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在先进性教育中不断增强党员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能够反作用于物质,对客观事物发挥能动作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这一属性说明,意识问题十分重要。不断强化共产党员应该具有的意识,对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一  相似文献   

2.
简言之,所谓历史主体性,就是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所应具有的性质。历史过程的主体首先应当是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历史过程的承担者只能是人。因此,肤浅的观点认为,主体性就是一般所谓人性。这种观点没有理解:人的历史主体性有其客观基础,即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和物质?..  相似文献   

3.
第九章 真理     
《前线》1983,(7)
第一节客观真理一、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也就是说,真理或客观真理是包含在人的意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承认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必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欧洲哲学的一些派别就提出了实践概念,并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实践概念作出了科学规定。马克思在《关干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把实践理解为社会实践,认为实践是改变世界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创造客观世界就是实践,就是人的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他还指出: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交错点一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以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311页)…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揭示了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多方面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对具体制度的积极改革,以及所提出的制度评判标准,都体现了其制度设计的人性基础是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邓小平的制度设计正是以人民的物质需要这一具体且已变化了的人性需求为直接依据,从而制度满足了人性需求并促进了人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意识(感觉和思维)是一切物质共有的属性,还是仅为某些发展到高级阶段的物质(例如人)所特有?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在哲学史上,是发生唯物主义者之间。对于唯心主义者说来,这样提问题是没有意义的。马赫说,“有时候人们也提出‘物质’(无机的)是否也有感觉的问题。……在物质构成的大厦中,感觉应该突然发生,还是应该存在于所谓这个大厦的基础本身中。从我们的观点看来这个问题根本是荒谬的。对我们来说,物质不是第一性的东西;这种第一性的东西只是要素(要素在某种确定的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人性论揭示了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多方面的内容,是具体的、历史的和发展变化的.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坚持,对具体制度的积极改革,以及所提出的制度评判标准,都体现了其制度设计的人性基础是满足人民的物质需要.邓小平的制度设计正是以人民的物质需要这一具体且已变化了的人性需求为直接依据,从而制度满足了人性需求并促进了人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思考题解答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怎样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性?“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泽东同志对认识过程深刻而又通俗的概括。所谓“物质变精神”,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客观世界为人的头脑所反映,经过感性认...  相似文献   

9.
一般哲学教科书对意识的阐释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但也不尽如人意。例如,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就包含了某种错误的理解——意识不能被当作人脑的属性。本文是作者关于意识问题的几点思考,并不很成熟,也难成系统,只是提出来讨论,并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在柏拉图之前,巴门尼德提出了关于"存在与非存在"的思考,赫拉克利特提出了"火"说和逻各斯(变化的尺度),苏格拉底使用了"助产术"的谈话技法来探讨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些可以看作是辩证法最初的发源和雏型.柏拉图进行了从主观辩证法到客观辩证法的转变,特别是把苏格拉底对话中的辩证法形式表述为事物存在的本质内容,这种认识角度和深度的转变直接对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和海德格尔的"存在"的概念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也是在康德、黑格尔等人的辩证法思想之后,人类对同一问题的进一步表达.因此,人类的思想具有超越物质属性的永恒性,思考之花只要绽放就会永远开下去.  相似文献   

11.
独立于人的主观愿望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与人的活动的单个意志、意欲和目的、目标的偶然性是如何具体地统一起来的?换言之,黑格尔所形容的“理念”(Idee)和“热情”(Leidenschaft)是如何结成世界史这个伟大的织物的?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初步探讨.(一)要对上述问题作一深入的理解,这首先就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过程和结果作一分析.1、客观自然条件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前提.客观自然条件对于社会历史过程无疑具有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客观的必然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一是它决定了从事现实活动的人的肉体组织,从而制约了人的生理特征.在群体的意义上说,人类起源于大自然并且以自然界为自己的生存根基;作为个体,人的存在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人作为具有社会性特征的自然存在物,不能不受到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生理因素的制约.二是客观自然条件乃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所不可缺少的前提,它成为制约每一代人的活动和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必须立足的既定的感情世界.正因为客观自然条件作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前提,因而对于现实的历史过程来说,其具有客观的必然性.然而,自然条件并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实际上,这一前提只是为人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人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和程度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主体性思想,要求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既要从客体、客观方面理解人,又要从主体、主观方面来理解人,毛泽东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正是对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继承发展,文章具体分析了毛泽东的唯物论思想侧重于从客观方面来理解人,他的辩证法思想则侧重于从主观方面来理解人,只有将唯物论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人的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双重提升。  相似文献   

