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记》     
正《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倾其全部心血写成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典籍,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史,其开创的纪传体成为《二十四史》的范式.《史记》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它的问世,把历史散文推向了高峰,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出生于史官世家,父亲司马谈是一个信奉黄老思想的史学家.司马迁从10岁开始背诵古诗,20岁到各地游历,"行万里路",见多识广.司马谈临终时,希望他继承父业,"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奉父之遗命,开始写作《史记》.后因遭遇"李陵之祸"被处以腐刑.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史学精品力作灿若星汉,其中尤以《史记》为最。《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成书于公元前91年,记载了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全书共计五十余万字,可谓皇皇巨著矣。据作者司马迁的用意和规划,全书各篇排序依次为:记历代帝王政绩的“本纪”12篇;大事和人物年“表”10篇;记礼、乐、音律、历法、天  相似文献   

4.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既保存了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诸多军事思想,也折射了司马迁的军事观点,两者构成了独特的《史记》军事思想.本文试从十个方面对《史记》的战略战术思想进行了简单概括.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夏、商、周等历史阶段,、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漫漫岁月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先秦文化,其中堪称辉煌的当属《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至轩辕,下至汉武,记载了大约三千年的历  相似文献   

6.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7.
<正>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由不同的历史学家撰写的而被封建朝廷列入正史的二十四种史书的总称。三国时期,当时社会上就已有了"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编撰的《东观汉记》。范晔的《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就有了"前四史"之说。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就出现了"十三史"之说。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  相似文献   

8.
张黔生 《党史文苑》2011,(15):45-48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须多说,《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早有定论。对于遵义会议,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看法,就是不宜孤立地、静止地把它作为仅仅三天会议的历史事件来看,而必须把它看做"会前酝酿准备""会议转折"和"会后延续完善"三个动态  相似文献   

9.
正《尚书》原名《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也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尚书》要旨主要有两点:一是明仁君治民之道;二是明贤臣事君之道。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为现实生活提  相似文献   

10.
贾泳洋  王伊林 《世纪桥》2009,(10):53-54
历史上,人们把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誉为“史学双璧”,意在赞颂这两部书的历史价值。当前,在东北抗日联军史研究上也出现了两部扛鼎之作——赵俊清的《杨靖宇传》和卓昕的《杨靖字全传》。这两部著作,同样堪称杨靖宇研究的“史学双璧”。其中,赵俊清的《杨靖宇传》以学术研究见长,叙事严谨,结论可靠;卓昕的《杨靖宇全传》以史料丰富、描写细腻著称,铺陈全面,探求周详。两部著作互相映衬,是杨靖宇研究领域的上乘著作。  相似文献   

11.
《资治通鉴》是北宋大学者司马光与助手历19年之久撰写的编年史巨著。全书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十国,贯穿1362年历史,蕴含15个朝代的兴衰荣辱,总计294卷,是中国史学史上继《史记》之后的又一创举。 《资治通鉴》曾是毛泽东同志十分喜爱并多次向人们推荐的一部史著,一生曾圈点、阅读17遍。早在1912年,19岁的毛泽东就开始阅读这部书,并由此开始奠定了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历史古籍的阅读、整理、出版极为关注。1954年,第一次全国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2010,(1):51-51
《诗》或《诗三百》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上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下迄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另在小雅中有6篇用笙演奏没有歌词和乐章、只存篇名的"笙诗"。《庄子·天运》始以《诗》与《书》、《礼》、《乐》、《易》、《春秋》并称"六经"。西汉时置五经博士,《诗》成为官定的五经之一。于是,《诗》遂称《诗经》。始见于《史记·儒林列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用典     
<正>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一批总结暨第二批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等丈中引用。出处: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殷本纪第三》。人从水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形象,从百姓精神面貌可以知道国家治理状况。简而言之,就是"以民情为镜"。这是有据可查的最早的"镜子论"。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2008年的新年钟声,《劳动合同法》如期而至。好事成双,《就业促进法》也在新年第一天正式施行。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劳动者们又将迎来一部新的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同一天颁行两部劳动法,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出台三部劳动法,这在我国法制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新劳动三  相似文献   

15.
许静 《求实》2005,(11):75-7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它为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制宪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它确立的人民宪法基本规范是新中国宪法的历史基础;它贯穿的人权保障精神是新中国人权入宪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6.
正在重庆钢铁集团公司档案馆里,保存有一部特殊的古籍——《四部丛刊》。它不仅是曾经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珍视文化传统的物证。《四部丛刊》是商务印书馆于1920年开始印售的。"四部",是旧时代对图书的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丛刊》出版了初编、续编、三编,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等大都辑入。初编自1919年创议开编,1922年完  相似文献   

17.
修改宪法是这届“两会”议事日程中最重要的一项。近几个月我开始收集资料,特别对建国以来制宪修宪的情况查阅了一下,做了一些思考。现在我按时间次序,一部一部宪法来作介绍。第一部宪法我说的“第一部宪法”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我的这个说法可能是惟一的。现在写关于宪法文章的人,通常都是把1954年制定的宪法作为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因为用宪法这个名称的,它的确是第一部;也有人把《共同纲领》算作第一部宪法的,但是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合  相似文献   

18.
厦门大学历史系孔永松、林大乙台作编著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史要》一书,最近已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分十章五十六节共三十五万字。它是目前国内出版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专著。《史要》一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党的历史文献和亲身经历过中央苏区伟大斗争的革命老同志的回忆为主要依据,上起赣西南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及其连成一片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下迄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的三年游击战争,突出重大历史事件和相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主义婚姻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解放初期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了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 ,使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逐步建立起来。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时期通过的第二部《婚姻法》,它继承了第一部《婚姻法》的基本原则 ,在内容上更适应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婚姻家庭的实际 ;第三阶段是 2 0 0 0年 4月 2 8日通过的《婚姻法》修正案 ,该修正案是在总结 2 0年《婚姻法》的实践和广大群众广泛参与的结果 ,必将更好地调整我国的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中共中央于一九九五年九月六日向全党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条例》是我党历史上第一部有关党校的专门法则。《条例》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一部规范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办学行为的专门法规。《条例》的颁发对党校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党的各级领导,尤其是各级党政领导必须要领会《条例》的构建原则,正确把握《条例》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