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寸晓红  李宁 《人民论坛》2010,(6):192-193
位于云贵高原的德宏州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口岸优势,是典型的跨境民族傣族和景颇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异质性较强。加强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的改革,促进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巩固团结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位于云贵高原的德宏州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口岸优势,是典型的跨境民族傣族和景颇族聚居地。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文化异质性较强。加强对跨境民族的研究有助于深化民族地区的改革,促进其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巩固团结稳定的局面。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傣族居住在云南省,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内外的傣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傣族社区生活的影响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本文试对傣族社区影响较大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作探讨,从中了解傣族宗...  相似文献   

4.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5.
汪洋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4):138-142
孔雀舞是中国和缅甸的傣族边民所共享的民族传统文化事象。起源于傣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傣族孔雀舞在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取得的重大发展和该文化事象与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加紧密有关。傣族孔雀舞在中、缅两国境内的传承方式和发展现状存在的差异与两国不同的文化政策有重要的关系。孔雀舞在中国境内的发展为缅甸边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同时,缅甸境内更加传统的架子孔雀舞为中国架子孔雀舞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跨境交流所产生的耦合效应对于边境地区的和平跨居、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贝叶经不仅记载南传佛教经典.而且记载了哲学、历史、法律、语言、历法、文学、艺术、伦理、科技、医学等内容。是傣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搜集编译整理傣族贝叶经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研究傣族的历史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增进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全国有130多万人口,其中,云南有122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傣族的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和保存价值。早在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竹简上刻记下了自己的文化历史,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成的长诗就有550余部。据传,古典傣族文献有"别闷系版康"(84000册)。目前尚存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县(市)图书馆、档案  相似文献   

8.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傣族全民笃信南传佛教,经过一千多年的融合适应,佛教文化渗入人心,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宗教教育对傣族的学校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通过对傣族佛寺教育、跨境入学教育及学校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推进傣族学校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比较视野中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及其旅游价值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一民族不同地域分布的现象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状况,伴随这一现象,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既具有文化传统的相似性,又具有文化表现的差异性.云南傣族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选取普洱地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傣族为例,把景谷傣族文化置于傣族文化的整体特征中进行比较分析,考察景谷傣族文化自身独具的文化表现形态及其主要成因,思考景谷傣族文化特质发展的当代走向及其应用价值,以探察同一民族不同地城分布下传统文化独有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当代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龚锐 《思想战线》2002,28(6):57-61
西双版纳特定文化社区中的基诺族、哈尼族、傣族,在节日中形成的族际交往关系和消费文化颇有特色,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审视这三个少数民族在节日消费流变过程,可以看出节日消费反映了少数民族文明化和社会化的成果,体现了文化与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和塑模作用。  相似文献   

13.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4.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傣族是以稻米饮食为主的民族,这一选择是傣族作为百越民族的历史定位,长久迁徙之后的生存需要。以稻米为主食也是傣族人适应自然生态环境的智慧行为,这样的行为透露出他们敬畏自然、顺从自然规律的生态理念。而围绕稻米饮食与稻谷生产形成的各种文化事项则突出反映了傣族人的民族特征,使其深深烙上了稻作民族的文化标记。  相似文献   

16.
王曼 《青年论坛》2011,(3):140-142
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傣族宗教在傣族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它在各个领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傣族宗教的最大特色是外来宗教与本地信仰并存。傣族宗教是傣族社会中发展起来的本地信仰与其中浸透着外来成分的小乘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多元结合体。  相似文献   

17.
小乘佛教与瑞丽傣族社会契合后,无论是生产生活和伦理规范,还是人生礼仪和节日庆典,均被赋予了丰富的宗教内容。共同的宗教信仰培养了当地傣族浓厚的情感归属和凝聚力,成为对内认同和对外区分的民族符号,不仅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重构起到重要作用,还增强了传统社会时期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随着瑞丽全方位的开放,对现世求得福祉和物质生活的吸引使当地傣族的宗教观念日趋淡薄,有寺无僧和缅僧入境现象甚为严重。因此,应在党的宗教政策引导下,根据宗教和民族自身的特点,在健全的机制下获得文化补偿,以寻求瑞丽傣族民族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拓展。  相似文献   

18.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19.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规划思想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聚落的原始规划思想是多元文化的体现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与二元宗教文化特色。在传统聚落原始规划思想中 ,凝聚着古代百越文化、傣族村社文化、原始宗教文化和佛教文化等内涵。研究其文化内涵 ,探索其演变规律 ,对科学规划傣族小城镇和发展傣家“乡村旅游”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郑家庄是一个多民族村落,居住在这里的汉族、白族、藏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践行中华民族传统"和合共生"的文化理念,张扬大理自信、开放、融合的文化品质,熔炼出"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和谐包容。它是云南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示范区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