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美苏对峙的两极结构不复存在。学术界对于冷战后国际政治结构的判定存在着分歧。本文试图从阐述肯尼思·沃尔兹(K enneth N.W altz)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入手,再以结构现实主义为理论基础,对冷战后的国际政治结构作出判定。一、结构现实  相似文献   

2.
史家修昔底德被视为西方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的奠基者, 而且因其现实主义思想 内涵丰富而被盛赞为“复杂的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国际政治思想一脉相承, 但新现实主义在尽展 宏观层次理论魅力的同时, 也使国际政治变成了由权势架构的一副单调图景。与此对比, 修昔底德 包容结构的复杂现实主义思想, 使体系层次和问题领域的国际政治考察实现了有机结合, 并由于对 国际政治的伦理考察, 表现出远远高于新现实主义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际政治理论有四个基本来源,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国外国际政治理论的引进与吸收、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光大、当代独立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的衡量必以后二者为标识。本文在全面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国际政治思想和中央领导集体国际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概述中国国际政治理论中国特色与中国学派的建构历程。笔者认为,中国国际政治理论研究出现了哲学路线、外交史路线、政治思想史路线、国际关系理论路线等四种探索路径。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发展的根基尚不坚实,研究缺乏原创性、科学性、独立性,还未建立起相对完备的理论话语体系。面向未来,中国国际政治学界需要密切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即确立中国重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处理好古与今、中与外的关系,实现独立的理论创新,为建构更有解释力的中国国际政治理论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肯尼思.沃尔兹在对摩根索的权力政治理论进行修正的同时,从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出发将国家间的安全困境归结为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本质,首先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和权力分配。由于系统结构随着系统单元能力分配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体系的分布结构同体系的稳定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沃尔兹权力理论具有物质性和适度性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霍布斯、洛克和卢梭的“自然状态”学说虽然差异明显, 但同时又具有内在的混合性 特征, 这不仅从宏观意义上塑造了现实主义、理性主义和革命主义三种国际政治思想流派的基本风 格, 而且也对其具体理论形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集中体现在均势理论、国际社会和国际机 制理论以及全球治理理论中。因此, 从比较“自然状态”学说这一思想史角度考察这些理论的异同 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6.
引言21世纪,人类面临着各种的问题和挑战。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人们越来越关注日益尖锐的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国际政治问题。在国际政治家的眼里,国际政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按不同的兴趣研究。作为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的人类社会,其运行必然符合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本文正是基于生物多样性理论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国际政治问题,探索生物多样性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现实意义。一、政治多样性是国际政治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理论历来就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一般将其定义为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  相似文献   

7.
"角色理论"是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界分析国家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重要范式。在角色理论的分析框架下,影响一国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变量主要是基于国家角色定位基础之上的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本文通过考察俄罗斯在能源领域的角色定位,分别分析了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两个层次影响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决策中角色身份与角色预期的变化。在国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身份的主要是其决策参与者,包括俄罗斯总统、中央官僚机构、大型国有能源公司以及地方政府。在国际政治层面,影响俄罗斯能源外交角色预期的主要是俄罗斯与中国能源对话机制、俄罗斯对东北亚能源结构的认知以及与西方能源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角色理论的分析范式总结了俄罗斯对中国能源外交的决策逻辑并将中俄近年来能源合作取得突破作为案例分析了这一决策逻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第三部门与国际政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冷战结束以来 ,国际政治行为体日益多样化 ,其中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第三部门行为体 )已经日益演变成为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国际行为体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有其独特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对第三部门行为体的研究 ,不仅是准确反映国际政治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 ,而且有利于推动国际政治研究范式的革新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雪莲 《东北亚论坛》2000,(1):82-84,92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地缘政治学似乎已经过时了。但是,从地缘政治学的理论立论来看,“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链条作为其立论的依据是始终存在的,地理环境对国家政治行为的影响是客观的事实。在现时代,分析冷战结束以后的国际政治现实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也说明了地缘政治研究的重要意义。因此,现时代的地缘政治研究性质抛弃了原有的旧观念,是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的观念来考察新的国际政治现实,其意义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国际观察》2021,(4):101-124
以往对族群冲突的国际维度研究忽视了国际战争对国内族群政治产生的影响,因而对库尔德人运动这类深受国际政治和国际战争影响的案例难以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弥补这一不足。该理论分析框架认为:国际战争将导致母国对内控制力下降、国内少数族群政治诉求更为激进、敌国干预族群政治的动机上升,进而增大族群冲突爆发和升级的可能;这一因果机制受到了敌国的干预能力、少数族群的战略价值、少数族群的动员能力以及少数族群的动员意愿等四类因素的调控。通过对比分析伊拉克在1946-2000年间经历的六次国际战争对其境内库尔德人运动的影响,本文验证了该理论分析框架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政治存在周期性规律, 新现实主义更是认定在国际 政治周期性规律的作用下, 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而引发霸权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实际上, 这一“规律”有其适用的范围与条件, 因而有一定的限度。对国际政治权势转换及其后果的 研究应保持理论的开放性空间, 而在现实国际政治中, 全球化和相互依赖将消解这种“规律” , 从而 使新兴大国与霸权国家关系呈现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广泛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要求相关研究与之相适应;同时国际社会也希望听到中国的声音,因此中国有责任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中提出自己的理念与构想。中国不仅掌握了西方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并对其运用、实践乃至拓展,且尝试以新的视角与思维方式,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及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实践经验,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中国化、范式与路径,核心概念的创造、创新及理论性突破与拓展等层面,不断发出学术探索的声音,并在基础理论、现实应用及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观的学术成绩。  相似文献   

