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信访制度 做好信访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继超 《新长征》2009,(3):19-2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这是党中央首次把“完善信访制度”写入党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并且定位在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表明党中央对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对畅通信访渠道保障民生问题非常关注。这里的关键是要完善信访制度,只有加强信访制度建设,才能建立健全信访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做好信访工作有利于创新利益表达机制、社会管理体制、社会运行机制、群众工作方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为此,要实现信访观念的创新,树立为民观念、畅通信访渠道;要实现信访体制的创新,建立“大信访”、完善“责任制”;要实现工作机制的创新,实现标本兼治,完善信访功能;要实现信访方法的创新,注重情理兼顾、突出依法办访。  相似文献   

3.
处理好群众信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重要工作,是稳定社会基础的重头戏,纾解信访扣结、构建基层和谐刻不容缓。2006年义乌市信访工作呈现“三下降、一好转”的良好局面,即信访总量下降,进京赴省批次下降,非正常访与接待集体信访批次和总量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义乌市整合社会力量,构建“信访大调解”机制,从实践的角度回应了理论的提问。  相似文献   

4.
李国友 《学习论坛》2007,23(6):57-5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革当前的信访机制,做好群众工作。河南省义马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以创新群众工作理念为先导,以完善群众工作机制为重点,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对信访机制进行了改革,在原信访局的基础上组建群众工作局,逐步形成了以全方位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为载体,以理情绪、解难题、保稳定、促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群众工作新思路,对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提供了一个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5.
信访机构是我国收集民意的重要渠道。当前信访机构收集民意面临着一些障碍:信访机构重叠,分工不明;信访机构责重权轻,监办乏力;信访机构之间缺乏沟通和协调,办事效率不高;信访职能错位,“人治”色彩浓厚;信访解决机制不完善。要消除这些障碍,充分发挥信访机构收集民意职能,需着重加强五方面工作:领导干邯转变僵化维稳观;理顺各信访机构之间的关系,建立“大信访”体制;强化信访工作责任机制;坚持法治原则,实现信访的法制化、有序化;拓宽信访渠道。  相似文献   

6.
引发群众上访量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因素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包括政府信访政策、措施方面的原因,政府信访体制、信访工作方面的原因,政府发展政策、干部工作考评制度方面的原因。为了有效抑制上访量,须完善信访政策,规范信访、上访秩序;理顺信访体制,创新信访工作;做实“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包案”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常态解决信访、上访问题。  相似文献   

7.
张永康  潘广斌 《先锋队》2014,(12):48-48
今年以来,永济市纪委积极探索实施“一线四联”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镇(街道)、村三级在处理基层涉纪信访问题中的作用,效果明显。“一线”,即以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闲难和问题为主线;“四联”,即市纪委信访室、镇(街道)群众工作站、镇(街道)纪委信访谈话室及村级百姓工作站这四个办访平台上下联动,形成信息共享、排查互动、办理互助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自作用,促使信访问题在基层得到有效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信访异化”是指“行政信访管理成本递增而收效递减”的现象.本文分析了“信访异化”的种种现象,审视了“信访异化”的成因,全面介绍了宁波市通过信访理念创新、信访治理创新、信访制度创新和信访路径创新,以有效破解“信访异化”的实践探索,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破解“信访异化”难题的路径是信访法治化、主体平等化、维权科学化、机制最优化和治理综合化.  相似文献   

9.
康翔 《先锋队》2011,(10):28-29
在开展基层涉纪信访工作中,忻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以完善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机制为重要抓手,积极探索解决基层涉纪信访问题新途径,取得了明显成效。“百日会战”中的123件涉纪信访案件和信访事项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查实率78.9%。党政纪处分96人,挽刚经济损失757.7万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中级人民法院积极创新,推出“1+X”庭室联合大接访工作机制,即:由立案二庭统一组织协调,民事、刑事、行政、执行、审监各业务庭室共同在信访大厅参与值班,联合接待信访群众,有效地形成了司法合力,方便了信访群众,快速有效化解各类信访矛盾。  相似文献   

