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软实力"是一种影响他国意愿的能力与无形的权力资源,它通过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对外输出,道德和意识形态的说教,国际组织的规则制定等渠道,向他国发挥"影响"、"吸引"和"说服"的作用。"软实力"理论的学理价值在于,从理论上把以文化为主要因素的软实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为国家制定其发展战略及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升软实力和国际形象已具备良好基础和积淀,当今的中国已从国际体系的外围走到了中心,中国的一举一动正在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周边外交战略中的软实力构建正在为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美软实力比较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本文提出一个关于软实力的定量衡量方法,并据此衡量了中美两国的软实力,结果表明,中国软实力总体上处于美国的1/3上下.软实力由国际吸引力、国际动员力和国内动员力三项要素构成.中国与美国在国际吸引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政治制度和民族文化的国际普遍度低于美国;在国际动员力上的差距主要源于中国的盟友数量太少,但中国的国内动员力则强于美国.短期内,中国难以在国际吸引力上缩小与美国的差距,但通过政策调整则能较大幅度缩小在国际动员力上与美国的差距.以国力要素平衡发展为原则,以公平正义为政策指针,以增强政府内外动员力为主攻方向,以提高社会诚信和国际战略信誉为工作切入点,中国将能在3-5年内显著缩小与美国的软实力差距.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它在塑造中国软实力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来自 其外部和本身的不少限制因素。然而, 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助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塑造正面的国际形象, 同时也展 示给世界一套与美国文明截然不同的价值体系, 并推动了中国国际体系观的完善, 最终促进了中国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软实力"概念被引进到中国已经20多年,从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来看,最初对其的反应是非常冷淡的。然而,随着国际竞争态势的变化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因素在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甚至文化发展被直接纳入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在这种情形下,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的研究骤然升温,并对其从概念到内涵都进行了更大范围的拓展,形成了与"软实力"有关的一系列概念和相应的理论,从而实现了"软实力"从概念到理论的"中国化"创新。尽管国内学术界对"软实力"概念的使用依然存在着诸多分歧,但中国的确需要大力发展软实力。原因在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不仅需要强大的硬实力,也需要不断增强的软实力。只有在硬实力与软实力平衡发展的支撑之下,中国的和平发展进程才具有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软实力评估报告(上)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软实力建设是中国打破大国崛起悖论的重要途径,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向,是中国实现崛起的重要指标.作者概述软实力的基本理论,指出文化、观念、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国际形象为中国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并从历史比较、国际比较相结合的角度对以上五个核心要素逐一评估,并就如何增强中国软实力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张占顺 《东南亚》2015,(1):80-86,110
从中印文化比较来看,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都是古老而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国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略低于印度,中国文化现代化程度要高于印度。从中印发展模式比较来看,中国政府办事效率高于印度,中国经济发展的硬件环境优于印度,印度经济发展的软件环境从长远来看好于中国,两国的社会发展模式优劣各异。从中印国际影响力比较来看,印度的国际影响力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整体上看,尽管印度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相比还有些差距,但印度在发展文化软实力过程中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力历来是政治分析的核心。国际政治的新现实是:实力的性质与资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实力赖以产生的资源已经越来越复杂,非物质性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凸显,软实力成为与国际政治社会学及世界政治文化理论有着密切联系的重要理论维度而受到高度关注。相对硬实力而言,软实力有其独具的特点。它能够演化为重要的资源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外生变量发生作用,亦会对国家利益的内生变量产生影响。中国是个拥有深厚软实力潜力的大国,亟需在政治体制建设、文化生态环境、外交哲学与战略、“事在人为”诸方面建构和强化自身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在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并未削弱文明多样性的现实,软实力作为一个具有理论和应用双重价值的概念可以成为预防"文明冲突"、增进文明对话的润滑剂。文章概括了中国软实力构成的三大要素:文化推广、对外援助以及"和谐世界"思想,总结了中国软实力战略的得失。作者认为伊斯兰世界迫切需要通过软实力手段塑造积极开放的国际形象,并以乌兹别克斯坦为例描述了伊斯兰国家实施软实力战略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 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 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 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 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 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 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新国际主义与中国软实力外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需要我们研究有中国特色的软实力概念.软实力与硬实力相对,不仅指制度力量与文化力量,还包括国际认同、话语实践以及外交艺术.它在国际关系方面实质上体现了国家在国际社会化、制度化与国际合作中的地位,在外交方面往往与国际主义路线有着密切的联系.国际主义曾经为20世纪中国的大国成长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在今后的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仍然是软实力外交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由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一个通行的概念。