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7日德国第14届联邦议院选举揭晓,社民党赢得669个议席中的298席,战胜连续执政16年的联盟党,成为联邦议院第一大党。社民党和联盟90/绿党组成了德国历史上第一个“红绿”联合政府,社民党候选人施罗德取代科尔,出任政府总理。这将对德国今后内外政策产生一定影响。 一、对内政策 当前德国面临种种经济和社会难题,新政府为使国家尽快摆脱困境,将更多地关注内政和经济问题,计划多方面调整对内政策。  相似文献   

2.
德国倾向社民党的安全问题智囊机构——汉堡大学和平与安全政策研究所,1997年3月提出一份研究报告,称若要为欧洲创造一种建立在长期稳定基础上、不分裂的秩序,北给东扩原则上是错误的途径。鉴于北约东扩现已不可逆转,它建议须尽快了解北约东扩给欧洲带来的可能后果,并提出一套帮助避免产生新的对抗、创造加强欧洲安全与稳定新机遇的措施。现摘要如下:  相似文献   

3.
欧洲一体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和积极和平外交政策构成德国传统外交三大主导思想和核心原则。如同题为"构建德国的未来"的德国新政府《联合执政协议》所确定的那样,在延续这三个外交原则基础上,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安全问题、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新兴经济体国家关系成为德国新政府三大外交政策重点。就外交地域分布而言,德国外交涉及三大层面:地区性层面——德国对欧洲政策;跨大西洋伙伴关系层面——德国对美国外交;全球性层面——德国对欧美以外国家外交。这三大维度也确定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海外维和:国防政策调整与军队改革的产物德军维和行动的产生与演变,是与冷战后德国国防政策的调整及军队的相应改革分不开的,而这最终又应归因于德国外部安全环境的根本性改变。一方面,随着苏东剧变、两德统一和北约、欧盟的相继东扩,德国已从原先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前线国家”,变成被友邦环绕的“欧洲中心”;直接性的大规模入侵威胁消失,使德国大批分兵参与国际维和成为可能。但另一方面,欧洲乃至全球的动荡和不安定因素仍然很多:素为欧洲“火药桶”的东南欧地区及前苏联地区被冷战掩盖、一朝复苏的民族、宗教矛盾及领土纠纷,层出不…  相似文献   

5.
《国际交流》2007,(2):15-17
5月14—15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德安全对话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为团长的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与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和欧盟安全政策比较及合作前景”。在研讨会开幕式上,  相似文献   

6.
《国际交流》2009,(2):15-16
3月9日,由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题为“国际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全球安全体系”的第八届中德综合安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外交学院的20余位专家、学者和官员出席了研讨会。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社民党代表团与会。  相似文献   

7.
2013年12月17日,距离9月22日大选过去近三个月后,德国组建了新政府,已执政八年之久的默克尔(联盟党)继续担任总理,左派最大党社民党参与联合执政.近年来德国左右政党政策趋同,朝野上下一致性较高.默克尔第二任期内的一系列治理债务危机的政策,大多获当时反对党社民党的高度支持.联盟党和社民党的政策主张没有本质分歧,容易相互妥协,新政府将十分稳固.此外,两党在议会占80%席位,反对党力量薄弱,预计未来推行政策所受阻力大大减小,执行力较强.  相似文献   

8.
对欧洲一体化进程而言,德国似乎再次成为“问题”:德精英“疑欧”倾向明显增强,民间“疑欧”倾向前所未有,德国政府也不再顾忌其他成员国感受,在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上开始“单干”。“德国问题”再现既是德国历史记忆及负疚感淡化的结果,也与两德统一效应20年来持续发酵以及媒体对政府欧洲政策影响力增大有关联。德国对欧态度的变化及政策调整将对欧洲一体化造成重大影响,德国很可能由欧洲一体化的推动力量转变为保守甚至阻碍力量。  相似文献   

9.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促使美国着手调整对欧政策,提出“新大西洋主义”。“新大西洋主义”的基本思想是维护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其内容为:加强现有的西方各种体制,特别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条约的形式加强美国同欧洲共同体的联系;扩大欧安会的作用;提出四项原则,牵制德国统一的进程。“新大西洋主义”绝非是根本消除美欧矛盾和分歧的灵丹妙药,今后美欧关系可能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德国社会民主党著名理论家和社会学家、该党新党纲和“社会党国际”一些纲领性文件的主要制定人之一托马斯·迈耶尔教授1994年5月访问我国,在北京举行了4次报告会和座谈会,就影响当前欧洲政治和经济的重大问题发表了广泛的意见,现介绍如下: 一、“民主社会主义”概念问题 欧洲的社会民主党因社会主义实践在苏联东欧失败而陷入守势和“混沌状态”。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欧洲有不少人声称,欧洲社民党人奉行的“民主社会主义”已经死亡。其  相似文献   

