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4 毫秒
1.
<正>2011年7月26-27日,由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主办、吉林大学法学院和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为:民法典的编纂;民法方法论与民法基本理论;人格权法立法  相似文献   

2.
王轶 《中国法学》2013,(1):71-79
依据民法学问题的讨论是否与民法规则的设计或适用直接相关,民法学问题可被区分为民法问题和纯粹民法学问题。民法学界关注和讨论的不少问题,属于与民法规则的设计或适用不直接相关的纯粹民法学问题,其主要包括事实判断问题、价值判断问题和解释选择问题。民事法律事实的类型区分属于纯粹民法学问题中的解释选择问题,我国民法学界就此存在详细区分说、简略区分说与折中说的对立。在三种学说都符合逻辑自洽且富有学说解释力标准的前提下,简略区分说更能满足民法学界对民事法律事实进行类型区分的各种主要学术目的,因而是更为可取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规则、原则、程序——民法基本原则的立法要义●陈年冰一、问题民法基本原则是近年来我国民法学界讨论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之一。在讨论中,学者们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功能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一种观点认为,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对各项民事法律制度和...  相似文献   

4.
民法学总论与民法总则之互动——一种历史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民法学总论与民法总则的互动关系可以看出,并非近代德国学者创立了民法学总论,早在古罗马法学家著作中就存在民法学总论的理论。这种总论在德国法族国家发展成了民法典上的总则,在拉丁法族国家发展成了民法典上的序题。这两种现代的民法总则模式沿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德国式的总则越来越民法化,拉丁式的序题越来越跨部门法化。这也说明了德国式的民法总则是对罗马法蓝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法学科学化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沿着历史分析的思路 ,试图对“民法学是科学吗”这一问题做出回答。本文在对科学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指出民法发展史中蕴含着科学化这条线索 ,然后对民法学科学化的成因、评价和存在的基本悖论进行反思 ,最后指出民法学是不是科学是个态度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 民法理论的历史发展表明,民法理论的逻辑结构,因其所依据的逻辑思路的不同而不同。 传统大陆法系民法学,一般都以民法典的结构作为蓝本拟定自己体系的逻辑结构。各国民法立法虽然也各有不同,但其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则基本雷同。尽管在众多的民法学论著中,因立法上的差异而  相似文献   

7.
民法不仅是作为“用”的范畴的形而下的有形规则体系 ,它同时是作为“体”的范畴的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理念。作为民法的存在的市民社会是民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契入点 ,探讨了市民社会及市民社会—市民法 (民法 )—市民法学 (民法学 )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着手 ,构建存在的民法的理念 ,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 ,进而指出民法是自然法民法、实在法民法与社会法民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论温德沙伊德的请求权概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学术的价值在于独立,学术的走向在于不人云亦云,而是发他人所不发。德国民法上的请求权乃德国民法的基本制度之一,其对我国民法学界的影响也显而易见,如今采用请求权概念用以论说的文章已越来越多。但请求权从何而来,内涵如何?国内民法学者用力用心探讨者并不多。金可可之文虽然题不惊人,但题中之义颇有探讨价值,属基础性理论问题之研究,有利于将此项权利的研究引向深入,或可澄清有关不甚明朗的问题,是现在国内民法学界应有但少有的研究文字。文章没有阔论其他,笔墨集中,资料运用亦较为谨慎。固属初步探究,但有心人自可取其可以资用之信息。  相似文献   

9.
论契约自由之流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契约自由之流弊●卢文道近几年来,民法学界倡导契约自由的呼声日见高涨,其基本出发点是从法哲学角度挖掘契约自由这一民法基本原则所包容的主体人格独立、权利本位、自由神圣等人文思想,而最终的落脚点是要培育与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与新型民法制度相适应的民法文...  相似文献   

10.
民法学基本理论在网络时代所面临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即使是再不敏感的人也能察觉到已经形成和存在的网络时代对于民法传统理论和制度的强烈冲击。不过 ,全面系统地概括和说明这种冲击的论述似乎还不多见。刘德良之文的价值就在于他从民法的价值理念到民法的基本原则 ,再到民法的方法论及当代民法学所面临的问题等 ,对网络时代下民法的若干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分析探讨 ,并在此基础上就现时民法的发展走向及核心问题提出了具有独到之处的个人见解。虽然个别立论大有探讨余地 ,但其用心与用力颇值鉴赏  相似文献   

