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戴中祥 《理论月刊》2005,(8):102-105
人民监督员制度作为检察机关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确保依法正确行使检察权的一项重要改革探索,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它在实践中的监督范围、监督方式、人民监督员的选任与管理等问题急需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2.
“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司法改革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目前公民参与司法的两个重要途径,承载着“人民群众参与司法实践的一项制度创新”的现实理想。然而,无论是人民陪审员制度还是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司法方面都存在着先天不足。“精英化”和“法律缺失”的弊端让公民参与司法严重形式化、花瓶化。在这方面,宁波江北区人民法院的“大陪审制”实验,广安检察机关在人大选任、管理人民监督员方面的探索,都为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的途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无论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何时出台,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和决定权已经成为司法改革的一致取向。让社会民众参与司法、了解司法、影响司法、监督司法,进而改良司法。无疑将是司法改革的一条有益探索之道。因为公民参与司法已经成为现代民主法治国家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3.
人民监督员制度具备司法民众参与、检察监督等制度功能,同时存在诸多待改进之处.在制约公诉权行使方面,人民监督员制度与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研究探索检察审查会制度的运作状况,可以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提供合理的思路.建议在《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修改时将人民监督员制度规定进去,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律化.同时,强化人民监督员监督的程序性约束力,促进人民监督员资格的平民化与选任程序的中立化,赋予人民监督员调查询问权.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在对人民监督员的身份、选任和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等方面的规定上有很大的进步。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规定》未能完全消解制约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的深层因素。在吸取试点实践的经验和借鉴域外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化、确立独立的选任主体、形成正当的监督程序、强化监督的程序性效力是进一步完善《规定》、推动人民监督员制度深化发展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5.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为解决自侦案件的外部监督问题而采取的一项制度创新,对于维护公平正义,树立司法权威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全新的制度创新,人民监督员制度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陷,应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加快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实现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6.
2010年10月26日最高检正式出台《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标志着人民监督员制度从逐步试点时期开始转向全面实施。民族地区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行应依据最高检《规定》,并结合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文化传承、自治优势、业务开展等诸多因素,以创新和发展的理念,从选任方式、监督范围、监督程序、履职保障等方面进行改进、调整、规范和加强,从而切实保障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民族地区的的全面推行。  相似文献   

7.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理论基础由四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方面组成,即人民主权、司法民主、司法公正、权力监督。权力监督是其内核。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现行检察制度基本框架之内的一项制度创新,进一步健全了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机制。  相似文献   

8.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自主创新的一项改革,自2003年在全国启动试点工作以来,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更好地发挥人民监督贷监督和人大监督的功能优势,李沧区人民检察院积极转变思路,在建立人大监督与人民监督员监督相衔接机制上作了有益探索。基本做法是:  相似文献   

9.
人大代表被聘为监督员制度属于一种社会监督。它是强化对检察权外部监督制约的一种重要机制创新,是介于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之间的一种新的监督形式。我认为,要使监督员制度更加具有活力,发挥更大和更加积极的作用,必须将监督员监督和人大监督有机地结合,将监督员制度纳入人大监督的范畴。  相似文献   

10.
2004年以来,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部分检察院推行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法律效果。笔者发现该制度取得一片叫好声的同时,也遭到了一些质疑,而检察系统一年来的实践却让这种质疑逐渐转化为“有监督总比没有监督好”的喝彩声。这些质疑在一些地方人大对“两院”系统进行“个案监督”工作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如何从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将其运用到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工作中去,甚至尝试将人大的监督和“人民监督员”的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新时期的人大监督工作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个案监督制度和人民监…  相似文献   

11.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针对检察院直接受理的侦查案件而建立的一种社会监督制度。试点至今,成绩斐然,但亦暴露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本文结合人民监督员制度运行的实践,借鉴日本检察审查会制度的经验,就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2.
杨慧  李凡 《人大论坛》2006,(9):24-26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是公民参与司法的一种具体尝试.是司法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使检察机关逐步建立起一套外部监督制约机制,有效地解决了“谁来监督监督者”的问题,加强了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外部监督.进一步确保了检察权的依法行使.提高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质量和执法水平,提升了法律监督能力,促进了司法公正。但其作为一项全新的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解决。下面笔者就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人民监督员的产生方式、职责权限、组织形式和监督程序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检察改革,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一项新举措。德州市检察院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单位自2003年10月率先建立了人民监督员制度,并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在两级检察机关全面推开。该市人大常委会也适时进行监督,保证了此项工作有序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2003年10月1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制定出台了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的人民监督员制度。笔者对人民监督员制度在竹山县执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一、人民监督员构成情况从2003年至今,竹山县人民检察院已经连续选任了三届人民监督  相似文献   

15.
报载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从 2 0 0 3年 9月进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 ,进入人民监督员监督程序的案件近 30件 ,其中已有效监督 6件。据悉 ,正在推行的人民监督员制度 ,是最高检为建立一种新的外部监督机制 ,而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笔者以为 ,这一项改革很有现实意义 !  相似文献   

16.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实践效果针对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自侦、自捕、自诉”缺乏外部监督的状况,顺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10月出台《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试行)》),在全国检察系统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此举从理论上解决了公众对检察机关“谁来监督监督者”的质疑。  相似文献   

17.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推出的主动、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一项独特的、较好的做法。从多年的运行情况来看,毋庸置疑,它较好地回答了“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自身的司法活动由谁监督”的问题,在增加检察工作透明度,增进社会各界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检察机关执法观念、执法作风的转变,提高检察机关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的社会公信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作为一项制度来讲,从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作比较来看,人民监督员制度无疑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缺陷,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8.
蒋予昕  孟娟娟 《传承》2011,(3):83-83
"检察机关要把强化自身监督放在与强化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当39位社会各界人士从自治区检察院检察长张少康手中接过"人民监督员"红色聘书时,张少康坚定地对各位人民监督员表示。39本红色聘书标志着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我区检察机关开始全面推行,彰显出检察工作进一步走向公开透明,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试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自觉接受外部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和制度创新,当前,人民监督员制度仍然缺乏法律依据,如何抓住机遇,总结完善,实现立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对此,本文略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黄岑 《公民导刊》2005,(12):39-40
据最高人民检察院统计。自2003年8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目前在全国十六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789个检察院开展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经人大、政协和有关部门推荐。共选任人民监督员19015名。人民监督员共监督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决定、拟不起诉、拟撤销案等“三类案件”6719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