11.
我国信访制度的困境及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世奇  韩凤丽 《唯实》2010,(4):73-76
我国目前庞大的信访机构和对地方政府信访问题“一票否决”制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绊脚石。传统的信访理论经不起推敲,必须尽快取消各级信访机关,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切实承担起监督“一府两院”的职责,树立司法机关的权威,并且在行政诉讼中引入调解机制,从而重塑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宪政视阈下当前我国信访困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红暄 《唯实》2009,(7):62-66
信访是公民和政治体系之间的政治沟通行为。目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公民信访、信访工作机构不能及时化解的问题和现象。从结构功能主义的角度看,形成这种信访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地方公共权力高度一体化;人民代表大会信息沟通通道对信访通道的挤压;信访制度自身的缺陷;中国政治文化中浓厚的“清官”情结的影响。化解我国的信访问题,必须对现行的信访制度进行改革。信访制度的改革应是渐进的。应确立“民主”、“法治”、“以人为本”的现代信访制度理念;引入人大代表接访制度和律师参与信访制度,为信访通道分流减压;提高信访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强信访工作的责任感;整合现行信访机构,借鉴西方申诉专员制度,明确信访工作机构的权利救济功能和法律地位。  相似文献   

13.
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全国信访总量、集体上访量、非正常上访量和群体性事件发生量实现“四个下降”。但目前值得注意的是大量的信访案件都是涉法涉诉案件。涉法涉诉上访出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本文对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预防及应对机制,提出了对策性思考。  相似文献   

14.
集体信访是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凸现的必然结果,法与政策的矛盾或缺位、政府工作中的问题、对信访机构职能的认识不到位、信访体制机制的多重矛盾等都是引发集体信访的原因。预防和有效处理集体信访,应当提高决策质量、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创新信访工作体制机制和工作方法、加强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访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信访问题的预警系统是治理信访问题的机制设置,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问题预警系统的设置要遵循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要建立与信访系统预警机制相适应的辅助预警机制来配合。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还要通过政府各部门、工会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协同,构筑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6.
信访制度是我国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是党和国家机关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重要渠道,同时信访制度事实上还作为一种特殊的制度安排,承担着大量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和权利救济的功能。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各类社会矛盾通过信访窗口大量涌现,不断积聚的“信访洪峰”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现行信访制度已经显现出诸多不适应。因此,研究信访制度的形成发展历史、信访制度功能的时代变革以及当前信访制度发展的困境,并健全完善现有信访格局,对于适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密切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信访是民意诉求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束锦 《求实》2007,(5):59-61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压制民意的诉求,而是允许不同的利益诉求充分地表达出来,并在制度化的框架内有序地解决与协调。信访就是民意诉求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外,我们党和政府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充分保障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有关部门处理得当,信访就会成为利益冲突的“调节器”和“稳定器”;如若处理不当,信访很有可能成为各种矛盾的“积聚器”和“滋生器”,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使信访工作法制化、有序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制度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信访制度作为一项独特的制度安排,在维护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表达诉求、保障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营建社会和谐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发展加速化带来的新矛盾、新问题远远超出了既有信访制度的承载能力,因而使信访制度的存在意义受到了质疑甚至诟病,全力推进信访制度改革变得非常必要,这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需要。为了确保信访制度改革之路不至于走上“唐吉坷德式”的幻象之路,就需要立足新时代的现实,从总体性视角把握信访制度所面临的社会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人的原子化以及道德碎片化等新情况、新挑战,在合时代、合法律、合需求、合道德的语境下对信访制度改革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9.
张平 《廉政瞭望》2012,(2):47-47
《信访条例》第七条规定了“信访工作责任制”,要求追究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但被各级政府、机构、官员误读了,更在执行层面发生了异化。现实中,过于严苛的问责机制造成了对基层官员的额外压力,引发对访民的围追堵截,信访难题恶性循环,甚至激发群体性或暴力性事件,正常的信访制度已然遭到破坏。现实的做法应是允许公民合法上访,不做特别限制,逐步取消基层政府到上级机关接访,取消排名,取消只重数量的绩效考核机制;同时严格追究违法行政行为,对失职、渎职等不作为、乱作为甚至违法犯罪的官员严格依法惩处,对访民违法上访的行为也要严厉制止,因信访发生的治安案件由信访地公安机关断然依法处理,让访民维权、政府维稳和信访制度在法治的轨道上正常行驶。如是,包括访民和维稳官员在内的“好人”才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身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信访问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问题,其实质和特点表现在社会系统、政府及其政策、领导干部及其体制、信访机制等多方面。信访问题的预警系统是治理信访问题的机制设置,是社会稳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访问题预警系统的设置要遵循科学理论与方法,同时,也要建立与信访系统预警机制相适应的辅助预警机制来配合。政治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是解决中国特色信访问题的根本途径,还要通过政府各部门、干部管理部门、工会群团组织和社会力量全方位协同,才能共同构筑中国社会转型期社会良性运行、和谐发展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