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苏章,字孺文,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十五里)人,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后来升任冀州(今河北柏乡县北)刺史。他的一个老朋友是清河太守,苏章在巡察时发现他有牟取不义之财的行为,于是就请他来举行酒宴,和他畅叙两人之间的友谊,显得很融洽。那个清河太守高兴地说:“人们都只有一个天,我却有两个天。”(他认为苏章一定能够包庇他的劣迹,所以向苏章表示感恩。)苏章说:“今晚苏孺文和老朋友一起饮酒,是由于私人情谊;明天冀州刺史审理案件,是为了秉公执法。”于是他举发、惩处了太守的罪行。于是,冀州人都知道苏章铁面无私,听到他  相似文献   

2.
汉顺帝时,苏章被任命为冀州刺史。其属下的清河太守本是他的好朋友,后来因贪污受贿.犯下大罪。一天晚上,苏刺史私人备下酒菜,请来那位老朋友,两人边喝边叙旧。  相似文献   

3.
离任不受礼     
东汉会稽郡太守刘宠,因治郡有方、廉洁清政而被调入京城。临走时为他送行的人很多。其中有6位白发老人深情的对刘宠说:您来以前官员们只知道贪钱恋物,白天黑夜都来要,闹得鸡飞狗叫不得安生。您来后官员们不敢骚扰了,我们才安居乐业。听说太守要走,大家托我们为您送行。说完每人托出百文钱送给刘宠作为路上费用。刘宠感谢再三,不收仍是不行,于是从每人手中接过一文铜钱作为象征,老人只好作罢。待老人走远后,刘宠又将所收的钱让人全放进了河里。隋朝时,河南洛阳有个叫赵轨的人,在齐州作别驾。别驾是刺史的佐史,总理要务,职权甚…  相似文献   

4.
翻开《古徽州官吏勤廉史迹》一书,便知道百姓何以爱好官。东晋新安太守程元谭安置流民,赈济灾民,兴修水利,垦荒种粮,关爱百姓,广施仁政,新安由此大治理,人人安居,万众称颂;隋唐汪华"乱称王,治称臣,两念都归一是",所为皆在"靖民",被人称为"靖民之神";北宋绩溪县令苏辙倾力筑堤,治理水患,又在征用战马一事上体恤民力,减轻百姓负担;明朝许国为民请命,破除祖宗成法,徽州百姓不再长途跋涉运粮南京,人人称颂功德;清代泰宁知县胡之桢清查前任历年积案,百日之内完结二、三百起,监狱为之一空,乡人呼之"胡青天"……书中所载158名先贤,或  相似文献   

5.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7-47
根据《汉书·董宣传》记载,董宣是一代名儒董仲舒的五代孙,东汉著名良吏。他学识渊博,精明能干,由于政绩显著,逐渐升迁为北海相,相当于郡的太守。  相似文献   

6.
清廉诗采撷     
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史中,一些置身仕途,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官,书写了不少颁廉、倡廉、警世、明志的“清廉诗”。《题一钱太守庙》的讽贪诗 东汉会稽太守刘宠操守清正,离任时,几位老人各赠银钱为他送行,刘宠只收每人一个大钱,出境即投入江中,从此得“一钱太守”的美称,该江因此得名“钱清江”。江边曾建有一钱太守庙。后人游此题诗赞颂刘宠的清廉,并讽刺以贪污受贿为能事的官吏。 刘宠英名举世传, 至今遗庙在江边。 近来仕路多能者, 也学先生拣大钱。 自居易的《三年为刺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三年中…  相似文献   

7.
庞朝骥 《政府法制》2012,(12):47-47
明朝嘉靖年间,海瑞任应天巡抚,他所到之处,告状的百姓特别多,主要集中在地主豪强仗势强夺民田,其中很多涉及前任首辅徐阶。徐阶在做首辅时,对海瑞赏识有加,关怀备至,海瑞上万言书被关押时,徐阶曾一再出力保他。他被释放之后,徐阶又尽力举荐。此时的海瑞很清楚自己的处境。如果顾念旧情,对徐家占田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轻轻放过,百姓难以心服,国家法令无法贯彻;如果自己铁面无情,依法办事,就会违背官场规则,  相似文献   

