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用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单独接种到未作任何处理的仔猪鼻腔,细菌被迅速清除,鼻甲骨不发生明显萎缩。对仔猪鼻腔用1%醋酸预先处理2天后,再接种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该菌则可在鼻腔长期定居,引起严重的鼻甲骨萎缩;如再混合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时,猪萎缩性鼻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指征明显加重。试验结果表明,与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一样,某些非传染因素也可促进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在猪鼻腔定居,从而导致持续性萎缩性鼻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发生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7个猪场的319头猪的鼻腔分离多杀巴氏杆菌,其中获得A型20株,内有产毒素株5株,D型85株,内有产毒素株76株。产毒素菌株占总分离株的77.1%(81/105)。各年龄的猪均有产毒素株感染。另从临床型萎缩性鼻炎阴性的3个猪场共95头猪的鼻腔分得A型多杀巴氏杆菌1株和D型12株,后者仅1株产生毒素。从此10个猪场的不同年龄猪的鼻腔均分离到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此菌阳性检出率为47.8%(196/412),其感染率与萎缩性鼻炎的发生率无关。调查结果表明,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与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发生有关,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感染有助于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在猪鼻腔定居,二者混合感染导致猪发生严重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饲养管理不良可以促进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的传播,加重疫情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结果证明,仔猪实验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后再接触感染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Pm);或自然感染Bb后再实验感染产毒素Pm;或实验感染产毒素Pm后再接触感染Bb,均可产生严重的鼻甲骨萎缩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在严重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导致发生严重临床型萎缩性鼻炎的大型现代化养猪场,应用猪萎缩性鼻炎油佐剂二联灭活菌苗分别在妊娠母猪和仔猪进行预防免疫。仔猪从母猪得到高价母源抗体而获得被动免疫后,再产生主动免疫。猪群注射油佐剂二联灭活菌苗后,母猪初乳及仔猪血清K抗体价平均达到80000倍以上,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在猪体内全部消失,多杀巴氏杆菌的污染率降至10%以下,产毒素菌株全部清除,临床症状消失。剖检时,鼻甲骨生长正常。仔猪断奶后,其保育期、育成期以及整个生长过程的猪日增提高率分别为10.8%,7.5%和7.0%。经计算,相同条件下饲养,免疫猪比未免疫猪平均早出栏11.5天,经济效益明显。应用油佐剂二联灭活菌苗防制猪萎缩性鼻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某大型养猪场下属的5个商品猪场育成猪发生了严重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临床发病率在A场为5.5%(60/1084),B场15.7%(95/607),C场12.8%(126/981),D场9.1%(65/713),E场6.7%(72/1070)。采取D场4个年龄组的猪鼻拭子进行了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多杀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这两种细菌的感染率在繁殖母猪均为6.7%(1/15),这些采样母猪的哺乳仔猪各为33.3%(10/30)和40.0%(12/30),断乳小猪各为93.3%(28/30)和46.7%(14/30),有典型症状的育成猪各为40.0%(12/30)和36.7%(11/30)。在分得的47株多杀巴氏杆菌中,11个A型株有2株产生皮肤坏死毒素,36个D型株全都产生这种毒素。另外,有些多杀巴氏杆菌分离株的糖发酵能力与文献记载稍有不同。流行病学和细菌分离鉴定的结果表明,该大型养猪场发生的持续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菌株混合感染引起的。  相似文献   

6.
从我国部分地区21个养猪场1081头份猪鼻腔分泌物和病死猪肺脏材料分离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661株,平均阳性检出率为61.1%,个别猪场最高检出率为93.3%。分离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Pm)99株(D型95株,A型4株),总平均阳性检出率为9.2%。99株是在3省10个养猪场264头份病料中分离到的,阳性率为37.5%。调查结果表明,Bb污染甚广,本菌感染的猪场多为非临床型猪场。产毒素Pm虽然仅在3省、市10个猪场分离到,但其中有9个猪场是猪萎缩性鼻炎临床型猪场。说明临床型猪萎缩性鼻炎与产毒素Pm混合感染有关。Bb感染和不良的饲养管理、地理环境都有助于产毒素Pm在猪鼻腔中定居繁殖及传播,从而使病情发展加速。  相似文献   

