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之子、北京鲁迅博物馆名誉馆长、鲁迅研究室顾问周海婴先生因病于2011年4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听到消息,我感到很突然。我一向的印象是海婴先生身体很好,这次的病,虽然较为复杂,也以为并无大碍,出院是早晚的事。我两次去医院看望他,见他因为用了激素,脸有些浮肿,但头脑清楚,心态也不错,还满怀期待地谈一些关于鲁迅研究和纪念的事。  相似文献   

2.
20 世纪初期的中西碰撞对于成就兼容并蓄的大家品格是一种难得的际遇。朱光潜正值此际,西学素养尤其是英国文化的熏染与其深厚的国学根基共同铸造了他治学治艺的风格。英国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有学理上的,如阿诺德关于文明演进的观点和布诺对“心理距离说”的阐述都成为他的理论援助,但这只是外显层次的。英国文化对朱光潜的影响,以精神内核来看,是对其人生境界和学术品格的规定。正基于此,英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道不仅构成了朱光潜学术视野的地平线,也左右了他对人生进退出处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几年前,一位朋友远在美国的挚友回国看望妈妈。据朋友讲,这位美籍华人是研究纳米技术的专家,喜欢诗歌、音乐,希望我和他见上一面。于是,我拨通了他所住宾馆的电话。  相似文献   

4.
认识年红     
我认识年红先生已经十二个年头了。   1988年 8月,我应新加坡作家协会、新加坡歌德学院的联合邀请,出席在狮城召开的第二届华文文学大同世界国际会议。下榻于狮城半岛酒家的当晚,年红先生带着张慎修先生来酒店看望我们,虽是第一次见面,却是一见如故,谈得很多。那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人生于世,在茫茫人海,每年萍水相逢而遇的人何止万千,但能在记忆中永不淡忘的,毕竟是少数;由相识而相知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我和年红先生由相识而相知,友谊历久弥新。我想这是与年红先生的人格力量分不开的。从我们多年来的交…  相似文献   

5.
怀念恩师     
每年春节,我都去看望我的老师。那种期待、惬意融入浓浓的年味,已经成了多年的习惯。然而今年却有了不同——我中学时代的恩师贾作人先生已然不在了,春节我少了一个去处。2006年9月24日是个星期日,我正开车从大兴回城里,手机响了,是贾老师的夫人打来的,她忍着悲痛告诉我:“今天凌晨三点左右,贾老师走了,  相似文献   

6.
2000年春节过后,我母亲与李慎之伯伯通了一次电话。晚上,她很郑重地对我说,你到李伯伯家探望一下他吧,他现在处境不好,身体也不太好,代我去问候他。次日下午,我遵母命便去看望李慎之伯伯。那时,他家还住在建国门外永安南里的一幢楼里,记得是友谊商店对过。我很容易就找到了,可在门前按铃后许久未有  相似文献   

7.
士方 《海内与海外》2005,(10):50-51
在季羡林先生94寿诞前夕,温家宝总理专程赴医院看望季老。望着季老那慈爱的面容,不由得忆起他对我的扶持和教诲的一些往事。1991年8月6日晚季羡林教授在为他80华诞举办的招待会上把朋友和学生们向他祝寿的全部的鲜花分赠给到会的中外来宾,那洁白如玉、金黄似月、深红如火、淡粉似霞的一束束、一朵朵鲜花,带着八旬老人的情谊送到大家的手上,人人都分享到一份生活的芳馨和智慧的灵感。季先生声如宏钟:“希望大家起码都活到80,当然超过了,更好,不限!”蔼然有趣,清峻通脱,就连他额上的一根根白发好像也充满了笑意。那天下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季教…  相似文献   

8.
报载见侯仁之先生新书出版,引起了我的回忆。记得1980年6月5日我与同学姜莹、樊平等在北京大学侯仁之先生的寓中访见他。他那时是北京大学地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常委。先生的房  相似文献   

9.
谁是瘪三     
雨桦 《新青年》2005,(8):58-59
去年10月1日,分别半年的先生终于回到我身边。他说很想吃我包的瘦肉馅饺子。我二话没说,很贤慧地响应先生的号召,跟他去菜市场。由于先生很“木讷”买菜这一行,我只好奋不顾身在菜市场里挤来挤去,买他想吃的瘦肉、鲜菜。  相似文献   