8.
刘同沫 《政府法制》2014,(11):25-25
令狐楚是唐代的大臣有一年,朝廷任命他为兖州太守。可就在他上任时,兖州刚经历了一场大旱,庄稼颗粒无收。更为可恨的是,有些粮商还趁火打劫,哄抬米价,百姓苦不堪言。令狐楚对灾情早有耳闻,他必须先想办法平抑米价,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相似文献   

9.
检报 《政府法制》2012,(30):44-44
仓慈,三国时淮南人,曹魏太和年间任敦煌太守,安抚百姓、沟通西域,政绩卓著,深得敦煌以及西域各国百姓的爱戴。  相似文献   

10.
一生不忘细民苦;百姓拦路留清官。这是后人为颂扬中唐廉吏崔戎而写的一副对联。崔戎,字可大,博陵(今天河北定州)人。他由科举入仕,以关心百姓疾苦利害为己任,一有可能,就为细民办好事。在担任剑南宣抚使时,他上疏朝廷,请求废止巧立名目的苛捐杂税“姜芋钱”,取消税外增税,使百姓负担合理,公私兼顾,获得百姓爱戴。崔戎关心细民疾苦,以在华州刺史任上最为显著。唐代中后期,吏治日趋腐败,官吏贪污受贿习以为常,不中饱私囊反倒显得不正常。按照惯例,华州专门“置钱万缗为刺史私用”。崔戎到任以后,对这笔钱分文不动。他离任之时,为了革除官场这…  相似文献   

11.
喜庆门前无贺客;绝胜厨传有悬鱼。这副对联,是后人为颂扬东汉廉吏羊续而写的。东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年)羊续任南阳太守。那时上层社会腐败,送礼、行贿之风盛行。羊续为人正直清廉,对此深恶痛绝。他上任之后,决心改变风气,革除弊端。南阳郡有个府丞(地位仅次于太守),总想给太守羊续送礼,好久没有找到机会。后来,这个府丞得知,羊续的儿子要办喜事,心想太守将会大宴宾客,这可是送礼的大好时机。于是,他急忙赶到集市上,买了两条大鲤鱼,并用彩花和彩带结成的“喜”字装饰起来,于大喜之日,送到羊续家里。羊续谢绝道:“多谢府丞大驾光临!只因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第一个监察法规建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吏治逐渐腐败,官吏不法行为日渐增多。对此,监郡御史无能为力,不能进行有效监察。汉武帝气愤之下对监郡史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废除监郡御史,接着,分全国为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交趾、朔方等十三个监察区,称十三部州。每部设刺史一人,负责一州的监察工作。刺史为地方专职监察官,其职责是“周行郡国,省察治政,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问事”。史称“刺史六条问事”。  相似文献   

13.
《政府法制》2012,(6):49-49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廉政,深得民心。离任时,当地老人拿了一百钱为他送行,刘宠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只好收下一钱作为纪念。于是,“一钱太守”的美称就传开了。“二不”公。明朝范景文,历任兵部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当时许多亲朋好友登门相求,范  相似文献   

14.
《折狱龟签》记载了这样一件狱案:有一个在外行商的人一天从外面回到家里,看见自己的妻子被人杀害了,而且只有尸体,没有头颅。他既悲愤又觉得可怕,急忙跑到岳父家中去报信。岳父怀疑女婿捣鬼,揪住他送往府衙门。太守升堂审问,见商人不承认杀人,就动刑拷打,商人吃不住严刑,供认是自己杀妻。如此,狱案具成,定为死罪。 太守衙门内,唯独有一个从事官对这起案件产生了怀疑。他想凶手杀了人又取其头,事出蹊跷。他请求太守把这件案子交给他彻底追查一下。太守准许了  相似文献   

