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生政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当然内容。当前,由于市场与公益的冲突弱化民生政治建设的社会认同、民生供给失衡诱发人民群众的相对剥夺感、民生供给错配降低人民获得感等多种因素并存,导致人民群众低度获得感的难题产生,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全民共享"是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价值取向;经济基础、政治保障、社会福祉、文化境界与生态格局构成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主要面向;精准扶贫、污染防治、乡村振兴、民生供给侧改革构成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重点任务,而人民获得感则是新时代民生政治实践的衡量维度。  相似文献   

2.
史海一勺     
《乡音》2012,(9):47-47
陈云关注民生重实际陈云曾说:"吃、穿、用,油、盐、柴、米,这是人民的大事。共产党必须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1959年,面对"大跃进""左"倾错误的严重化,陈云提醒中央财经小组:"我国粮食问题还没过关。粮食定,天下定;粮食紧,市场紧。粮食现在仍是市场最重要的物质,一定要做...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人对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实践,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 30 年代后期直至 40 年代,其地域包括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其主要做法是,制定一个适应人民群众要求的宪法性纲领;组建一个代表人民行始权力的机关;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按照新世纪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对民主政治的新要求,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坚持民主执政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坚持为人民执政与靠人民执政相统一,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再次必须把民主执政的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在实施中,必须与依照法律和妇联章程开展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正确处理好与政府、其他团体及妇女群众的关系;必须与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抓住决策、执行和评估三个环节来实施参与;必须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联系在一起,找准工作定位。  相似文献   

5.
《群众》2015,(8)
<正>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城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把民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智慧民生的"根深蒂固"与"枝繁叶茂"来促进新江苏建设。扎牢顶层设计这个"根"现在,各个省、市正在推进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其中大多在规划中选择优先发展智慧民生应用。在智  相似文献   

6.
袁红叶 《云南人大》2009,(11):28-29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沾益县人大常委会在开展监督工作中,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从关注民意、维护民权、保障民生人手,坚持抓重点、求实效,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作为第一选择,从讲真话办实事做起,监督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7.
黄明 《公安研究》2008,(9):8-10
公安机关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社会平安的新期待,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大力推进公安执法工作规范化建设;顺应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新期待,积极创新警务工作机制;顺应人民群众对公安形象的新期待,坚持不懈加强廉洁警队建设。  相似文献   

8.
民生是一个大课题,不仅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民生问题涉及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劳动就业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共十七大把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强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相似文献   

9.
任仲夷的群众观主要包括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实践观、使人民"由穷变富"的利益观、"由民作主"的民主观三个相互联系的观点。任仲夷的群众观及其对群众观的践行启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始终牢记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位,必须继续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都强调: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下,不论是朋友聚会还是网上跟帖,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民生问题。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是我们党能否凝聚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而解决民生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