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民增收的重要性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通过参与百村调研,笔者认为“就业状态”是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关键。农民“就业状态”包括四个基本内容: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就业能力和就业保障。笔者认为,从改变就业结构看,非农就业收入将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途径;从完善就业环境看,各项政策的出台将为农民非农就业提供制度保障;从提高就业能力来看,各地正在完善就业培训机制,提高劳动力素质;从促进就业保障来看,低保、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政策的实施为农民就业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2.
安徽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安徽比较单一的转移农民就业模式——进城务工或跨区域劳务输出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已势在必行。本文首先从多渠道视角探讨影响安徽转移农民就业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实际提出促进安徽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建议与思考: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的认识,建立健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二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全面提升农民多渠道转移就业能力;三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步伐。  相似文献   

3.
建立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耿永志  甘玲 《实事求是》2006,192(5):28-30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二元体制,调整社会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农民的就业权利与中国社会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古代以来,农民就业权利就受到限制和侵害,其表现和原因不同时期各不相同,对农民就业权利的限制是中国农民长期贫困、城市发展滞后、市场经济发展缓慢、社会难以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解除土地对农民的束缚,给农民选择就业的权利和自由,不仅是农民的呼唤,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凸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束缚逐步发生了变化,从严格限制农民外出到有条件地允许农民外出就业,以至到目前大力推动农民外出就业,并把农民工纳入产业工人的范畴.  相似文献   

6.
安龙县总人口42万,其中农业人口40万,是典型的农业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就业问题,正日益成为安龙县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安龙县委、县政府对全县农民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提出把推进农民就业作为实现城郊城市化,大力开辟农民增收空间的切入点和着力点,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7.
南通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桂银 《唯实》2002,(8):50-53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一些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就业是城市人的事,目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60万,下岗职工未就业的约780万,如果再谈农民就业问题,势必加剧城市就业矛盾。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劳动力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1.2%,农民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拟就目前南通市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 ,一些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认为就业是城市人的事 ,目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 860万 ,下岗职工未就业的约 780万 ,如果再谈农民就业问题 ,势必加剧城市就业矛盾。笔者认为 ,我们应该重视农民就业问题 ,农村劳动力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 71 .2 % ,农民的充分就业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 ,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发展战略 ,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拟就目前南通市农民就业状况和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 ,以期对有关部门决策有所启发。一、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目前 ,南通市总人口为 784…  相似文献   

9.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论文深入剖析了当前制约农民就业的四大因素,提出应通过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民农业产业内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途径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问:中央对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有什么要求? 答: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进一步清理和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务工的各种手续,防止变换手法向进城就业农民及用工单位乱收费.城市政府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它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要明确牵头部门,落实管理责任,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兑现进城就业农民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等问题.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居住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孟宪尧 《新长征》2008,(1):42-4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是关键。从目前来看,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有三个途径可供选择,即农民就业企业化、农民就业城市化、农民就业国际化。  相似文献   

12.
乔桂银 《唯实》2002,(9):50-53
关于农民就业问题,一些人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就业是城市人的事,目前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约860万,下岗职工未就业的约780万,如果再谈农民就业问题,势必加剧城市就业矛盾.……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但被征地农民就业是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果单纯依靠被征地农民自身,难以解决好就业问题,现阶段应努力发挥政府在被征地农民再就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被征地农民就业模式。  相似文献   

14.
<正>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就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培训,因为,"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增收问题,增收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必须帮助农民提高就业能力。农民就业能力源于人力资本培育,但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深加工"和"能力再造",才能转化成宝贵的人力资本。如何搞好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我们深入到成都市温江区的永宁、万春、和盛、寿安、金马等镇,通过发放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进行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现将调查研究的情况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就业权的实现密切相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融入关系到中国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就业权具有宪法基本权利的属性,农民就业权的实现是面向国家保障义务的。目前农民就业权的保障面临法律困境,应完善法律制度和机制来保障农民就业权的实现,推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我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1、农民进城参与就业竞争,加剧城镇就业压力。农民进城自谋职业的热潮不减,进一步增加了城市居民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由于企业雇佣农民工资低,又不用缴纳社会保险费,而且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容易管理,所以一些企业宁肯救济一批下岗人员,也愿雇佣农民,因  相似文献   

17.
福州地处祖国的东南沿海,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省会城市,目前正处在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是促进社会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福州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充分认识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重大意义,深入剖析拓宽农民就业渠道面临的问题,努力探索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的措施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的二次分化使农民工逐渐演变成具有明显层级特点的群体,其实质是一个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但由于制度障碍及政策缺失的客观存在,二次分化并没有使农民工就业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低层次就业使他们的分化与城市化进程受到很大制约.文章在分析农民工二次分化与就业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新形势下的农民工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9.
天津大事记     
东丽区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造就“四金”农民。一是扩大就业岗位,增加农民“薪金”。该区高度重视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与多家驻区企业建立就业联盟。通过合作、组建服务公司、安排闲置劳动力就业等,为群众提供一批公益性就业岗位。二是推进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是提高占新疆2/3人口以上的农民的收入水平。目前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比重小、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大。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中最低的,是影响新疆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影响新疆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既有农民自身的问题,也有就业环境的问题。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要从转变观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改善农民农外就业环境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