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书林漫步     
《理论与当代》2014,(6):55-55
正《跟毛泽东读资治通鉴》于立文著红旗出版社2014-6《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一代伟人毛泽东,酷爱《资治通鉴》,通读穷一十七遍,至书页残破,仍爱不释卷,且言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遂广为推荐,又教读于左右,批点于卷帙,循循导启,不厌碎烦。可以说,《资治通鉴》伴随毛泽东走过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似文献   

2.
正《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主要著作。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北宋大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资治通鉴》全书294卷,另有《目录》30卷,《考异》30卷。《资治通鉴》自《周纪》迄《五代纪》,记载了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全书共300余万字,编著历时19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与《史记》并称我国"史学双璧",毛泽东视之为中国历史上的两部大书之一(另一部为《史记》),终生喜读。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泽东读史鉴今,为治党、治军、治国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治天下者必以史为鉴".我党几代领导人十分重视对历史,包括对本党历史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教训,用以指导实践.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对历史的学习,他不仅熟读《二十六史》、《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对世界历史、特别是联共(布)历史也作过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龚格格 《党的文献》2012,(4):120-121
《资治通鉴》是邓小平十分喜爱的一部历史典籍。他的子女曾回忆说,邓小平“最喜欢中国古典史书,特别是《资治通鉴》,家里有两套,其中一套是线装本。《资治通鉴》不知道看过多少遍了,应该叫熟读”。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毛毛写道:“父亲特别爱看书,什么书都看,中外古典名著、历史人物传记、时势评论专辑乃至整本整册的二十四史,他通通都喜欢读。在历史古籍中,他最喜欢读的,还是《资治通鉴》。”据子女们回忆,有两个时期邓小平读《资治通鉴》最多,一是20世纪60年代初,一是“文革”中他在江西的岁月。  相似文献   

5.
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亲自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先后做了两次重要讲话,总结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的基本历史经验,明确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  相似文献   

6.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八大一次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在党的历史和新中国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八大之所以“开得很成功”,是由于当时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的领导集体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开始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下,在借鉴苏联经验和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初步成果,其标志就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  相似文献   

7.
张海鹏 《求是》2012,(19):58-59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蔡美彪研究员新著《中华史纲》,是一部很好读的中国通史简写本,值得推荐给大家阅读。党和国家领导人,从毛泽东同志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多次提醒全党干部,要注重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因为这是领导干部治国理政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在此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创作于1939年抗战时期,其中第一部分《中国社会》是由其他同志起草、毛泽东同志修改定稿,第二部分《中国革命》则由毛泽东同志独立完成,两部分先后在《共产党人》杂志第4、5期发表。这一文本详细而清晰地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性质特征、各阶级的生存状况,对中国革命的任务、动力、对象、性质等问题进行了重点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1期发表的汪杰同志的《<林彪传>的失误及其教训》一文中说:“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有‘两个’红四军”。事实上,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曾存在过三个红四军。在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最早创建的红四军是朱德、毛泽东于1928年5月在井冈山成立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25日,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这是红军史上第一个“红四军”,也是第  相似文献   

10.
李冰 《求是》2012,(10):33-35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70年前,毛泽东同志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总结了"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文艺运动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讲话》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相似文献   

11.
《湘潮》1994,(5)
毛泽东评点《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我国北宋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毛泽东十分喜爱这部书。他的藏书中既有《通鉴》的线装本,也有标点平装本。出差视察随身携带《通鉴》,休息睡觉时床头放着《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其...  相似文献   

12.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毛泽东很喜欢读它。据他晚年说,《资治通鉴》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又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噢!《资冶通鉴》写了自战国至五代1362年史事,共300万字。它的主编是北宋的司马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下简称《正处》)发表40周年了。中国毛泽东思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中国社科院马列所、福建省社科联、中共南平市委、中共武夷山市委、福建省中共党史学会等单位,于1997年4月26-28日在武夷山市召开了理论研讨会。今将到会50多名专家学者的研讨情况综述如下:毛泽东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团的历史条件《正处》这篇著作是毛泽东于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同年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与会学者认为,40多年前,毛泽…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毛泽东一辈子都在反复阅读的一部书。他曾给予《红楼梦》很高评价,认为“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谈到中国和外国的差距,毛泽东不经意间说了一句话:“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来。”  相似文献   