11.
欧洲“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CFSP)1992年被纳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是组成欧洲联盟“大厦”的三大“支柱”之一 ,但其产生的影响并不太显著。阿姆斯特丹条约达成后 ,特别是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战争后 ,无论是欧盟机构还是其成员国均对加快发展“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表现出积极态度。一、对“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再认识  “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前身为 1970年开始的“欧洲政治合作”(EPC)。在 70年代到 80年代初欧洲一体化停滞不前的沉闷时期 ,“欧洲政治合作”成为欧洲建设的亮点。 90年代初马约制定者和欧洲政治家们不再满足于“…  相似文献   

12.
德国统一后的外交战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把欧共体建成欧洲联盟,使欧洲成为世界多极化中名符其实的“一极”,德国可以在这一极中称雄。与此同时,德国将积极利用国际形势变化给它带来的机遇,凭藉其经济实力,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与美国、日本并驾齐驱,担负起共同领导西方世界的责任。德国为实现上述外交总战略,正对西德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调整后的德国外交政策重点已从美国转向欧洲。对美国仍不放弃结盟关系,但在新形势下,决定加以修补和完善,使其具有“新的质量”。对苏联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以条约的形式与其建立了“特殊伙伴”关系。对东欧国家的政策则是在促其和平变革中承担“特殊责任”。对中国和第三世界将保持原有的关系。现将德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剖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联邦德国社民党目前正处于低潮。主要原因,一是党内派系纷争的激化;二是工会运动的低落,作为该党“同盟军”的工会组织影响相对削弱;三是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班子;四是其内外政策纲领未能切合形势的需要。社民党为了东山再起,正着手作相应的调整,但要恢复到“全盛时期”的状况,尚有一段艰巨而漫长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张健 《现代国际关系》2024,(1):5-26+136
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加速了欧盟力量格局的调整变化:德国榜样影响不再,做贡献的意愿和能力下降,在危机应对上从过去的领导者沦为跟随者;“大西洋派”占居主导地位,“欧洲派”失势,德国对美全方位依赖加大;法国对欧盟牵引力下降,德法轴心缺位,中东欧和北欧国家声势上扬;欧盟委员会相对于其他欧盟机构及成员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增强,主导对俄制裁,突破禁忌更多参与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助推欧盟经济政策“地缘政治化”。这些变化将增大欧盟内部纷扰,弱化欧盟国际地位和影响力,降低欧盟对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  相似文献   

15.
“欧洲的德国”是以法国为首的大多数欧洲国家的长远目标,他们想借助欧洲共同体的集体力量来套住德国,因此竭力加速欧共体的深化。西方不少人认为,“德国的欧洲”则是德国追求的目标。据他们分析,德国的战略可分三层:第一步是支持西欧联合,把它作为根据地;第二步,以西欧为依托,扩大它在欧洲东部的影响,最终把欧洲变成“德国的欧洲”;第三步,以欧洲为基地,扮演大国角色,与美国分享世界“领导权”。无论从经济实力,或从政治影响,军事力量来看,德国都有可能实现其雄心。当然它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还需要相当时间。  相似文献   

16.
区域机制和区域间合作是联结国家机制和国际机制的纽带.二战后,为了解决欧洲的"德国问题",欧洲建立了包括经济、军事、合作安全等多层面的地区机制,这些机制从不同层面促进了欧洲社会发展、地区安全和和平.基于德国的历史现实、地缘环境和国家利益,战后德国积极参与地区性机制建制,推进欧洲一体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德国参与地区性和国际性组织进行探析:战后德国对国际法的重新认知,联邦德国参与区域、国际组织的内外动因,统一德国的区域机制建制观,德国对国际组织政治议题的推动、欧洲区域机制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德国定于1998年9月27日举行第14届联邦议会选举,届时将有数十个党派团体参加竞选,但能够影响选举结果的只有社民党、联盟党、联盟90/绿党(以下简称绿党)、自民党和民社党,其中社民党和联盟党仍将是这场激烈角逐的主角。今年3月1日社民党在下萨克森州州选中大获全胜,确定施罗德为该党的联邦总理候选人,标志着正式拉开了竞选序幕。这次大选可能导致德国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备受世人关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际抛出了“新老欧洲”之说,把反对美国对伊战争的法、德等国称为“过时”的“老欧洲”,把支持美对伊开战的波兰、匈牙利、捷克等东欧国家称为代表欧洲未来的“新欧洲”。其意图是分化、分裂欧洲,以便分而治之。但欧洲联合和走一体化之路是历史潮流,美国的图谋难以得逞。  相似文献   

19.
郑瑶 《国际交流》2006,(2):17-18
2006年5月25—2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安全对话——“中东问题发展前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一行7人专程来京出席了研讨会。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防信息科技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大学、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单位的30余位中方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德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就中东问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为行文方便起见,以下统称社民党)在大多数西欧国家执政和参政。30余年中,各国社民党的力量虽然有升有降,但是它已成为西欧政坛上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对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一、战后西欧社民党力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战后初期到五十年代末期,社民党力量在一度上升后出现“停滞”甚至“倒退”现象。战后初期世界民主力量蓬勃发展,西欧各国人民运动方兴未艾,要求民主变革,各国社民党以其参加反法西斯运动的历史和“实行社会改革”的政治主张吸引了大量选票,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