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永 《理论导刊》2020,(6):48-5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因应革命的需要,果断弃用外来楔入的"苏维埃"话语,并适时建构了本土特色鲜明的"新民主主义"话语。作为党的核心政治话语,"新民主主义"话语集马克思主义、"三民主义"和党的早期革命理论之精华,建构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族国家的基本学说,极大地促进了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整合。通过成功建构"新民主主义"话语,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层面上掌握了话语权,增强和提升了自身政治凝聚力和文化自信,而且标识了民族国家建构的历史向度,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供了良好范例。  相似文献   

2.
骨干大学生代表着学生中的精英骨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及对策群体,是未来国家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未来对文化的态度。经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内存在骨干大学生对待本民族文化的态度参差不齐、高校内部对骨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与引导薄弱等现象。提升文化自信,无论是对学生而言还是对高校而言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双方应提高认识,同向而行,共同促进文化自信的增强,推动文化强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学术国际话语权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话语权“西强东弱”总体格局下,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需要强化中国学术话语能力。当前,中国学术话语主体存在着理论创新能力不足、学术话语内容存在着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学术话语国际传播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升中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增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的硬实力支撑和理论创生能力;要领悟文化自信的内涵,将其熔铸于中国学术国际话语;要从方法、内容、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备的学术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4.
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取得永续发展,作为提升国魂、民魂的文化自信应摆在突出位置,它是这个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指引着这个民族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需要文化自信这个强有力的支持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这个大背景下,文化自信之所以能作为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的基础,这与它背后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可割裂的。它们作为文化自信的基石,无论从内容还是时代价值上,都彰显着其独特魅力,是文化自信的三个来源。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话语体系的核心,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明确这一话语体系所要表达的核心价值观念。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不仅在于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西方优秀文化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而且在于它将国家、社会与个人等不同层面的价值观辩证统一起来。当代中国话语体系不是封闭的自说自话的表达系统,而是开放包容的表达系统。这就要求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必须在国际上占领真理与道义的制高点,反映人类的共同利益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代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核心话语,它的形成与发展同中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蕴含着独特的思想价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具有政治性、科学性、文化性和人民性的本质特征,承担着思想指导、社会认同、文化传播、大众激励的重要价值功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创造性转化,增强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力。  相似文献   

7.
马运军 《学理论》2012,(35):170-171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我们国人的文化认同比较明显的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历史文化的认同,一个是对现实文化体系的认同。对现实主流文化的认同是文化认同的主要内容。提升文化认同,必须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8.
文化自信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离开了文化自信,民族复兴便无从谈起。革命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之基,弘扬革命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然而,由于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革命文化的认同感、非主流文化削弱革命文化的影响力、现实问题影响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时代弘扬革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为此,亟待从历史、文化与现实三个层面入手,进一步引领人民群众汲取历史伟力、增强文化自信,做革命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践行者。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20,(9)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高度的精神标识。本文基于文化自信视角,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重要论述进行系统梳理,深刻剖析文化自信思想意涵与时代意义,并结合东北地区社会发展实际,具体提出紧密围绕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广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优秀红色文化精神、奋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高效解决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和深度融合地域特色文化风貌等合理化建议,以期全面提升东北地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培育东北地区优质文化生态,助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高质量实现。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发展而来的网络、移动手机、数字报刊等新媒体的出现,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挑战,建构多元、立体、有效的传播体系,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话题.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建构红色文化体系可从三个方面入手:推动国家级主流媒体与地方媒体的互动合作;创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传播;加强多种符号要素的立体运用.它们在建构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过程中,逐渐实施数字化传播策略,表达红色文化的多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社会全球化的进程中,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各国文化在全球视野内交流融汇,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失范、文化冲突的现象也旋即出现,考验着不同民族和国家文明和意识形态存在的根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当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生活遭遇现代性,无可避免地出现:与个人主义相伴相随的享乐主义盛行、物欲追求代替精神需求、文化变得工业化且媚俗化,要解决中国面临的上述文化失范现象与这种现代困境,亟须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韵和中国话语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促进国民、社会乃至全民族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王晓芸 《学理论》2015,(7):13-14
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不是彼此孤立和割裂的,而是在文化本源、目标指向、包容态度、继承创新品质等方面具有诸多的内在共性,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依存。二者有机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自信是价值观自信的本源支撑,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内核所在,"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深刻理解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联,增强文化的自觉性和价值观的坚定性。  相似文献   

13.
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其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不可替代。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对基于利益分歧的制度博弈成本具有抑制作用,有利于减少制度盲从、增强制度理性,有利于提升制度鉴别力。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讲,文化自信有利于提高制度自觉,形成制度执行中正向激励,提升制度的倡议性约束。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与之相应地,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源头,在新时期将文化自信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时代的召唤和人民的选择。以下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国家软实力发展、社会和谐进步、个人发展提升对文化自信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百年历程以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进程中所孕生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属于世界无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新时代等不同历史时期进行了以"淬炼革命精神""创作红色经典""整合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创建,形成了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红色文化建设的指导、始终坚持党对红色文化育人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不断推进红色文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基本经验,对当前培育时代新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提升国家认同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等都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是集中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综合符号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具有话语价值的人民性、话语内容的民族性、话语表达的创新性三大鲜明特征。而中华文化的深刻沉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厚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鲜活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三大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深入探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鲜明特征和生成原因,对通俗化阐释党的执政理念,夯实党执政的群众根基、形象化传达治国理政思想,增强制度自信、生动化传播中国价值,消除思维偏见,都具有多重时代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不是一个不证自明的概念。对文化自信的考察主要涉及三重向度:一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认知;二是对影响文化自信的社会环境的考察;三是对文化传播机制及其传播效果的分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生存理性是文化自信的理性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升文化自信的调适路径与制度规范,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优秀的文化和更有吸引力的文化软实力显然要比诉诸军事和科技的手段更有效,因为它是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和改善国家现实状貌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族群"政治化"为特征的族群国家和以族群"文化化"、"去政治化"为特征的公民国家是现代多民族国家的两种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受到苏联的影响,当代中国采用的是族群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但是,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近年来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暴乱事件,在某种程度上表征了族群国家话语体系本身具有反效果。相对而言,美国等某些西方国家采用的是公民国家的国家整合话语体系,却取得较好的成效。因此,公民国家可视为当前中国国家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可视为解决当前中国民族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雷鸣强 《民主》2014,(8):13-14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2014年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的凝聚。""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党外文化工作者,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论述,深受鼓舞,深受教益,倍感机遇重大、责任重大。笔者体会增强文化自信,基本的态度是不忘本来、自尊自重;吸收外来、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2)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充分肯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是文化自信的特点。更基本是指文化自信作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构建,代表着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更深沉是指文化自信在深厚历史底蕴的基础上,渗透于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独具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文化自信更持久,是指从文化自信的特点和影响来看,包含着使文化自信更持久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