7.
·研究报告·产毒多杀巴氏杆菌在猪萎缩性鼻炎病因中的作用研究…………………………………苑士祥等(1—3)。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和产毒素多杀巴氏杆菌混和感染方式对猪萎缩性鼻炎发生的影响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实验研究……………………………………………………………陈卿奎等(1—6)敌霸预防仔猪大肠杆菌腹泻的田问试验总结………………………………………………陈章水等(1—7)山羊美丽马醉木中毒的毒理学研究…………………………………………………………董亮等(1—10) ——治疗药物筛选和治疗试验布氏锥虫伊氏亚种体外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8.
在一处猪群浓厚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多年存在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明显症状和病变的猪场,于妊娠母猪分娩前1月左右颈部皮下注射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油质剂灭活菌苗2ml,仔猪通过吃食含有高价抗体的初乳(平均试管凝集K抗体价达101035倍)而获得被动免疫。与未免疫猪相比,被动免疫的猪鼻腔检菌阳性率减少77.7%,感染指数减少83.2%,鼻腔病变发生率减少91.2%,病变分级减轻95%,断奶仔猪成活率、断奶猪日增重和育肥猪屠宰日增重分别提高27.8%、34.4%和13.2%,料/肉比降低1.3。本次检查结果表明,该菌苗对于防制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引起的猪性染性萎缩性鼻炎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家兔呼吸道疫病主要细菌性病原检测的可靠性和标准化,根据GenBank中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 Kmt基因与支气管败血波氏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Fla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建立兔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双重TaqMan qPCR方法,并初步用于检测家兔肺脏及鼻拭子临床样本。结果显示,该方法建立的标准曲线在标准品浓度为2.35×10~6~2.35 copies/μL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沙门菌、产气荚膜梭菌无交叉反应;最低检测限均为2.35 copies/μL;批内、批间重复性检验变异系数均小于2%。检测70份临床样本DNA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率为50.0%,支气管败血波氏菌阳性率为42.9%,混合感染率为21.4%,该方法与细菌分离培养和常规PCR符合率分别为80.0%、 92.0%。以上数据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TaqMan q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无需病原菌的培养即可用于临床样品的快速检测,为兔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菌的实验室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了 1对用以检测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引物。对临床送检的有肺炎症状或萎缩性鼻炎症状的发病猪的病料进行细菌培养 ,然后挑菌做PCR ,同时对可疑菌落纯化培养后做生化鉴定。结果 ,从不同省 (市 )的送检病料中分离鉴定出 6 6株多杀性巴氏杆菌 ,PCR检测结果与生化鉴定结果完全符合 ;该引物对其他 6种猪的常见呼吸道病原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该PCR检测方法能检出CFU为 10 3/mL的巴氏杆菌模板。  相似文献   

11.
做为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Atrophic rhinitls以下简称AR)的病原菌,许多研究者认为波氏支气管败血杆菌(Bordetella boronchiseptica以下简称Bb菌)是重要的病原菌,感染试验也成立。人工感染要用月令小的仔猪,否则就不发生症状,因此,哺乳母猪对仔猪的感染被视为最重要的。目前的防制对策是对分娩前后的母猪,离乳前后的仔猪喂以药物。  相似文献   