11.
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ese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hinese legislation, establishing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ducting in-depth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and making many summaries of trial practices, judicial interpretations and case studies of civil and commercial affairs.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expressed professional comments regarding public events. The major theoretical breakthroughs include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vil law and economic law,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civil code system, basic consensus on the integration of civil law and commercial law,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property right law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ntract law theories, basic information of personality law theories, and form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ort law. The orientation of Chinese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is to enhance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nation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focusing on the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ologies.  相似文献   

12.
廖永安  崔峰 《法律科学》2004,22(1):81-84
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作为民事诉讼法学与民法学的两个基本理论范畴 ,二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某种意义上说 ,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分离的历史 ,也就是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相分离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法及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民法在调整对象的确立及流变上,与大陆法系资本主义国家民法相比呈现出特殊意蕴,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后者的民法没有调整对象。法律调整对象包括民法调整对象这种法学用语,本身并不具有严格的规范性功能或意义,民法调整对象作为揭示民法与社会之间关联的一个学术范畴,它处于民法本体论的视域之内,即民法调整对象理论承载着关于民法本体的相关知识。民法与民法调整对象在属性上表现为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民法调整对象的形态而言,可分为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在国家正式制度层面民事立法所体现的民法调整对象系属实然层面。从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方法来划分,可以区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对内研究与对外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从知识社会学考察,中国民事诉讼法学成长表现为四种知识的生产,即普法法学、注释法学、理论法学、实践法学,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学的关系结构构成了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生产的社会环境。每种知识的生产既是对特定关系结构的表达,受特定关系结构的制约,又参与了关系结构的创造。民事诉讼法学知识生产是在历史的变迁中进行的,又是通过民事诉讼法学家群体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顾佳 《行政与法》2006,(12):149-151
对于经济法的基本理论,法学界历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论。本文旨在从利益本位出发,通过分析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的区别与联系,研究经济法的本质特征,进而认识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独立的部门法地位,促进经济法这一新兴部门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光宗 《时代法学》2008,6(1):41-47
“人”的问题是各个部门法的首要问题。各个民法典的基本概念及其基本价值观,都是以关于人的某种特定的观念为出发点的。对从古罗马法到现代民法中的“人”及其人性问题进行历史的探讨,以及对现时代的诸国市民法中的人性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平等而理性的人”的民法共识并不是从古至今就融入民法,也并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它仅仅是一种假设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民法中的“人像”从理论上进行了较全面的描述,并指出了现代民法对这一问题应该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刘萍  赵信会 《河北法学》2005,23(1):133-138
民事诉讼法行为理论是构筑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之一。在近代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公法关系与私法关系始终处于对立地位,在私法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诚实信用原则,却不适合于民事诉讼法这一公法领域;随着法律社会化的演进,诚实信用原则逐渐深入公法领域,在民事诉讼行为制度中引入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完善我国的民事诉讼行为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是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民事诉讼法学科的基本理论,本文拟从回顾和展望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体系和内容、指导思想和方法等方面的历史角度来看待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的发展进程,以期推动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9.
赵万一 《法学论坛》2005,20(4):28-33
传统的民商分立和民商合一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现代各国都在根据自己的国情对传统的民商立法模式进行适当调整.在民商关系的处理上我们应当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我国民法典制定的基本思路是在对传统私法做成功的现代转化的前提下,制定一部民商混合的法典,即在正确界定和承认民法和商法差别的基础上,以商法编的方式对民商法进行统一立法.  相似文献   

20.
张力 《法学研究》2014,36(2):73-92
近代以来的民法典编纂促成了民法由综合整体法向一般私法的转型,推动了民法体系边界及对体系外有限开放性的形成,配合了民族国家形成及其与民法社会整体对应关系的建立,但也就此预埋风险。随着民法法源的形式化、法源中制定法优越地位的形成、对以商法为代表的传统多元社会法源的消解,民法的社会组织功能被削弱,国家借助特别民法等手段对民法的整体渗透日益不可量、不可控。危机的实质是,民法的体系化成就掩盖了自身的法源缺陷,反而损及私法自治这一现代民法自定义核心价值的实现。危机的根源是民法控权能力与民主自觉的丧失。民法法源的完善,应向正式宪法移交部分社会整合功能;通过将以商法为代表的亚社会法源渐进释出、拓展司法对社会问题与政治问题的解决途径等方法,提高民法的社会自组织能力,恢复民法对非官方公域的参与调整能力,实现通过民法的社会控制。在此基础上,民法教义学方能安全担当现代民法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