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润 《法律与生活》2014,(23):30-32
正浙江省杭州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前副局长张新因从保障房审批中受贿、贪污1亿多元被判处死刑。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一手制造了迄今为止浙江最大金额的一起保障房贪腐案。2014年9月16日,历时一年半之久的浙江省杭州市住房保障与房产管理局前副局长张新腐败大案在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杭州中院)公开开庭宣判。张新受贿1.24余亿元、  相似文献   

2.
对于不少官员而言,2012年的大多数时候与其他年份相比,并没有太多的不同。直到这一年即将过去,一股前所未有针对官员房产腐败的旋风,突然间席卷而来。那些存在贪腐行为,拥有"暗黑房产"的官员们,不由感到了一股彻骨的寒意。网络热词1:房叔  相似文献   

3.
何丹羽 《检察风云》2011,(12):13-14
亚腐败是诱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导致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不正的罪魁。亚腐败的主体一般都是掌握一定权力的人员,他们在权力运行的灰色地带为自己或利益集团谋取利益。这些年来,亚腐败恣意泛滥、屡禁不止,属于久治难愈的痼疾。因此,剖析其特征、危害及其成因,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公车的挥霍浪费,以及一些官员公车的特权霸道,为人们经常所诟病.我曾写过,这些"车轮下的腐败",实际上是一种腐败的流动广告,对反腐倡廉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有害的消解剂,亟须加大清除力度.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现在最危险的还不仅仅是贪钱的腐败,我更担心的是官员的特权。因为一旦承认特权,就意味着它是合法的,由特权导致的腐败是不被追究责任的,特权是一种制度性的腐败。比如,官员在住房、医疗、退休方面的过分福利,单位集体公款支付的礼券礼品,数额巨大的‘三公’消费,干部转任国企高管后的巨额收入等等。治理危机不同于执政危机。我倒不认为我们党现在有执政危机,但我们存在高度的治理风险,在一些局部甚  相似文献   

6.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针砭“官员老板一肩挑”的现象。既是官员,又是老板,是为官商。而官商是一种“权力经济”,既破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公正公平,也是最易导致腐败的渊薮。腐败,按其本质来说,就是“权力资本化”。一般的腐败,权力得进入市场交易,得有老板出钱去买权力,因而得有一个过程和程序。而“官员老板一肩挑”,亦官亦商,权钱交易的手续就大大简化了,只要他愿意,由他的左手交给右手就可完成。因此,官商现象,一直遭到社会上的炮轰。中央不止一次地下发了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干部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党政机关干部不兼任经济实体职务…  相似文献   

7.
《人民日报》报道,相关专家认为,非行政许可审批通常被认为是一些没有法律依据的“红头文件”所规定的审批事项,而这一直以来也是政府行政权力的“灰色地带”.在非行政许可审批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对政府非行政许可审批权的制约监督薄弱,导致权力寻租空间较大,也容易形成腐败滋生的土壤.  相似文献   

8.
《中国监察》2010,(9):45-45
邵景均撰文指出,现阶段我国社会上存在的四种腐败基本形态,都与特权直接相关,一是权钱交易,二是权权交易,三是权色交易,四是纵权享乐。腐败的基本轨迹是:执掌公共权力的人在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引下,通过改变公共权力的作用方向和运行规则,使之成为特权,谋取不正当的私利。这就告诉我们,反腐败必须反特权。反特权,首先,必须加强正确权力观的学习教育。其次,必须用法律制度规范和制约权力。  相似文献   

9.
《政府法制》2012,(15):10-10
《东方早报》2012年5月9日刊登张维迎的文章:腐败一词,是当今中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政治腐败、官员腐败、公司腐败、司法腐败、学术腐败、教育腐败,甚至足球腐败……腐败的种类五花八门。举不胜举。但有一类更为普遍、其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的腐败,却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语言腐败。  相似文献   

10.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提出:拟探索实行官邸制.何谓“官邸制”?从字面上理解,它是国家为官员安排住房的制度,官员只有居住权,没有产权,并有严格的规则,遏制可能出现的官员房产腐败.这一制度在国外已经非常成熟,对中国来说也并不陌生,甚至可谓“古已有之”.  相似文献   

11.
在使人腐败堕落的一切原因中,权力是最永恒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当今中国,失陷于职务犯罪的官员绝不在少数。一般而言,在诸多落马的腐败官员中,像邢福煌这样潜伏15年屡屡受贿的案例,并不多见。然而,邢福煌不曾想到的是,以贪欲始,必以牢狱终。2010年12月17日,海南省检察院决定以涉嫌受贿罪对邢福煌逮捕,  相似文献   

