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历来注重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发展,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历史悠久、成绩斐然。 5月上旬“马来西亚广西总会中国旅游探亲观光团”一行138位桂籍乡亲在广西开展探亲观光活动,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马来西亚华人为发展华文教育而努力的一些情况。马来西亚有600多万华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一强。据记载,从500多年前明朝郑和下西洋开始,华人到马来西亚谋生的同时也就出现了华文教育,只不过直到20世纪初叶,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展缓慢,规模极小。教学形式以私塾为主,教材是“四书五经”一类古籍。  相似文献   

2.
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兵败,20世纪初中国海禁取消及英国对马来西亚加速开发,以及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动荡局势的影响下,广西人先后三次较大规模地迁徙至马来西亚。1957年马来西亚独立后,迁徙的广西人具有了新的身份——马来西亚华人。长期的异乡生活、浓厚的祖籍记忆和强烈的身份认同,使仪式文化现象通过马来西亚各州广西会馆的引导和组织在广西籍华人族群中得到传承。经过对雪隆广西会馆举办的秋祭仪式活动的调查和对参与活动的主要人员的访谈发现,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已发生了从宗族祭拜到"社群共祖"祭拜的转变。同时,广西籍华人秋祭仪式也显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如敬老重教的承继。此外,由离乡背井带来的环境、生活和身份的变化,使秋祭仪式在宗教、信仰、"先人"崇拜等方面显示出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独有的特征。雪隆广西会馆秋祭仪式充分显示了马来西亚广西籍华人当前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建构状态,辩证、客观地看待这一文化体系将为"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合作提供契机,为深化中马合作搭建桥梁。  相似文献   

3.
1.侨史研究与侨务工作2.广西华侨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3。近年来我国对华侨史的研究4.印支二川华侨史比较研究5。巾法战争时期的华侨6。广西籍华侨华人旅居南洋述略7.泰京广西会馆和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的成立8.浅论广西会馆9.华侨史初探兼论近代华侨对祖国的贡献10.奋迅纤口难丹心照汗青 一一南洋华侨积极支援祖国抗战11.华侨华人现状分布12。岑澡县水汉乡华侨多的原因玲.越南华侨对祖国抗日战争的支援14.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与广西会馆15.一纸箔钱撩动乡情袅袅 西林县政协启开对港侨联络之门16.多才多艺的华人教授周庆陶17。华侨与孙巾山革命18.…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发端于19世纪初期。进入20世纪以后,华文教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到1955年,全马来亚华校达1276所,拥有学生277454人,教员7606人,还建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人大学——南洋大学,华文教育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教育体系。1956年,马来亚教育部在全马学龄儿童中的调查结果表明,有95%以上的华人儿童进入华校就读,这是马来亚华人教育的辉煌时期。 1957年马来亚独立以后,奉行马来人优先政策,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意扶植土著民族,排斥其他民族,抑制华文教育的发展成为推行马来人优先政策的组成部分,华文  相似文献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社会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变化,华侨社会逐步过渡到华人社会,新一代华人在政治认同、身份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都与老一辈华侨有很大的不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2003年开始,我们在部分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来福建的部分青年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另外还委托在马来西亚的王董教总做了问卷。我们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部分马来西亚华裔新一代的现状、认同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初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比较,探讨战后马来西亚华人经济的资本数额、投资范围、及职业构成等几个方面的发展变化,展望华人经济这几方面的近期发展趋势。 一 华侨移居马来西亚后很长一段时间,资本积累十分缓慢。本世纪30年代以前的马来西亚华侨资本,日本学者游仲勋认为是2亿美元。而福田省三则估计,1930年华侨在马来西亚的投资为4.93亿叻元,折算约为2.46亿美元,略高于游仲勋的推  相似文献   

7.
随着马来西亚与中国、东盟国家之间关系日益紧密,马来西亚华人发生跨国婚姻的现象日益常见。玻璃口新村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广西籍华人新村。从第一批外国新娘——印尼华人嫁入新村开始至今已有20余年,第二批是泰国新娘,第三批是越南和中国新娘。作为跨国移民而来的外国新娘,在融入当地社会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印尼新娘嫁入时间最早,较易获取公民身份证;泰国新娘保持原乡文化最浓;中国新娘多假结婚;越南新娘勤劳,婚后生活较为困难。玻璃口新村跨国婚姻是马来西亚华人跨国婚姻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我国华侨历史十分悠久,远的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由于历史的偏见,加上大多数华侨又都是穷苦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可能为自己留下任何文字记载。历代统治阶级又都歧视华侨,也不可能去写血泪斑斑的华侨历史。因此,我们希望从浩翰的文献史料中去搜集有关华侨的史料很不容易。广西是我国第三大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的广西籍华侨、华人约150万,分布在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如果翻开过去的文献史料表,也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材料。现在仅就笔者见及到的一点文献史料摘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华侨华人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国内发表的专著论文不胜枚举,但研究华侨华人妇女问题的成果却非常有限,尤其缺乏研究专著。范若兰博士的新作《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以下简称《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的出版,对华侨华人妇女研究的贡献,不言而喻。《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是国内研究华侨华人妇女问题的一部重要著作,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国内华侨华人妇女研究上的空白。以往研究中对作为华侨华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华侨华人妇女问题,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传统的历史研究大多数从男性视…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回顾妈祖信仰在马来西亚传播的情况。分析了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妈祖信仰的特点;(一)妈祖庙与华侨宗乡会馆有密切联系;(二)妈祖信仰与祖先崇拜相互促进;(三)海南华侨华人经常把妈祖与水尾圣娘、108兄弟公等神明一起供奉。  相似文献   