13.
根据卡尔·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一般原理和辨证结构, 爱德华· 卡尔使用现实主义这个武器对理 想主义进行了批判, 并试图建立起包含有理想和现实两个方面因素的国际政治思想, 从而为国际政治的学科发展 奠定了科学基础。由于历史哲学和理论目标的影响, 卡尔在某些方面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和“道德相对主义”特 征, 但他的国际关系思想中的某些政策构想, 对解决现实国际政治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总结了国际政治几种主要理论范式之争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两大主流范式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并探讨了21世纪国际政治理论范式重建的可能方向与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构主义及其结构观 建构主义来源于西方批判社会理论,最早被广泛运用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学者尼古拉斯·奥勒夫首次将"建构主义"一词引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领域.其后,建构主义的另一里程碑式人物亚历山大·温特于1997年、1999年分别发表了<国际政治中的认同和结构变化:国际关系理论中文化和认同的回归>和<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两部力作,尤其是后者被称为"是20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界最后一部重要著作",标志着建构主义视角被运用于国际关系研究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
国际政治学是社会科学中较新的学科,对其理论的研究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而且又以美国学者及其论著占主导地位。本文所要介绍的是西德慕尼黑大学国际政治新现实主义学派及其采用的国际形势分析法。起源与基本观点新现实主义学派形成于1967年。当时戈特弗里德·卡尔·金德曼教授在慕尼黑大学政治学研究所建立了国际政治研究室。金德曼曾是当代国际政治现实主义学派的鼻祖汉  相似文献   

17.
余丽 《国际安全研究》2013,(1):105-127,159
互联网开拓了国际政治新空间。互联网对国际政治的影响是其内在运行逻辑的外在表现。互联网以自身特有的内在规定性或是引导或是否定行为体的行为,迫使行为体服从其内在的法则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利益。作者首先以层次分析法梳理互联网影响国际政治之路径,即个人、国家与国际体系。其次,阐释互联网作用于国际政治之运转核心,即国家利益、权力与安全,说明没有绝对的互联网自由,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至上。最后,揭示互联网助推国际结构变迁之作用,即催化、同步和建构作用。互联网作为信息媒介,可促使某些社会因素推动国际政治中的变革;作为先进技术,可促使国际政治自身的进展与时代发展不断相互确认;伴随微博和社交网站出现的人人互动的交际方式,使国际社会向世界社会进化的条件在互联网世界中有所形成。  相似文献   

18.
国际制度对一国内部的影响主要通过该国既定的国内结构产生,由于国内结构不同,国际制度的影响的方式、范围、强度、持续性以及对国际制度的遵守情况也有差异;同时,国内结构的存在也会对国际制度产生"过滤"作用。国际制度不仅对一国内部的政治、社会发挥着影响,而且还构成了一国社会变迁的必不可少的外部环境,跨国沟通行为体是其影响国内结构的主要途径,其最终影响是通过国际制度的内部化表现出来的。只有国际制度、国际规范真正为一国国内法律所支持时,才可以说某种国际制度真正被内部化并构成了一国国内结构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9.
国际关系伦理是国际社会中制约和影响国际行为体之间关系与行为的观念规范总 和, 其形成取决于国际社会结构和规范两大要素。当前, 国际社会结构和规范的变化使传统的国际 关系伦理面临着挑战, 重建国际关系伦理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关系伦理的重建, 首先面对的是根据 当前国际社会的结构特征和主体发展需求的变化来理解国际社会这一特殊领域中的正义概念。将 现代现实政治的政治计算与理想政治的伦理判断结合起来, 并且有志于超越两者局限性的“责任伦 理” , 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集体认同与国际政治——一种文化视角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文化已成为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重要维度。在建构主义国际政治学理论中 ,文化是指不同国家行为体经过国家间互动、社会学习而共同拥有的国际规范、国际制度和国际规则等共有知识或集体知识。文化结构的研究包括规范、制度、认同等一系列范畴。本文以温特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主流学派的国际政治理论为基础 ,试图阐发集体认同与国际关系的互动 ,以及与国际安全之间的构成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