12.
刘定福 《行政与法》2009,(10):43-46
权力的非公开运行是产生腐败的温床,而行政公开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是随着社会进步而形成发展的。它对于强化民主政治,扩大民主权利,丰富监督形式,防止权力的非公开运行,依法行政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深化认识,加大行政公开立法力度,加快行政程序化建设步伐,拓宽群众公开监督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政公开制度,确保国家机关及公职人员按照法定权限与程序行使权力,这是防止官员腐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腐败是黑社会的政治支柱腐败,在不同的时期、文化背景和社会制度条件下,人们对其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腐败与权力的内在联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学者给腐败下过这样的一个定义:“腐败大致属于一种政治性概念,是指政冶权力从原本纯洁的状态中发生蜕变,成为腐败官员非法或非道德地谋求个人好处的工具,这种好处可能是一种金钱、享受、荣誉,情伦等。”腐败作为一种特殊的主体,行为人必须有公务人员  相似文献   

14.
警惕"亚腐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一般的作风问题和严重的腐败行为之间,存在着一 些比作风问题严重,但还够不上腐败的"亚腐败"现象:在权力的 廉洁状态和腐败状态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尚未达到触犯刑律的地 步,但权力本身却又并不那么干净的空间。"亚腐败"作为腐败的 "边缘地带",是干部作风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的必然结果,是诱 发严重腐败行为的温床,也是反腐败斗争遇到的新课题,必须引 起各级党组织的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生病了可以通过望、闻、问、切查知病情,一个官员腐败了,也会有种种公开和隐秘的反常行为. 反腐专家的努力,就是想把一个政府机构人事调查过频、决策过于封闭和神秘等反常行为进行分类观察,综合分析,从而诊断一个官员的腐败可能.一个国家的腐败情况应该如何测量和诊断?进一步说,如果有腐败,是否可以及时预警?  相似文献   

16.
李奇誉 《政府法制》2014,(21):19-19
“发生初次腐败行为的平均年龄为47岁.‘带病提拔’的省部级官员,其平均经济腐败时间在10年左右.”2012年12月中旬,一则题为《“带病提拔”官员初次腐败多在47岁》的新闻让舆论起了波澜,一位名为“元勋”的网民评论:“中国官员真幸福,贪了10年才落马,活够本了,人生可没有多少个10年呢.”  相似文献   

17.
边际 《政府法制》2014,(27):16-18
权 十八大以来,已有多名有发改系统工作背景的官员落马.国务院法制办一位官员接受《检察日报》采访时曾表示,绝大多数官员腐败案件与行政审批有关. “权力太集中,审批权和监管权没有分开.”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教授说. 2月19日,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祝作利被公布接受调查后,《新京报》转述陕西省一名省委官员的话称,陕西是油气、煤矿资源大省,祝作利在陕西经贸委工作18年,陕西省发改委工作7年,审批动辄上亿元的能源项目,他手中掌握很大实权.  相似文献   

18.
张天潘 《检察风云》2013,(13):30-31
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中国三十年来经济迅速增长,但是不可否认,官员腐败问题也越来越严重?那么,官员腐败与经济增长为何比翼双飞?有人甚至从中就推论出,腐败是一种中国的发展动力,腐败推动增长,所以有"容忍适度腐败"的奇论。方绍伟(以下简称"方"):腐败不利于经济  相似文献   

19.
腐败作为一种世界文明的社会公害,其实质是以权谋私。腐败滋生蔓延的根源不能归咎于权力与市场之间存在联系,更不能简单地加罪于权力进入市场。因为政府权力与市场经济密切相关,市场失灵的缺陷离不开国家权力的干预。权力的商品化才是腐败的内在根源,所以必须确切定位市场经济中的权力,按权力限度原则和法制规范原则设定权力的边界,在转变政府职能和防止权力腐败的基础上建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或工作人员利用党和国家以及广大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大搞特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这种行为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必须认真加以克服和纠正。下面,笔者就权力腐败问题谈谈自己的浅见。 权力腐败的种种表现   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涉及社会领域的方方面面。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权力腐败而言,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权力私有化。少数人把公共权力据为己有,以专业、行业优势或公共权力作为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手段,具有明显的垄断性和排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