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几千年封建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用人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人不疑”会导致被用人的权力放纵;“疑人不用”则可能导致偏听偏信,真正的有学之士却可能因小人谗言而得不到重用。深入思考社会现实,我们应当建立“用人疑人,疑人用人”的新用人观。  相似文献   

3.
刘越峰 《求索》2007,(9):149-151
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北宋时期出现了疑古惑经的思潮。学界普遍认为,在这股思潮中有所谓“疑经”和“疑传”之分。胡瑗是疑古惑经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的《周易口义》中就有很多疑改经文之处,其实,他并不属于所谓的“疑传派”。可见,这种“疑经”与“经传”的两分法并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话确有道理。但事理不可绝对。用人该不该“疑”,也还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特别是在任用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时,应不应该有“疑”,就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屡屡听到某某干部失足,甚至成为阶下囚,除主观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主管部门领导对所用之人信任有余,而不存半点“疑”,而这些人往往掌管着大权,个人说了算,上级不去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致使有的领导干部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全国劳模”、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陈…  相似文献   

5.
说“疑”     
“地球为什么绕太阳运转”,“生物的物种为什么能代代相传”,“人类社会为什么能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这些都是对事物的疑。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但关键在于人们对“奇”所持的态度。如果对“奇”产生“疑”,并且破“疑”,就会解“奇”了。宋代朱熹说得好: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相似文献   

6.
领导者用人如何任人以专、授任均衡、举贤荐能、勤导严绳?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四忌”:一忌“用人疑人,求全责备”。“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古今一贯推崇的用人之术。领导者用人切不可随意“疑人”,更不能“求全责备”。要知道:“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领导在用人方面如果对下级过于苛刻,横挑鼻子竖挑眼,势必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甚至使他们消极行事。此外,领导在又想用他们又缺乏对他们的信任而不敢放手使用时,下级的自尊心将会受到伤害,从而失去了表现的机会。二忌“事必躬亲,越俎代庖”。领导…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家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朝朱熹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每一位优秀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疑,教师要在学生看似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掌握知识,增强能力,把问题引入课堂。即以问题的不断出现与解决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主线,作为推动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内驱力,激发其探索与求知的欲望,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案导学”中如何“设疑…  相似文献   

8.
疑与悟     
古代教育家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从科学知识本身去发现疑  相似文献   

9.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可读性强而又通俗易懂,容易使学生初涉教材就自认为懂了,好像没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其实,这种“无疑”并不是真正无疑,而是没有用心钻研教材,没有找到认知矛盾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疑点,鼓励学生发现疑点,启迪学生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有机统一,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激发学生认识上的冲突,造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中,教材的重点、难点,概念…  相似文献   

10.
当前政治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师照本宣科,强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做法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政治课的积极性,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呢?根据中学生求知欲强、喜欢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心理特点,笔者认为设疑导思是个好方法。一、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于无疑处设疑,疑中激化,就是教师有意在不难理解或看似无疑的内容中发掘疑点,引出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正可谓“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因此,在无疑之处设疑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例如,在初三《思想政…  相似文献   

11.
要善于激疑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习责在有疑。有了疑,就有了探索的动力,思考的起点,求知的钥匙。因此,激疑设问是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的一个重要方法。例如,一位老师上课一开始就问:“一只铝碗和一只银碗哪个贵?”学生满有把握地回答:“银碗贵。”老师说:“不一定!现在当然是银碗比铝碗贵。可是,以前铝碗却要比银碗贵八、九倍。一百多年前,法国皇帝拿破仑第三大摆宴席,宾客用的是银碗,唯独皇帝一人用铝碗。这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宛如一石击水,打破了学生脑海里的平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思考,自然地导入了关于“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这一新内容的学习。又如,一位老师在讲“真理的具体性”这一观点时,提了一个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180度。”同学们自信地回答。“不一定!”老师的话勾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怀  相似文献   

12.
激疑     
激疑,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用疑难来激发学生开展思维,是培养能力的好途径。讲哲学常识时,在课堂中提出一个问题:如何保管好鸡蛋的问题。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理由是注意力集中,才照看好那个篮子。另一种意见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入一个篮子里”,理由是如果篮子倒了,那就全碎了。教师问:两种对立的观点,哪个对?谁是谁非,让学生争论,运用哲学观点加以分析说明。由于选择事例的典型性和启发思维的刺激性,学生的兴趣甚高。前一种观点是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全力解决主要问题,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统一战线》2013,(6):63-63
在近日召开的包头市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协调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协调领导小组工作制度(草案)和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受理办法(试行草案)两项草案得到了讨论通过。这就意味着今后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能够“有疑可诉”,非公有制经济维权投诉中心协调各单位可以“有难可解”,包头市落实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也可以“有法可依”。近年来,  相似文献   

14.
姚之若同志来稿,就其在使用《辞源》时发现有两处疏误,“试说于后,”供大家参考。 1、《辞源》合订本(1988年1版)第814页“朴”字第一义项后有“参见”‘原朴’”字样。“原朴”,不词,疑是“厚朴”之误  相似文献   

15.
艾智科 《求索》2010,(3):229-229
勃兴于宋代的经典辨疑思潮,是“经学变古”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这个问题不仅是研究宋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研究明清乃至当代学术思想也极具意义。近年来,陆续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问世,如叶国良《宋人疑经改经考》、杨新勋《宋代疑经研究》等。这些著作虽然均具相当的学术价值,但以学术思想发展演变视阈进行研究的着墨不多。  相似文献   

16.
“用人不疑”小议代全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笔者认为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不能普遍适用。唐明皇确是不疑安禄山的,安禄山本已反迹毕露,可任你怎...  相似文献   

17.
设疑式教学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问题的以设疑、激疑、质疑、解疑为课堂教学重要线索的教学方式。其实质是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即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围绕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中达到教学目的。思想政治课首先要解决“晓之以理”的问题,设疑式教学就是要讲好理、学好理,其特点在于它不直接呈现所要学习的定论性知识,而只呈现感性材料(事实、例证等),在学生了解具体现象及有关知识背景的基础上,以设疑、激疑、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寻求答案,使学生解疑,掌握结论性知识…  相似文献   

18.
赵良宇 《求索》2010,(2):207-209
明代学者受宋元以来的疑古辨伪之风的影响,疑古辨伪的学术研究在方法和理论上颇有创见。明代学者在总结前人疑古辨伪方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应从作伪者的生活环境、所处时代、学术思想的脉络、同时或前后的时代状况及其在书中遗留的痕迹、文字、文体的变化等多视角来辨识伪书,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辨伪学理论与方法,促使辨伪学走向成熟。在疑古辨伪实践上,明代学者宋濂、胡应麟、梅蔫等通考群书真伪、综合性地辨识古籍,或专著一书辨一部伪书,成绩都较为显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辨别古书真伪的宝贵经验并对当时的疑古辨伪之风超过推波助澜的作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为清代及近代疑古辨伪学术研究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周双娥 《传承》2009,(6):112-113
《纲要》课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学问题依然突出,教学实效性和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提高。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现代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地运用在《纲要》课教学中,能有效解决教学中种种难题。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必须抓好征疑、设疑、议疑、解疑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李高山 《前进》2008,(3):14-16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是党的十七大对选人用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多年来,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一直在致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从选人用人原则到选人用人程序、方法都做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选人用人在由传统的经验型选人用人向现代科学型选人用人转变,由“少数人在少数人中选人”向“多数人在多数人中选人”转变,由注重选用结果向同时注重选用程序和选用制度转变。但在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也遇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过程中的“民意失真”问题、选用考察的“流于形式”问题、选用结果的“人岗不相宜”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