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0 毫秒
1.
价值本位,是价值观的主体前提和根本基础。改革开放以前,在价值导向上,群体价值观一直是我国倡导和宣扬的中心内容,群体价值本位理所应当地取得了合法性的统治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国际间往来的日益频繁,个人价值本位日趋彰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确立一种新集体主义价值本位,这是实现个体利益、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李俊兰 《人民论坛》2015,(8):195-197
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为基础,而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两种文化价值观不断碰撞交融。这种交融表现在:一是礼治与法治的交融,二是科举与选举的交融,三是五权分立,四是整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的交融,五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交融。  相似文献   

3.
群体效应的结构方式和审美作用正如美的对象总是通过某个具象显示出生存价值一样,对审美主体来说,不但离不开个体效应,而且正是通过具体的某个人最终实现其价值的。但人的本质终究不是孤立的生理性体现,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他还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审美主体来说,也不只是有生理性的个体效应,还应当具有一种社会性的群体效应。所谓审美主体的群体效应是这样一种现象,它以人的社会关系为条件,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方式,并通过个体效应发生作用的一种美感效应,并对作为个体人的美感具有诱导、规范、超越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人类的价值思考早于人类的哲学思考,原始先民从价值主体来看,崇尚家族本位;从客体来看,崇尚人的自然力。“家族—自然力”本位的生成就是人本位价值观念的萌发。  相似文献   

5.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5,18(3):16-18
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本位观念,完整的价值本位观念应由主体和客体两个核心概念来构成,以此来考察人类社会价值本位观念的变迁过程,揭示出以人为本这一价值本位观念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当今全新而深刻的历史内涵,从而构建“集体—能力”为本位的价值观体系,也就是今天要确立的一种价值本位观。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并以人类社会的彻底解放为理论旨归。其哲学上的社会本体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以社会本位论的形式呈现出来。"社会主义"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即:经济层面实行社会所有制;政治层面实行社会自治的治理模式;文化价值观层面实行超越群体本位和个体本位的社会本位。"社会主义"的如上三重基本属性不仅是哲学的理论预设,更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政治经济学的科学论证。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把"人"看作"群"的存在,以"群"作为协调人际关系的旨归: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上,强调"群"对个体的制约,主张在群体中给个体"正名",以明确个体的社会角色以及与角色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在人与"己"关系上,从群体和睦着眼,奉"忠恕之道",主张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在"群体本位"的前提下,先秦儒家也重视个体价值,肯定个体才华,尊重个体的人格、气节和尊严。在这种思想熏陶之下,中华民族成长为重群体、重社会效益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民族。  相似文献   

8.
各学科都有关于以人为本的诠释,当把以人为本纳入到行政立法中予以考量时,我们所面临的困惑首先就是其价值选择是什么。法是公意的体现,它本来就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强调公意,而不去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利益的话,那与我们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也是背道而驰的。作为一种价值追求,以人为本更应强调作为个体的人的权利和利益。  相似文献   

9.
李姝姝 《传承》2008,(18):28-29
"以人为本"是对人的个体价值的观照,"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构建以人为本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旨在强调重视人类个体问题,关注人的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时人的个体价值的观照,"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构建以人为本与实现人的个体价值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旨在强调重视人类个体问题,关注人的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1.
郭水兰 《桂海论丛》2007,23(5):9-11
文章针对我国理论界"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它们的根本缺陷,以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为理论依据、以人与自然的历史发展为事实依据,论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生存”是随着数字化、网络化发展而带来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它对人的全面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影响,正确反思数字化生存的本质和人文价值,对数字化生存视角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包含三个维度:人是自然存在物、类存在物、社会存在物。马克思主张通过从对宗教的批判上升到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条件成熟时进行彻底的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本质复归。马克思关于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思想在当代对人的本质复归的途径、过程以及如何看待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复归的关系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喜 《长白学刊》2021,(3):38-45
本源的共同体、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揭示共同体演进的三种形态,人与物质资料的关系以及人的社会交往关系是蕴含在其演进过程中的双重整合线索。其中,本源的共同体作为人类存在的起点,是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资料的原始公有为根本特征,以土地、血缘为交往纽带,建立在共同劳动和相互依赖关系基础上的自然整合;虚假的共同体伴生于分工与交换的扩大,是以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为根本特征,建立在物化对立关系基础上的抽象整合;真正的共同体则生成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普遍建立,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特征,是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以及劳动和所有的统一,建立在互为共在关系基础上的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15.
于海平 《桂海论丛》2006,22(6):8-10
保持党的先进性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从党的宗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党的先进性的本质要求和内涵体现,从物质价值、政治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等方面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党的先进性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时代,以数据为基础的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的未来。大数据让我们得以洞察社会及其发展规律,随着大数据的不断发展和人工智能的普及,这种洞察力已逐渐转变为对人类行为模式的预见力,甚至转变到机器取代人类行为的行为力。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应用在深度广度等多个方面都得到了提升,人类社会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发展与进步下进入了智能化社会,以"融合"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众多产业结构调整也正在推进深化之中,开始了从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到智能制造方向的转变。面对这一转变,我们为中国智造概括出核心概念:数据驱动、算法赋能、硬件提升、网络互联。  相似文献   

17.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权》2017,(2)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violent extremist forces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of the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Strengthening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requires reinforcing the momentum to crack down and prevent the violent acts of extremist forces. As one of the countries that is the victim of violence by extremists, China has taken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tackle the challenges of violent extremism. As President Xi Jinping has pointed ou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ll enjoyment of human rights by human beings is the common goal of human society." While establishing a community of common destiny for all manki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should take action to effectively address the root causes of violent extremism, maintain a peaceful and secur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defend the basic human rights and well-being of all peoples, so as to ensure a safe and brighter future for all.  相似文献   

19.
"双性同体"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惠敏 《思想战线》2003,29(6):30-34
“双性同体”体现在创世神或双性同体人的身上,他们都具有男女双重的性特征,或兼有男女两性的能力,在特定之范围内能人所不能,超越一般历史性存在的特质,使之与人类或个体创生前的混沌母体有所接触,而能在其中汲取凡人没有的能力,成为人生终极追求目标的一种宗教期待。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是人类认知的工具,它深深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分析和比较英汉"爱情"隐喻的认知共性与认知异性,可知隐喻概念体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社会及文化中最基本的价值观念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