10.
阿城印象     
2006年4月的一天,我到国侨办文宣司看望郭锦玲。她告诉我,不久前她在美国巧遇阿城,闲谈中,他问起我的近况,很是殷切,并忆及从前在一起的一些趣事,不时开心地笑了起来……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1991,(3)
应海南省人民政府对外联络办公室邀请,新加坡信息资料中心研究部主任蔡光中先生(Thai Quang Trung)和该中心研究员黎松(Le Tung)先生,前来中国访问。在接待单位安排下,7月14日,蔡光中和黎松两位学者到我所访问,并与我所研究人员座谈。 在座谈中,蔡光中先生着重谈了他对越共“七大”的看法,并回答了我所研究人员提出的问题。蔡光中先生对越南情况十分熟悉,也颇有研究,他的不少看法引起了参加座谈人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门口响起了钥匙在锁孔里转动的声音,先生回来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闯进厨房来拥我,而是半躺在沙发上发呆,衣服上血迹斑斑。我惊住了。忙问他:“发生什么事情了?”他吸了一口烟,“没什么,你先吃吧,我休息一下。”“我不想吃。”我坐在他的旁边沉默起来,这是我对先生不理我最大的惩罚。我知道今天他又遇上车祸了。先生是个交通警察,在事故科工作已经五六年了,对于生离死别、阴阳两隔,已经有些麻木了。其实不用说他,就连我,对那些卷宗里血淋淋的照片都已经有些漠然。但是今天有些不同,他分明是掉过泪了。他好像是看出了我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我和欧阳先生的交往始于三年前,一次,我一位朋友说,他和欧阳先生很熟,想介绍我们认识一下。欧阳先生是著名学者。书坛巨擘,名振华夏,能与先生知识,正是我求知不得的。在朋友的介绍下,我与欧阳先生通了电话。当时,我还在武警总部办公室当主任,  相似文献   

14.
我大学毕业后留在了外地工作,每次回家看望父母,给父亲的礼物都是一些吃的东西。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对服装更是不感兴趣,他常年都是一身工作服,不到万不得已决不肯买衣服。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我并不了解父亲。  相似文献   

15.
这个夏天,谁在陪你喝啤酒,享受夏日里的一丝清凉.我说一说,这些陪我在夏天喝啤酒的先生. 先说蒙古族诗人哈先生.哈先生是一个准大汉,他的分行诗歌里,能闻出浓烈的酒味,感受到酒后他跌跌撞撞的步子.他的那些省略号,不就是啤酒泛起的点点泡沫吗?哈先生的肚子和度量都很大,这几年,他要求自己减肥,愚公一样每天爬山不止,肚子是瘦了一圈,但啤酒照样喝.  相似文献   

16.
我热爱中国文字,中国文字的魅力常令我激动不已”。这是香港冠军科技集团总裁简文乐先生常说的一句话。 其实,简文乐先生早在1987年就将他的这一种爱表达得十分充分了,正是这一份爱,使他研制和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中文寻呼机,正  相似文献   

17.
正陈硕石先生是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理事,知名画家,他的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法国等许多国家级机构收藏。陈硕石先生是擅画花鸟的国画家,也正是因为如此,我才有幸结识陈老。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陈硕石先生的交往多了。他的渊博学识、艺术造诣、创作阅历让我大受启发。在文化熏陶中我开阔视野,感悟人生。记得那是2004年冬季的一天,久居城里的陈老想到我郊区的居室来看看。这真是我  相似文献   

18.
乙亥年元宵节前夕,我来到古城咸阳,看望我的朋友——科技实业家来辉武教授。 来辉武是有口皆碑的超级名人。他的名扬四海,固然因为他白手起家,管理有方,使仅有500多人的中国成阳保健品厂三年多实现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超五亿元,三年平均在厂工作人员三百多人;给国家贡献达8500多万元;也固然因  相似文献   

19.
1997年3月14日 ,应亚洲世界国际集团创办人郑周敏先生之邀 ,我携夫人飞到了千岛之国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 ,住进了郑先生位于市中心的豪宅。此时我的故乡洛阳虽已春光流溢 ,但依然可感乍暖带寒的冷意 ,毛衣毛裤尚不敢即时脱掉。然而马尼拉却炎阳高照 ,尽管衣服已减得不能再减 ,但只要是在室外 ,你还是会感到汗涔涔的热。作为见面礼 ,我将自己的一幅国画和一幅书法作品赠于郑先生 ,没承想这便改变了我到菲律宾的目的。原本我是应郑先生之邀到菲律宾《环球晚报》任总编辑的 ,这是他刚收购不久的一张华文报。可当他看了我送给他的书画作品…  相似文献   

20.
正石太有先生的文集《夕拾集》已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到寄来样书,抚之感慨不已。承他之前送来清样让我提意见,我很惭愧,因为是外行,只有可喜可贺的心情逾于言表。太有先生年长于我,上世纪80年代在《北京法制报》任总编辑。我于1984年调入参与创刊。他是我的老领导,耳濡目染和具体指教,使我获益至今。做为记者和编辑的基础就是在那段时光打下的。说太有先生是我新闻事业的启蒙者,很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