12.
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从来源于全国15个省份的180份临床猪肺组织样品中共分离到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率为39.4%。利用PCR技术对所分离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型鉴定,其中A型菌株41株(占57.8%),D型菌株27株(占38.0%),F型菌株3株(占4.2%),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中包括1株D型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占1.4%),说明当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为A型和D型菌株。应用PCR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23种毒力基因,结果显示: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数量大多分布在15~19之间,平均携带个数为17.5个;23种毒力基因中,ptfA,fimA,hsf-2,sodA,sodC,ompA,ompH,oma87,plpB,exbB,tonB,Fur,hgbB的检出率在90%以上,而toxA基因的检出率极低(1.4%),并且在猪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未检测到t bpA的存在;分析毒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菌株中的携带及分布情况发现,A型的平均毒力基因携带数为18.2个,D型为16.4个;不同毒力基因在不同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唾液酸代谢酶基因nanB、透明质酸酶基因pmHAS及黏附基因tadD和pfhA在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高于其在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P0.01);而黏附基因hsf-1在D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在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中的检出率(P0.01)。对所分离菌株的16SrRNA基因进行测序,并与NCBI上公布的10株多杀性巴氏杆菌16S rRNA基因进行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71株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分为2个亚群,亚群Ⅰ和HB03及3480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亚群Ⅱ则与HN06、Pm70、36950等菌株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进化的结果说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血清型及其导致的疾病种类并没有表现出特定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疑似猪萎缩性鼻炎的病猪 ,采集鼻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经鉴定为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并对秦皇岛、唐山等地 8个规模化猪场的 2 98份血清样品采用猪萎缩性鼻炎乳胶凝集诊断试剂盒进行了血清学监测 ,检出血清抗体阳性猪 16 8头 ,阳性率平均 5 6 .3%。以 2~ 3月龄育肥猪的检出率最高 ,达 75 .2 % ,感染情况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建立溶血性曼氏杆菌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从而为临床上同时检测这两种病原的感染提供一种更加方便、快捷、准确的工具。根据溶血性曼氏杆菌lkt基因和多杀性巴氏杆菌sp6基因分别设计引物,优化条件后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的评价,并对180份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引物的最佳终浓度分别为10和20pmol/L。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对其他无关病原不检出。对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测限分别为56和22pg,与独立PCR相同。该方法对临床样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51.67%和47.78%。研究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重PCR诊断技术具有特异性好、敏感度高等特点,为临床上溶血性曼氏杆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快速检测、鉴定以及混合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用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在四川规模化猪场的感染情况,为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四川省5个猪场采取具有呼吸道症状的猪鼻腔棉拭子16份,采用改良Sm ith培养基分离该菌,通过对该菌的生长特性、菌落形态和革兰染色菌体形态和排列方式进行观察以及对特异性基因fla和D nt进行PCR检测,共分离鉴定出4株Bb,该菌从猪场中的分离率为80%(4/5),猪个体阳性率为25%(4/16)。小鼠皮肤坏死试验结果表明,小鼠颈部皮下注射分离菌粗提的Dnt毒素后,注射局部皮肤坏死,剖检见脾萎缩、肺充血和肝边缘坏死。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头孢唑啉、四环素、环丙沙星等1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杆菌肽、复方新诺明等7种抗生素耐药率较高,试验结果说明,四川省猪群中存在致病性较强的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为选用敏感抗菌药物预防和治疗Bb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牛源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鉴定及毒力基因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黑龙江省2个规模化奶牛场犊牛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笔者进行了病原的分离纯化,细菌16S rDNA基因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特异性基因OmpH鉴定、生化试验、药敏试验、半数致死量试验、荚膜血清型分型及22种毒力因子的检测,以确定主要病原的种类、型别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从死亡牛肺和患病牛鼻拭子分离的2株病原菌均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别被命名为WC16551和LY01,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与牛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同源性达到99%以上。药敏试验显示2株菌均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半数致死量结果表明,LY01菌株的毒力明显强于WC16551菌株,2株分离菌均携带19种毒力因子,未检出hgbB、toxA和nanB三种基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导致2个牛场发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荚膜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修订行业标准《猪巴氏杆菌病诊断技术》(NY/T 564-2002),改进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定群方法,制备了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群抗血清,并建立了多重PCR,对53株菌同时用血凝方法及多重PCR进行定群。经正向间接血凝试验测定,制备的各型血清仅与对应型抗原发生凝集反应,表明血清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作为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荚膜定群抗血清。53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片段,PCR结果与Carter氏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可将多重PCR增添至行业标准中,用其代替原有血清学方法进行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定群。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 ,在甘肃省兰州市近郊兴建了一些规模化养兔场 ,由于饲养管理粗放 ,环境卫生差 ,消毒不严格 ,由条件性致病菌混合感染引起的兔黏液性口鼻炎给兔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于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3年 3月在其中的 3家兔场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验 ,分离出了支气管波氏杆菌、巴氏杆菌、大肠埃希氏菌和沙门菌等条件性致病菌。通过隔离、消毒和注射兔瘟、兔巴氏杆菌和支气管波氏杆菌灭活疫苗 ,及采取其他针对性防治措施 ,较为彻底地控制了条件性致病菌对兔的侵害。1 发病情况兰州市西固区某兔场饲养种兔 10 0 0只 ,青年兔及仔兔 …  相似文献   

19.
从送检的疑似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水貂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培养特性、形态观察、生化试验、PCR鉴定等,确定RC1108菌株为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水貂回归试验表明,该菌株毒力较强,最小致死剂量为2.5×10~8CFU。制备的灭活疫苗在含菌量为1.5×10~9 CFU/m L时,即可在免疫后第21天提供保护。表明,该分离菌株可以作为水貂血清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候选株。  相似文献   

20.
为确定导致猪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从送检病死猪肺中分离纯化出1株细菌,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培养特性观察、生化反应、药敏试验、动物致病性试验,并采用PCR对该分离菌株进行了种属及荚膜血清型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革兰染色为阴性。生化试验及PCR鉴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为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对小鼠有强致病性。此次分离的这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形态结构和生化特性比较典型,毒力较强,且为较少见的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多杀性巴氏杆菌的致病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