11.
侨居东南亚的广西人,首先是到马来西亚种植橡胶树,随后一部分人才由马来西亚迁移到新加坡和泰国等地。进入泰国的一支,首先是到和马来西亚接壤的泰国南部也拉府勿洞县一带种植橡胶树,从事橡胶业的开发。后来他们中的一些人积得一点财富才进入首都曼谷经营工商业,都是晚近的事情,在曼谷的广西华侨仅是二三代人的历史,经济力量比较薄弱。散居在各地的广西华侨还是以泰南匆洞为最多,广西华侨社团的组织也以泰南勿洞广西会馆和勿洞八桂堂成立最早。  相似文献   

12.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13.
反映海外广西籍华侨参加抗日斗争初支援祖国抗日救亡的资料,能够见诸于文字记载的并不多,这无疑给我们研究和编写广西华侨的这一段历史带来一定的困难。最近在容县发现的一些实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这批广西华侨抗日斗争实物包括:马来西亚彭亨文冬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和文冬广西会馆为祖国抗战筹款募捐的各种收据、奖  相似文献   

14.
收藏于华侨历史博物馆的马来亚华人张海水的“侨民登记证”、“公民登记证”及“选民登记证”等一组历史证件,展现了马来亚华人从侨民到马来亚公民身份转变的波澜、曲折的历史,表明了海外华侨华人“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意识转换的艰辛,以及华族争取政治权利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张伟 《新东方》2008,(7):38-40
海南是我国继福建、广东之后的第三大侨乡,海外琼籍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达300多万人,海外琼属社团有300多个,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琼籍海外乡亲的主要所在国,80%以上的琼侨居住在上述国家。近20年来,东南亚国家的琼侨子女以及海南本土的青年学生纷纷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6.
广西籍华侨华人知多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对本自治区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我们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研究队伍比较弱小,不少问题还没有解决。广西在海外的华侨华人的人数统计,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应列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我们一方面说广西是全国的第三大侨乡,另一方面又不能充分论证广西籍的海外乡亲确实是在全国排第三位,我们就会处于被动的地位。关于全世界的华侨华人总数,目前通常的说法是近三千万人,其中80%以上居住在东南亚,90%左右已加入了当地国籍。这个“三千万”总数,又是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数字  相似文献   

17.
勿洞位于泰国最南端,隶属也拉府,被誉为泰国的"广西村".在这里诞生了泰国第一个广西籍华人血缘社团和第一个地缘社团,而且该地也是目前泰国广西籍华人社团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勿洞广西籍华人社团的发展经历了从内部权力分化到矛盾中协助共生的过程.华人社团的成立提升了广西籍华人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伴随着发展延续的需要,广西籍华人社团具有团结乡谊、各属互助,慈善公益、圆融异族,联络原乡、开放交流等功能.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89年的统计,在世界各地的广西籍华侨华人有264万多人,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90多个国家地区。①主要集中在东南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南亚不少广西籍的华侨华人逐步迁往世界各地,迁移的趋势是由贫困地区向富裕地区迁移,由动乱地区向安定地区迁移。由东南亚向欧美等地迁移。  相似文献   

19.
自19世纪华人下南洋达到高峰后,一部分华人选择留在马来(西)亚世代繁衍扎根,构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华人社会与文化.华人迁移到马来亚之初,也把中华的传统文化移植到当地.除了华人移民,来自印度南部的印裔移民也迁移到马来亚,同样将他们的文化移植当地.华人迁移到马来亚后,必须面对当地原来的文化以及其他外来文化,并在各种因素如历史背景、政治立场、经济利益等的影响下,与各种不同的文化产生冲突与矛盾.经过长时间生活在多元族群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之中,马来亚华人在文化认同上也会受到主流文化——马来文化的影响.华人一方面维护自身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也吸收外来文化,以适应居住国的风土与文化.这样的文化融合与调适,在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前后更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议题.马来亚华人的国家认同、文化身份和语言教育等,都决定了当时马来亚华人的未来.作为20世纪50年代活跃于马来亚文坛的马华作家,鲁白野以跨文化、跨族群和跨语言的文化书写,对马来亚当时的多元文化作出相应的思考与回应,继而对自身的华人文化观作出调适与转化,充分展现了他及当时马来亚华裔文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20.
东盟国家是华侨华人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广西籍华侨华人分布较多的区域。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往来日益密切,广西作为中国对东盟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地缘优势不断凸显,广西在面向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开展的海外华文教育中,发挥华侨华人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作用,保持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加强与祖籍国的联系,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新的形势下,面向东盟开展海外华文教育工作愈加显得重要,这就要求广西要创新开展面向东盟国家的华文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