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历史上,美国是擅长利用宣传的国家,但将一个少数族裔为对象、针对一种语言的受众而不是针对一个地域进行宣传还是个少有的现象。新中国成立后,为遏制共产主义、遏制新中国,诱导人们心向"自由世界",美国专门针对东南亚华人展开了一场全方位的宣传攻势。这场"思想之战"是以政府宣传机构为主、私人机构为辅,借助台湾和香港两个宣传基地,通过多种媒体手段,不同的宣传类型进行跨国、跨区域宣传,它糅合了内政与外交,模糊了政府宣传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区别。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场宣传战才日渐式微。本文试图通过近年来的美国解密文献、美国新闻署、中情局等的档案资料,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勾勒冷战初期(1949—1964年)美国对东南亚华人的宣传战的概况。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由于其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所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冷战时期,美国把东南亚地区当作"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桥头堡,在此驻有大量军队。冷战结束后,美国曾一度撤出东南亚驻军,减少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活动。  相似文献   

3.
进入后冷战时代以来的最近几年,美国的东南亚政策一直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对美国而言,东南亚地区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意义已经明显下降,但在经济贸易方面的重要性却大大提高了。一、冷战时代的美国东南亚政策从战后初期至80年代末的整个冷战时代,美国的东南亚政策均是建立在遏制共产主义的全球战略的基础上的,美国东南亚政策的一个基本目标,是要在该地区扩大自己  相似文献   

4.
"9·11事件"后,美国重启文化外交这一"思想武器",以遏制国际恐怖主义和"反美主义"的蔓延.从机制、战略与项目三个视角观察,美国文化外交呈现出的新变化,表明其已走出后冷战时期的低谷而全面复兴.美国文化外交复兴的动因有二:减轻国内压力与应对国际危机.作为美国文化外交复兴战略推出的"全球文化计划",不仅攸关美国家利益,更可能导致一场世界文化力量的博弈,同时,国际社会还须警惕其中暗含的新冷战思维.  相似文献   

5.
拜登执政后美国对华战略如何调整备受瞩目,美国一些智库则积极"兜售"相关政策主张,其中大西洋理事会发布的《更长电报:走向新的美国对华战略》匿名报告受到广泛关注。该报告反映出美国智库对华战略构想中区别于传统冷战思维的新内涵,在战略认知上更新涉华判断,臆想当前中国战略"脆弱点",批判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惯性",主张从外部瓦解中国;在战略目标上力推拓展核心利益、重塑国际秩序,强调"共同威胁"以重振霸权体系,旨在护持冷战后美国霸权地位;在战略布局层面,提出振兴国家权势和加强对华威慑、明确与华竞争合作界限并煽动意识形态斗争,以全面遏制中国。该报告肆意抹黑中国,错误界定中国国家利益,对中国充满恶意偏见和误判,其战略布局根本无法撼动中国大战略根基。值得警惕的是,该报告的部分战略与政策构想在拜登政府近期政策实践中已有体现,暴露出美国政治精英与知识群体在涉华政策方面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同认知。在中美战略竞争常态化下,必须厘清两国关系的"常量"与"变量",做好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准备,尤其维护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6.
伍福佐 《南亚研究季刊》2004,80(2):36-41,69
瓦杰帕伊政府上台后,把"中国威胁论"作为对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军事上进行核试验,在外交上发展与美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以达到遏制中国、抬高印度国际地位的目的.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印度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印度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以"中国机遇论"为指导思想,将中印之间的分歧暂时搁置,大力发展与中国的经济关系.维护和实现印度的国家利益是瓦杰帕伊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50年代以来泰国对越南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美国出于霸权的目的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为此,它先后出兵朝鲜和印度支那,严重危害了这些地区的国家和人民;60年代以后,苏联乘美国对外侵略接连失败、霸权地位急剧衰落之机,同美国展开了全球性的激烈争夺。东南亚便是它们争夺的热点之一。 70—80年代,随着印度支那战争结束后越南地区霸权主义势力的膨胀以及苏联染指东南亚,严重地影响了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和国际关系。处于热点的印支国家及其边缘的东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具有结构性矛盾。俄罗斯希望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平等基础上发展关系,但却得不到积极回应,这就使俄罗斯与美西方关系处于不断产生矛盾和分歧的状态。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依然不会将俄罗斯视为平等伙伴,而将其视为"异质国家"。俄美关系的不平等很大程度上是由冷战、苏联解体和冷战结局造成的。西方国家认定俄罗斯是冷战的输家,通过各种方式挤压俄罗斯,迫使俄罗斯进行战略反制和抗争。防止俄罗斯在独联体空间重建苏联式的超级大国是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略底线。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在独联体空间的博弈将来会越来越激烈。尽管俄罗斯与西方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不会重回冷战高度对抗状态。俄罗斯在捍卫自身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会尽可能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西方国家也需要与俄罗斯合作共同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俄罗斯倡导的世界多极化思想明显带有反对美国单极世界的意图。俄罗斯今后会更加主动地发展与新兴国家的关系。作为新型大国关系典范的中俄关系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特征,为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提供了一个处理大国关系的恰当模式。  相似文献   

9.
"那屏障似地横互在印度洋和南中国海与菲律宾之间的印度尼西亚群岛,对西方国家是有着巨大战略意义的……从印度尼西亚地图上可以看出,美国和西方国家为防止共产主义在群岛上获得全面胜利而采取的各种坚决措施是多么正确的."达就是"纽约时报"评论员哈·布尔都因在肯定"自由世界"在亚洲这一地区的利益时所说的话.大事叫嚣"共产主义危险"并不能掩饰美  相似文献   