软实力所提出的发挥文化资源吸引力来达到国家目标的思想,被人们普遍接受。但软实力概念在利诱与吸引如何区分,硬软实力资源如何区分,物质性的流行文化如何产生软实力以及软实力是否存在道德性、规范性等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内在矛盾和局限。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其中的"柔实力"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国对非战略的新特点表明,美国正趋于将非洲纳入其全球地缘战略,非洲正在成为大国培养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价值观念等软实力、推广所谓“全球公益”的重要场所。面对新的国际环境,考虑到长远的发展目标和非洲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应从中非关系的战略定位入手,在现有对非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新的战略高度认识和制定对非洲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2011年,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美国高调宣布重返亚太,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宣称"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日本野田政府以日美同盟为基轴,企图拉拢越南、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等国牵制中国,图谋完成包围中国战略。面对亚太地区形势的演变,中国应将软实力和经济优势纳入东海、南海问题的解决对策,运用软实力与国际社会交往,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创造一个有利于解决东海、南海问题的地区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开展公共外交、优化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带来新的机遇和使命。梳理两年多来的相关国际舆论可以发现,"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挑战,外界对于"中国梦"的实现主体、基本内涵和发展前景等存在矛盾认知。这赋予中国公共外交新的时代使命,即向世界说明,"中国梦"不是威胁,而是惠及各方的发展机遇。为此,需立足中国站位,掌握全球视野,完善公共外交模式,丰富和创新公共外交的战略内涵。同时,需冷静看待和处理一些战略和文化方面的挑战,以完善"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为契机,营造对华客观、友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从而化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遇到的软实力困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民族的面貌,而且具有重大国际战略意义。改革开放既解放了物质生产力,也解放了精神生产力;既大幅提升了中国的硬实力,也增强了中国的软实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了实现国家的全面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的硬软实力,而塑造和平和谐的硬软实力则需要永久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6.
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性、可操作性、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软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等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软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软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性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相似文献   

17.
软实力建设与中国对外战略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软实力是民族文化影响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反映,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而,中国对外战略需要更加有效地运用软实力.而如何加强中国软实力的建设则成为摆在中国对外战略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中国学界对中国软实力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本文通过对中国发展软实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软实力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软实力发展的路径三个方面学术观点的回顾与梳理,概述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中国软实力发展研究的已有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需要深化研究的相关着眼点.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处于战略防守方的中国而言,越是要向外拓展软实力,就越是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凝聚力。凝聚力与软实力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均源于文化自身的吸引力,尽管其着力点不同,却共同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潜力。应当注重从外人的眼光来反思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对中国是凝聚力的东西,对外人往往就是软实力。中华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其“衰而又兴”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柔韧的软实力。国家统一与地方文化多元发展的和谐共存,其“和而不同”的凝聚力,正是中国最亲和的软实力。即使共同经历的灾难,也会不可思议地加深各族人民之间的凝聚力,因为正是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才会同甘共苦,共同期待未来。但是,从“协和万邦”古老理念到倡导“和谐世界”新国际安全观,并不一定意味着皆大欢喜的和平红利,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危险,因为对西方而言,这可能意味着道德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挑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应只是怀柔感化作用的代名词,还应包含和体现敢于力抗强者、主持正义、维护公正等精神内涵与道德形象,当然,这就更需要自身具备坚不可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0.
近两年,印度莫迪政府的大国战略主要呈现以下特征:聚焦大国目标并塑造印度的南亚主导地位,外交战略范围广阔,强调“软实力”的作用,以及注重自我发展与外部环境并举.莫迪的大国战略理念深受印度现实主义国际政治观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印度人民党的执政理念.大国战略的实施与莫迪的执政基础和执政风格密不可分,并融入了莫迪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大国战略的影响下,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空间加大,公共外交形式拓宽,地缘政治碰撞凸显,印度制衡中国筹码加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