13.
朱宝信 《唯实》2000,(3):7-10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见之于外的可触可见的有形的活动,亦可称为“外在的实践”。人们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使外在对象按人的愿望发生变化,一方面使自身逐步趋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内在的实践”说将实践之统一的意识活动和行为活动割裂开来,其实仅指不与外部接触的意识的自我改造活动。这种意识活动的精神式实践曾表现在马克思实践论哲学之前的认识论哲学中,也曾表现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心性之学中。因此它不能完善自身,更不可能高于改造外部世界的外在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白顺清  李利人 《求实》2016,(7):23-30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科书对真理的理解具有很明显的实证主义色彩,把真理的判断标准仅仅付诸于实践,这样的理解对真理本身所应具有的内在必然性关注不足。马克思认为"真理是一个实践问题","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形成了人的对象化产物,人再以"全面的人"去占有自身的对象化产物,在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中实现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同一,即实现了具有必然性的真理。这种"实践真理"也预示着人要获得真理就得应用自身的全部的感官去占有对象化产物,为此人必须解放自身,获得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宋业春 《求实》2012,(6):9-13
马克思之前,财富是作为与人相对的附属物而存在,财富与人自身发展之间形成了深刻的"历史悖论"。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指出一切财富形式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现,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对财富的本质揭示,包含财富物质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的统一,蕴含人的多样性发展需求,是人的生物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主体性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将人的全面发展视为创造财富的终极目的。在揭示财富的真实本质与主体属性的同时,马克思还进一步将其引入社会历史发展,表现为财富生产的目的与手段的颠倒,劳动与资本的异化等财富幻象,以及最终被更高级社会形态所取代的必然命运。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市场竞争有三个层次:一是价格和质量,二是技术和工艺,三是意识和思路。前两者好理解,第三层则往往被忽视,因为它跳出了纯粹的物质概念,而是一种意识的启悟和觉醒。这种分类不一定科学,但却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许多哲学教科书都把自然科学归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我认为这是不恰当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存在是形形色色的,大致可分为自然和社会两大类;意识也是各式各样的,其高级形式大致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寻求自然规律的;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寻求社会规律的。社会现象分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种。物质现象主要是指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也  相似文献   

18.
张军 《新视野》2012,(3):95-100
隐逸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采取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和处世原则,内在地体现着其价值主体意识的增强,独立人格意识的萌醒,以及对自我确定的理想人格境界的追求。孔子主张"隐逸以志其道",将隐逸看作"安仁"、"守仁"的价值目标实现方式,或者说是实现其人格价值理想的一种手段。这种隐逸观所阐发出来的对于人的基本价值、人格理想以及人格价值实践的自觉性、自由意识的理解,既丰富了儒家伦理价值观念体系的内涵,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格价值理论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9.
殷霞 《发展论坛》2003,(5):50-51
社会情感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高级的内心体验和心理反映,突出地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属性和实践本质。它与其他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人的社会生活和认识活动中,在历史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社会情感的基本特征社会情感的一般特征表现为感染性、激励性和爆发性。社会情感是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其他情感一样,是人在生存和交往中对客观对象(物质世界、他人及其行为)和自身态度的内在体验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反映,是人的一种精神现象,通常表现为喜悦或悲哀、欢乐或忧愁、喜欢或厌恶、热爱或憎恨、满意或不满等。从心理…  相似文献   

20.
新闻来源于记者对客观的现实生活反映,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观察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精华反映。这就是所谓的意识作用问题。意识中人们以观念的方式反映现实的一种能力。人的这种能力能作用于自然过程,也能够作用于社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