10.
国家利益的论争及界定对美国外交和安全战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春玲 《国际观察》2005,77(4):53-58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家利益中的核心要素,如安全、经济繁荣和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发生重要的变化,与此同时,这些核心利益在美国外交和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优先顺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围绕着这些问题,美国国内各派发生了激烈的论争。美国不论如何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确定国家利益的内涵或国家利益的优先顺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冷战期间,美国为将南越建构成反共产主义的前沿阵地,在南越积极利用越南文化实施了大规模的心理战,其中利用越南"丧葬文化"实施的"游荡的鬼魂"计划就是他们的"杰作"之一。1961-1972年期间,为了平定南方的"叛乱",美方利用越南人"灵魂不死"观念及死后讲究体面葬礼、希望葬人祖坟并得到永久祭祀的传统开展心理攻势,不断借助宣传媒介暗示对手必然会"客死他乡",既没有坟墓,也没有葬礼,更得不到子孙的永久祭祀,他们的灵魂将会四处游荡,永远得不到安息。这种心理攻势唤起了在南越境内艰苦环境下开展斗争的越共、北越士兵的心理恐惧以及对前景的担忧,极大消解了他们的斗志,导致大量士兵投降,彰显了传统文化作为心理战武器的强大功效。  相似文献   

12.
刘雅楠 《亚非纵横》2015,(2):54-62,122,126,127
安倍再度执政以来将东南亚国家视为重点拉拢对象,从经济、军事、价值观等多方面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企图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之势,联合东南亚国家拼凑遏制中国的包围圈。虽然安倍政府的目的最终难以实现,但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相似文献   

13.
南海争议现状与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海争议中,中国对西沙群岛(the Paracel Islands)、南沙群岛(the Spratly Islands)拥有主权的证据确凿,而周边某些东南亚国家对南沙岛礁提出声索的依据是站不住脚的。南海争议源自1951年《旧金山和约》,是美英插手亚太事务留下的祸根。如今美仍未改变冷战思维,继续插手南海问题,只不过其借口已从“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转变成“维护南海航行自由”。  相似文献   

14.
"遏制两伊",是克林顿政府对海湾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政策是否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在美国朝野曾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哈塔米当选伊朗总统后,美国采取措施改善同伊朗的关系,美国对海湾的政策逐步由"遏制两伊",向"独遏伊拉克"的方向发展。无论是"遏制两伊"也好,还是"独遏伊拉克"也好,都是美国插手海湾事务,保持和扩大在海湾地区的影响,维护美国在海湾地区霸权的重要手段。只要伊拉克  相似文献   

15.
冷战期间美国对东南亚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45年到 1 991年 ,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美苏冷战中 ,双方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和对峙。东南亚地区就是美苏角逐的一个重要舞台。整个冷战期间 ,东南亚国家在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无一不深深地打上了美苏冷战的烙印。美国对东南亚的政策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从二战胜利到冷战完结这段时间 ,可以划分为五个时期。一第一个时期是 40年代后半期 ,即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爆发。在这段时期里 ,美国在远东的利益和政策核心主要是中国 ,东南亚在其外交天平上相对较轻。美国一直忙于帮助国民党打内战 ,对东南亚地区较少顾及 ,对东南…  相似文献   

16.
冷战时期,美国为集中力量遏制苏联,力图在亚洲构筑一条由近海岛屿链组成的战略防线。由于印度支那战争法国的惨败,美国为防止在对苏联包围圈上出现漏洞,积极策划东南亚条约组织。由美国拼凑的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建立,不仅在亚洲制造新的紧张气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对苏联的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为此,苏联迅速采取对策,在对外政策上改变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做法的同时,也对美国进行战略反攻。  相似文献   

17.
简要的历史回顾从五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亚太政策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的遏制政策,即"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政策,在欧洲是遏制苏联,在亚洲则是遏制中国。中国革命胜利以后,美国在中国周边划了两条遏制线:在亚洲大陆,是要把共产主义遏制在中国的南部边境;在西太平洋,是从阿留申群岛经冲绳到菲律宾的弧形防线,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的扩张,美国不惜在亚洲进行了两场战争。  相似文献   

18.
美国<国家利益>季刊主编欧文·哈理斯曾有一段名言: "多少年来.美国人一直很难理性地看待中国.他们总是在要么浪漫化中国,要么妖魔化中国之间剧烈摇摆."在冷战结束后,美国和西方对中国国家发展"历史方位"以及国际角色的认知发生了激剧的变化.梳理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把握国际形势和西方国家对华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14年的乌克兰危机发端于是否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地位协定,表面上是各派政治力量在国家发展道路上的分歧,但实质上代表着冷战后不同价值观在乌克兰的一次剧烈冲突。本文认为,价值观是影响人们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观点和看法,因此乌克兰危机是价值观冲突的结果。导致价值观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社会主体利益分化是其社会基础;西方文明与传统斯拉夫文明认同差异是其文化基础;西方的普世价值观与俄罗斯的保守主义价值观竞争是其政治基础。乌克兰危机反映出构建核心价值观对于政治稳定的重要性。外部大国正是利用乌克兰多元混乱的价值观矛盾,将危机作为地缘政治博弈的工具,最终导致国家政权更迭和族群分裂的悲惨下场。  相似文献   

2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冷战。为防止共产主义渗透,美国杜鲁门政府对南亚采取经济援助政策,企图控制印巴,并把印度看作与社会主义中国竞争的重要战场。50年代中期,为加强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艾森豪威尔政府拉巴基斯坦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和中央条约组织,使巴成为美国的盟国,美巴结盟损害了美印关系的发展。肯尼迪政府把印视为亚洲国家民主发展的模式和遏制中国的战场,把印纳入其争霸的轨道。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后,美印关系也进一步发展。进入60年代中期,美国深陷越南战争,苏联加紧向南亚渗透,在1965年的印巴战争中出面斡旋,扩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