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史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事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天人感应萌芽于先秦,《洪范》说:"肃,时寒若","又,时日猎",在他看来,君主施政态度能影响天气变化。春秋时期盛行占星术,依据天体运行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这成为天人感应思想的直接来源。战国后期,阴阳家  相似文献   

2.
马永生 《理论学刊》2004,(7):122-124
中国儒家哲学的天人关系包括“天人合一”和“天人相分”论,这“二论”的结合构成了完整的天人关系说。可以看出,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几乎无不渗透着儒家文化温柔敦厚、人性本善的气息,无不呈现着的“天人合一”与“天人相分”的浓厚蕴涵。  相似文献   

3.
儒家一向主张以“絜矩”去体谅别人、通达他者。《大学》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德性工夫,把内在自觉推扩到同类的身上。人心之间的沟通必须以天人之间的沟通为前提,天人相通的理性预设可以使人心之间的相感获得绝对的普遍性。天人合体而不隔,天之则即是人之则。由《周易·感卦》兑上艮下的结构则可知阴阳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感应离不开性情,并以性情为先验基础。类是感应的对象性前提。万物身上都潜藏着可以与别物相交流、相沟通的可能性,物始终开显着自身,等待别物的进入和通达。《易传》强调圣人在沟通天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圣人用性情之心去“会通”天文地理与天下之动,实现与天、与神相统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哲人和国民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从古至今经历了天人合一、天人之分、人定胜天和天人和谐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特点。对天人关系理论的总结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天人合一作为一种传统思维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是贯穿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的,更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当代天人和谐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之“天”有主宰、道德、规律、自然四种涵义,与之相对应的“人”则有天子、圣人、人道、人为四种意义。“何以”即统一,“合”是事物产生的前提,是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最佳条件,也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准则。“一”是天与人对立双方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是一个整体,其表现在源头上、过程上和目的上,他们分别体现了人生价值的源头、应有的努力和追求的方向。“天人合一”有四种基本思想指向——天人合神、天人合德、天人合用和天人合天。  相似文献   

6.
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中的根源意识,既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又不是生成论意义上的,他所谓“天人本至”的“本”,只是“统一”和“包含”,他又将之化约为“物质”和“气”,认为是客观世界中的“最基本”存在。张岱年先生的“天人新学”包括:非本体主义的“本”和线形过程,人同自然的双重关系,“合群”的“社群哲学”。  相似文献   

7.
《求贤》2007,(2):I0002-I0003
日前,天津市人事系统经过自下而上的民主推荐和组织评选,河东区人事局等10个单位被评为“天津市人事系统十佳文明集体”;李宗兰等10名同志为“天津市人事系统十佳标兵”;和平区人事局等23个单位为“天津市人事系统先进集体”,年云俊等31名同志为“天津市人事系统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8.
《党课》2013,(20):27-27
只要拿起手机并在微信“好友”中添加名为“国务院公报”的微信账号,就能在手机上看到国务院最新发;布的文件、人事任免等信息。  相似文献   

9.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经过换届的“吐故纳新”,人事调整逐步“定型”,加强换届后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成为亟需关注的重点课题。笔者认为,任后监督要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疏导相结合,确保分层分类实行。  相似文献   

10.
李加立 《求贤》2009,(1):9-9
为了把党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不断引向深入,把市、区关于“为企业办实事、为群众解难题”的要求落到实处,切实发挥好人事人才工作的保障作用。2009年,河北区人事局将围绕“和谐人事、服务人事、阳光人事”建设需要,把抓好区内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作为主线,把提升现有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升人事人才工作服务发展实效。  相似文献   

11.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2.
于瀛沪 《求贤》2008,(3):8-10
2008年全市人事人才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第九次党代会、市委九届二次、三次全会和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按照“四个更好”、“五个坚持”的工作思路.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全面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完善人事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做好各项人事人才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奋力开创人事人才工作新局面。为加快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实现天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相似文献   

13.
胡广水 《求贤》2006,(1):10-10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公务员法》开始施行的第一年,和平区人事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实施“十一五”人才规划为主线,以加强公务员制度和队伍建设为目标,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公务员法》及实施细则,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人事人才工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事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张春跃 《求贤》2006,(10):7-7
自党中央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以来。河东区人事局结合人事人才工作实际,从加强学习、转变职能、改进作风和廉洁勤政等方面人手,及时研究并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全局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积极践行“八荣八耻”,把学习教育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全力构建“规范人事”、“和谐人事”,在全局形成了知荣辱、树新风、建规章、促和谐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15.
谈汉语谚语中的天人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芳 《理论学刊》2002,(1):123-124
汉语中的许多谚语体现了传统哲学“天人关系”的观念。汉语谚语中的“天”有三种含义 :自然、主宰、公理 ,这种天人关系主要来源于下层民众的生产和社会生活实践 ,同时也受到传统哲学对民间生活的深刻影响。汉语谚语是传承巩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6.
岳洪 《求贤》2011,(1):17-17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为了把市、区有关人事人才工作目标落到实处,我们将按照“为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人才服务”的总体要求,围绕“加大力度培养激励人才,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千万百计吸引人才”的思路,创新五个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珏  胡新生 《理论学刊》2006,(12):97-99
战国时代阴阳五行学派的创立主要得力于齐国的邹衍。邹衍的主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在战国后期各派学说高度发展和燕齐滨海地区“奇谈怪论”较为活跃的时代条件与地理背景下形成的,是对相关的传统思想资料加以继承、改造和发展的结果。邹衍“五德终始说”的思想渊源大致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思想,即“五德转移”、“治各有宜”和“符应”的思想。这三个思想分别来自流传已久的阴阳变化与五行生克的观念,古老的天文历法学、物候学、时禁惯例及相应的顺时布政观念,以及自然灾异与政治举措互通互渗的天人感应观念。一阴阳五行观念起源很早。现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事改革特别是“两个调整”的不断推进,人事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事领域伴随市场经济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呈现出八个新的态势。 1、人事主体多样化。2、人才配置市场化。3、人才竞争全球化。4、人事关系契约化。5、人事行为法制化。6、人事管理人本化。7、人才开发终身化。8、人事工作社会化。人事领域八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9.
《求贤》2007,(2):8-8
2007年河东区人事人才工作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以搭建“三个平台”为抓手,抓住和充分用好新的上升期,全面推进全区人事人才工作再上新水平、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杨琼 《共产党人》2005,(20):41-42
在传统经济中,企业中的人被定义为“人事”,其管理职能为“人事适管理”。传统观念认为:人事部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部门,与企业的经营没什么关系,工作无非是抄抄写写填填表,写写计划归归档。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工作,管理的目的是节约以人力成本为主体的期间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