15.
八戒出国     
巴山雨 《政府法制》2011,(20):29-29
八戒取经归来,圣上念其有功,便赏他去乌邮郡当了房屋土地局局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土地爷",一干便是15年。八戒上任时,穿着芒衣布鞋,只身一人挑着行李,坐了3天火车才到乌邮郡,到达乌邮郡后,大家都觉得这个局长还挺清廉的,对八戒印象很好。时间长了,八戒发现,房屋土地局局长真是个肥差啊,很多人争着结识他,  相似文献   

16.
胡质,三国魏淮南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魏文帝时,他官至东莞太守,后又任荆州刺 史、征东将军。胡质为官正直清廉,不仅不贪污 和收受贿赂,就连朝廷赏赐他的财物,他都是分给 部下或贫穷的百姓,从不独吞独占。他所到之处,社 会治安良好,百姓生活安定。 胡质一生以清廉著称,他的儿子胡威受其影响, 也养成了清正廉洁的好品质。一次,胡威去荆州探望 父亲,因无钱雇车马和仆人,便骑着一头毛驴上路。 每到晚上住宿时,胡威都自己捡柴烧饭吃。探望过父 亲准备回家时,父亲胡质送给他一匹绢。胡威见父亲 竟然有绢匹,疑惑地问道:"父亲大人一向清廉,怎么 会有绢呢?"胡质说:"这是我从俸禄中节省下来的, 给你路上当盘缠。"胡威这才收下。  相似文献   

17.
案情丁郡守治理的某郡这年遭了灾,百姓的生计成了问题。眼看着田园荒芜、百姓挨饿、灾情日渐扩大,救急措施一时又难以奏效,丁郡守赶紧禀报皇上,恳请皇上关注民生、体恤民情。而眼前紧要之事便是开仓赈灾,帮百姓度过这一难关。丁郡守估量,附近那国家仓库所藏之粮,假如应急的话,供  相似文献   

18.
月夜血案     
唐朝的时候,今广东省称为南海郡,名吏刘崇龟曾在此任刺史,刘崇龟以善于断案而著称于世,他刚到南海郡上任时,就碰上了一件棘手的案件。那时的珠江一带,不仅风光秀丽,而且沿岸人家都较富裕。当地一个陈姓人家尤其富裕,在离珠江不远处盖了一栋房子,门楼宏伟,一时为大家所称羡。陈家有女初长成,名唤玉姿,风姿绰约、婀娜多姿。一日,玉姿正站在门楼上无所事事时,忽然发现门楼下一个人正目  相似文献   

19.
古案趣谈     
何进 《江淮法治》2012,(10):37-37
杨津,原字延诈,北魏孝文帝令改字“罗汉”,系北魏名臣,是北魏统治者拓跋氏皇室的外戚,自小就入官侍奉文明太后。由于杨津天性聪慧.为人又谨慎,所以一直为北魏皇室所重用,成为皇帝的亲随。北魏宣武帝永平年间,杨津奉调出朝,以征虏将军头衔任岐州(今陕西省凤翔县)刺史。在任期间,对于民生政事,杨津是事必亲躬,由于治理有方,深为岐州百姓所爱戴。  相似文献   

20.
《三国志·魏书·夏侯尚传》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许)允字士宗,世冠族。父据,仕历典农校尉、郡守。允少与同郡崔赞俱发名於冀州,召入军。明帝时为尚书选曹郎,与陈国袁侃对,同坐职事,皆收送狱,诏旨严切,当有死者,正直者为重。允谓侃曰:“卿,功臣之子,法应八议,不忧死也。”侃知其指,乃为受重。允刑竟复吏,出为郡守,稍迁为侍中尚书中领军。许允字士宗,世代任官。其父亲许据,曾历任典农校尉、郡守等官职。许允少年之时,与同郡的乡族崔赞均于冀州成名,后征召入军。魏明帝时,许允为尚书选曹郎,因与袁侃共同职务犯罪,均被下狱。朝廷颁布严厉诏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