现实主义及新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探讨和分析,更加深入的理解现实主义权力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深化法学专题研究奠定法学学派基础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高其才经过十多年的解放思想和务虚讨论,中国法学呈现拓宽研究领域、推进学术发展的新局面,追求较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已成为学者们的主要任务。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思想已极为丰富,留给我们的天地并不大宽,我们...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是指美国法院对于法律是否违宪问题有权作出裁决的制度.即以司法机关介于宪法与立法机关之间,对立法机关所通过的普通法律与宪法条文相冲突的,有宣布违宪和拒绝执行的权力.此权联邦初级法院和洲法院皆可行使,但由联邦最高法院操最高决定之权.一、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产生资产阶级学者普遍认为,早期的自然法学派代表人物、十七世纪的英国普通法权威爱德华·柯克关于英国大宪章和普通法是最高法律的观念,以及启蒙思想家关于“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理,是司法审查制产生和确立的理论根据;而帝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对殖民地立法进行审查,以及北美殖民地各州内早在独立以前已经有过的司法审查的先例,则被认为是该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但是,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正式确立,还是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初产生于德国的历史法学派,是西方法学流派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思想在整个19世纪占据了德国法学研究的主导地位,引领了世界法学发展的潮流,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总结历史法学派主要观点及当时和后世的学者对历史法学的评价,为我国法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8.
郭天武 《中国司法》2005,(9):102-105
美国的保释制度是在继受英国的保释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保释是原则,羁押是例外为指导思想,并把保释权上升到宪法的高度,反对预防性羁押。近年来,随着犯罪率高升,美国开始对保释权有所限制。一、保释制度在美国的缘起美国学者关于保释内涵的理解直接来源于英国。从17世纪中叶开始,英国政治学、法学思想对美国的法律制度的确立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有关自由、民主、法治、分权与制衡等学说与理论深深刺激了酷爱自由清教徒移民者,鉴于对政治国家仍然心有余悸以及对其不信任心理依然存在,注重个人基本权利的保护和反对酷刑的思想意识迅…  相似文献   

19.
行刑社会化的思想源流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刑社会化思想发端于刑事近代学派,二战后社会防卫学派的兴起,使这一思想由孕育走向成熟。联合国有关刑事司法文件积极倡导行刑社会化,使其获得国际准则的权威性。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这一思想在美国等国家面临一定挑战,但其仍具有强大生命力,代表着行刑发展的国际趋向。  相似文献   

20.
比较法学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洛克(Sir Frederick Pollock,1845-1937)是19世纪著名的英国法学家。他曾就学于剑桥,亦曾在林肯律师会馆学习,获得律师资格。因之波洛克的学术视野,始终不曾局限于英国本土。他毕生的学术追求,亦体现出纵横两方面的贯通感。波洛克之学术贡献,首推其与梅特兰合著之《爱德华一世之前的英国法律史》(The History of English Law before the Time of Edward)。与一般的英国法制史多从1066年写起的谋篇方法不同,此书对罗马法有深入而广泛的论述。其内容还涉及蛮族与罗马法的关系、东罗马帝国时代的立法和教会法的产生,乃至中世纪罗马法的复兴。亦即对于英国法中的罗马法因素,二子皆高度重视之。此种体认,若无长时段大视野的贯通,颇难达致。波洛克的另外一篇论文《自然法史》,从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学派写起,对自然法观念的发展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作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对于研究自然法这一在西方法学史和法制史上影响深远的法学流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波洛克以史家之视野治法学,1883年入牛津接亨利·梅因的法理学教授席位。波洛克同时精通拉丁语、希腊语、法语和德语,他是对当时法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少数几位法学家之一。波洛克学术活动的黄金时期,正是比较法学在英国逐渐获得发展的时期。1895年,英国成立了比较立法学会。1900年,英国派遣波洛克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世界比较法大会,他是这次会议上惟一的一名英美法系的代表。1903年,波洛克从牛津退职。这篇《比较法学的历史》是波洛克的退职演讲。但是我们不妨把它看做是波洛克治比较法学的心得所在。因此它既是一篇比较法学的简略总论,也是鼓励后来者在英国的比较法学界勇猛精进,大有所为的号令宣言。而不可避免地,它也是对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的致敬之词。波洛克首先揭示了在法学研究中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在波洛克看来,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为用、密切联系的。恰如德国著名比较法学家K.茨威格特和H.科茨所强调的那样:"一切法律史的研究都表明是运用比较法方法的一种作业,……我们记得,现代比较法的奠基者们主要是重要的法律史家。如果缺乏历史感,甚至现代比较法学者都不能够理解外国的解决办法。"〔1〕波洛克所以在此篇演讲中特重梅因,而对著名英国法学家布莱克斯通采取近乎严苛的"责备贤者"的态度,与波洛克对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之间关系的深刻体悟,有直接关系。隐然贯穿全篇的,是波洛克对比较法学发展的历史动力和理论基础的体察。波洛克意识到,法律的多样性是比较法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且无论怎样,为改进立法之故而研习国外之法律,始终是推动比较法发展的力量。但是,在波洛克看来,比较法学有其超乎功利主义目的之上的理论价值。比较法的思想基础,起初是自然法学,即探寻普世法的原则。波洛克以为,此种研究,意义不甚明显,乃至在其演讲中,一笔带过。波洛克真正命意所在,是他意识到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才是比较法学最佳的培养基。而反观欧洲大陆流行的理性主义法哲学,由于其倚重先验方法,势不能对比较法学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先验的理性主义不退潮,比较法学必不能大张其道。在这一点上,大木雅夫的观察不可谓不深刻:"相对于比较法发展的这种不利情况,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英国看做比较法思想的先驱之地。与欧洲大陆不同,英国既有着独立的法律传统,又是经验主义的故乡。"〔2〕由此我们不难解释为什么比较法于18世纪后方能兴起,为什么比较法在英国获得了相当的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英国选择了比较法,而是比较法选择了英国。在这一主线指导之下,波洛克把历史上那些对比较法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思想巨擘的名字一一列出,略述其学术要旨。也把那些对比较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历史事件,一并提及。此篇之所以名之曰《比较法学的历史》,概出于此。如果希望从中找到比较法发展的编年史,读者必将失望。但是如果注意到作者所察觉到的这一思想史的基本脉络,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历史资料,何以作如此大幅度的重新剪裁,甚至为突出主旨不惜令其支离破碎。尽管比较法学有所谓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之说,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若无一种整体的器识,治比较法学之境界,必非常有限。就比较法学而言,波洛克的可贵可重之处,即在于此。这篇演讲的风格,与其说是学术的,不如说是诗性的。波洛克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隐喻,高推比较法学在人类知识领域的位置,并号召后来者能由此出发,发扬光大之。学者与其从事的研究之间,必有一种近乎宗教使命似的感应交通,方可期其为大家。于此一广为流布之观点,余初持保留态度。译毕此文,于今信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