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法治民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实施方略角度看,民主可区分为人治民主和法治民主两类.人治民主是社会革命后接踵而至的一种普遍现象,但不是正常的民主形式,只能作为通往法治民主道路的一个中介。法治民主有四项基本特征:立法民主;法律至上;限权宪法或权力受限制的政府;法律得到严格实施。今天我国处在从人治民主向法治民主过波的阶段.应当适应我国现阶段基本情况,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民主.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主法制进程的现代化背后是根深蒂固并且也在不断走向现代化的法律文化进程。中国从古至今,法律文化的发展到了今天这一步,目的就是要建立一套与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相适应的,并由现代化了的人所主动接受的动态法律观念价值体系,从而反过来推动中国现实的民主法治进程的发展。中国的法律文化自先秦时期就呈现出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激烈论战,其中关于人治的论述一直称为世界上关于人治社会哲理的典范,那么中国的法治进程也在传统法治文化的演变中一点点推进,中国的法律文化就在这条主线当中交织演化。中国现如今的法律文化,却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也经历过此消彼长的漫长时期。本文将从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法律文化遗产中溯本求源,同时分析现时期中国法律文化的发展状况来分析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为何缺乏制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3.
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哲 《中外法学》1997,(2):41-47
<正>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和积极性”,并强调:“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针”。他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而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对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问题提到了相当高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忽视法治实行人治造成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依法治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人治传统而法治传统相对缺少的国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在党的十五大提了出来,并在宪法修正案中予以确定,终于使我国在法治的轨道上大大地迈进了一步。但是,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制改革和法治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 虽然中国的法制改革和法治化进程在目标设计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都还有待于人们做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但相比之下,实践操作问题比目标设计问题更困难、更复杂,也更具紧迫性。西方学者的著作中有不少关于什么是法治和什么东西构成法治的论述,这对中国法制改革无疑会起到、而且将继续起到启迪作用。但是,法治社会是如何从人治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正>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我国法学界的最强音,而且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奋斗目标,并日益深入人心。事实上,法治不只是法学研究的对象,而且与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也密不可分。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教授曾指出:“如果没有一些恰当的制度,任何意义上的市场经济都不可能建立起来”,“目前中国,不是需要更多的经济学,而是更多的法学”。因此,笔者以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和研究法治,也许能够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在新制度经济学与法经济学看来,法治和人治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国家走上了法治之路。那么,我国人治这种制度安排为什么没有演进到法治这种制度安排上来,即为什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国家是否侧重于国家对法治的供给,即通过“变法”来推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建立法治、推行现代法治在经济学上的意义与作用何在?  相似文献   

7.
李德顺在《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上撰文《用法治文化代替人治文化》,指出:法治不同于人治,其根本特征在于,法治本质上是民主的形式化、程序化、规范化落实。民主是法治的本质。因此,理解民主是理解法治文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关于法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青荣 《河北法学》2001,19(2):85-87
法治 ,即法律之治 ,不是用法来治 ,这是法治与人治的本质区别 ;法律至上是法治的必然要求 ,社会公众树立起法律至上观念 ,是实现法治的社会精神基础。法治与民主是伴生的 ,保障民主必须限制权力 ,法治的重要功能是限制权力的滥用 ,权力的正常运行仅靠当权者的自律是不够的。程序不仅是保证法治运作的手段 ,也是法治所追求的实体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法治起源于对人治条件下专制和独裁问题的解决,法治的目标是维护民主、保障人权。历史表明,国家机关对权力的滥用是破坏民主和侵犯人权最主要的力量,同时权力腐败又是其他一切违法犯罪赖以滋生的土壤。因此,法治的核心是依法治权。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与人治是根本对立的社会组织结构形式,权利本位是人们重塑现代法律观念的要求,其取向是健全法制和发展法治的途径,是法治国家的明显特征。在当代我国,强调权利本位的,符合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也是法治国家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有利于法治国家公民意识的完善。  相似文献   

11.
赵彬 《政法论丛》2002,(5):20-2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邓小平法治思想的精髓。是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确保我国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2.
从"人治"与"法治"的博弈看,依法治国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打破"人治"的束缚来实现社会的和谐,那么依法治校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人治"的魔障来实现校园的和谐。然而高校如何有效"法治"还是一项长期、艰难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3.
王伟 《法制与社会》2012,(25):147-148
人性与法治的联系成了法学界的共识,即性善论文化与人治关系密切;性恶论与民主法治注定相连。在西学东渐的语境下,人性论与法治之关系的命题,实质是"西学中心论"心态的折射。在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它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接受理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法治理论,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法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成为中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行动纲领和重要指南。概言之,其法治理论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反对人治,主张法治理论;法治要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理论;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理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借鉴国外法律资源,又切忌照搬照抄理论。  相似文献   

16.
人治和法治这个提法究竟起源于何时,由谁最早提出来的呢?当时提出这一命题的含义又是什么呢?搞清这个问题,对认识人治和法治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去年上半年,法学界在讨论人治和法治问题时,不少同志认为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封建专制制度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据我查到的材料,人治和法治早在公元前5至4世纪的古希腊奴隶制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毕达库斯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第  相似文献   

17.
《法治与社会》2015,(3):10-13
在法律体系已经建成、法治设施逐渐完备的基础上,如何经由形式法治实现实质法治?如何发挥法治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王导作用?如何从法律大国转变为法治强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预示着中国又一次站在了法治转型的历史新起点。  相似文献   

18.
宪政视野下我国信访制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访制度的兴衰存废对我国的民主和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信访困境实际上是新社会经济转型期民主法治建设落后,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落后,社会利益协调机制落后的一种集中体现。本文从宪政角度出发,简要的回顾了信访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类型,指出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内因为人治缺失错位,外因是盲目与缺位,剖析信访制度权利属性和存在价值,重在提出我国信访制度改革之路在宏观上完善宪政体制,在中观上分解信访权,在微观上改革信访制度、建立机构、规范权利和义务。  相似文献   

19.
从法理上讲,治理国家是要人治还是要法治,不能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而应该是以人治与法治在其由来发展中对国家管理的作用,人治与法治的实质含义,并结合掌权者的意志、利益和要求,以及国家建设管理实践来思考、鉴别和选择取舍。  相似文献   

20.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已深得人心,法治政府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正如火如荼。但何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政府,似乎遥不可及,法治政府指标评估体系正是适应这一形势需要而产生。法治政府指标评估体系的基本理论是什么,如何将其置于现实的法治实践中进行考察,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而合理的法治政府指标评估体系?用比较法学、实证法学等研究方法就这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是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