15.
志在救国救民——青少年毛泽东成长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期(本文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前这段时间),是他成为中国人民伟大领袖的重要基础时期,毛泽东所以能够坚定地走上正确的革命道路,通过研究他的青少年成长过程,就可以找到最基本的答案。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活动十分丰富,具有非常显著的特点。 博学精神,贯穿毛泽东整个青少年时期 七岁的毛泽东在家乡附近开始了五年私塾的寒窗生涯。在学习”经史子集”的基础上,毛泽东不断扩大阅读范围,接触到一些近代改良主义者的著作,如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等。这些书  相似文献   

16.
美国共产党前领导人威廉·福斯特曾指出:“在30年代日本进犯和蹂躏中国时期,党竭力反对罗斯福输送废铁和其他军需品到日本去的政策。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曾于1937年分别致函美国共产党,对这种支持表示感谢。”(福斯特:《美国共产党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11月版,第450页)译者在阅读白劳德所著的《人民阵线》一书时找到了这三封信。白劳德于1934~1944年担任美共总书记,他于1927~1928年作为泛太平洋工会书记处书记在中国工作过两年,发表过许多关于中国革命的文章。毛泽东在1945年7月29日《给福斯特同志的电报》中…  相似文献   

17.
《福建党史月刊》2014,(17):32-32
正"同志"称呼从何而来?它又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书稿中出现的"毛主席"字样,通通被圈去,改为"毛泽东同志"孙中山先生在1918年曾发表《告海内外同志书》和《致南洋同志书》。那些一心想推翻满清王朝的同盟会会员们也互称"同志"。孙中山在其著名的《总理遗嘱》中也呼吁:"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随后,毛泽东、罗学瓒等人在通信时,也开始引用"同志"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十八年了,毛泽东同志去世也已十八年了。对于这场“大革命”,对于毛泽东同志的晚年功过,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已经做了结论。这个结论是实事求是的,因而是完全正确的。这场“文化大革命”确如《决议》所说的,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无论对于中国人民来说,还是对于毛泽东同志个人来说,它都是一场巨大的悲剧。毛泽东同志在他晚年病重之际,曾对自己的一生做了总结。他对华国锋等人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了那么几…  相似文献   

19.
《湘潮》1992,(3)
1965年5月21日至30日,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汪东兴同志随行。《汪东兴日记》如实地记叙了毛泽东同志这次重上井冈山的重要活动和对往事的回忆。《日记》对我们学习、研究中国革命斗争历史,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和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当前继承发扬我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作风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日记》原文刊发在《中共党史资料》上,经征得作者和原出版者同意,我们特全文转载,以飧读者。  相似文献   

20.
秦豪 《唯实》1996,(11)
毛泽东对形式逻辑的本质的认识,经历过一个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即对形式逻辑开始时颇感兴趣,而后却一度陷入认识误区,之后又走出误区并获得了较为深刻、正确的科学认识。我们研究毛泽东对形式逻辑本质的认识过程,有益于探求毛泽东逻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也可以从中发现毛泽东对我国逻辑学的普及和研究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毛泽东早年即对形式逻辑颇具兴趣。1912年秋,年仅19岁的毛泽东于湖南省立图书馆自学期间就认真研读了严复所译的《穆勒名学》和《群学肆言》(前者通译为《逻辑体系:演绎和归纳》,后者通译为《社会学研究法》),从而了解了逻辑的有关知识,并初步掌握了逻辑思维的基本技巧。但是,他在对形式逻辑的学习和研究中,曾进入过将形式逻辑看作形而上学的误区。30年代,他在阅读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