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2 毫秒
1.
走进徽州     
卞国福 《江淮法治》2012,(23):56-56
停车伸个懒腰,掸落一身的疲惫,推开一扇由排排门钉夹嵌着石砖的大门,就走进了盛春的徽州。"深潭与浅滩,万转出新安"、"他年一携手,摇艇入新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不管我走到哪里,多少年来,徽州一直在心中看着我、想着我、呼唤着我。我也一直把我生命的源头之路,注入到守望的睡梦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内乡县的古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较为完整的清代县衙之一。县衙本身并不十分引入注目,但衙内的一幅楹联却闻名退迩,被广为称颂。其联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说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联之所以久传不衰,大概就在于它用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3.
"生民"具三层含义,即初生之民、生民之道以及为天地所生之民."民"观决定"治"观,对治理对象的不同认识,决定了治理的不同模式.对"生民"的治理必须合乎生生之道,体现为不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的"生民经济"和不同于民本论的"生民论".重提"生民",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政治的多重内涵以及"人民"的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人民"再度回到今天中国政治生活的中心,是在革命与文明的关系格局中对隐藏于历史深处的生民论的接续.  相似文献   

4.
正"就审一案,影响一片;宣讲一站,辐射一方",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民六庭(简称北京二中院民六庭)在"与社会共享法律理念"指引下,主动延伸司法职能,以"法律大篷车"为载体,通过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法制宣传与互动的场所拓宽至田间地头、厂矿企业、校园社区,为广大民众提供个性化、亲情化的普法宣传,在趣味与轻松中实现"法律人"与"社会人"的交流与学习,使百姓在感受司法温暖中增长法律知识、强化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5.
赵小波 《法学家》2015,(2):140-154,179,180
当代学者对近代的"民权"概念颇多误读。康有为等人是在与纲常名教相对的话语场景中使用"民权"一词,主要针对"三纲",表达普遍的个人自主性为正当的观念。康派"民权"的核心和根底是"人人自主之权",由此基点进一步向公领域延展,才突破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局限,构筑出一个以"民"为国家权力本源的公共秩序新图谱。承继康派"民权"精神的革命派,则主要是在东方与西方、民众与君主、汉人与满人的话语结构中使用"民权",他们关于"民权"之正当性和必要性的论证范式,不仅可能侵害了个人自主观念的社会基础,也导致了民权之内在核心价值的消散。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德为先",强调"礼法结合"、"德主刑辅"、"出礼入刑",这种治理模式使古代中国社会安定和谐,繁荣昌盛,中国古代百姓在这种自理模式下普遍安居乐业,较少做出违法犯罪的行为。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中国古代德治内容,研究其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航 《法学家》2020,(3):15-27,191
民刑法的制度设计均建立在一定的人性假设之上。尽管在此问题上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但核心之点在于,都是以"一般人"为基准进行的。因此,"一般人"之界定在民刑法中居于隐而不彰的基础地位。"一般人"标准是民刑法中人性假设理论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其本质是一般人应有的"知识与态度",也是一种方法论。该标准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和公共政策属性,应当根据法律责任的不同性质,确定民刑法中"一般人"的判断标准,尤其应当区分刑罚适用者、犯罪嫌疑人及被侵害者的不同视角,对刑法中的"一般人"标准进行具体判断。  相似文献   

8.
"周期率"问题是1945年黄炎培与毛泽东延安窑洞对话中(即著名的"延安窑洞对")提出的一个重要话题。自谈话以来,成为迄今为止不断引起理论家和政治家们讨论的一个重要政治、法律、历史和实践问题。从国家治理视角看,黄炎培提出的周期率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国家治理效能的时空延展递减率"问题;从"地地得人,人人得事"这一句话中,可以发现黄炎培对"地方自治观"情有独钟;从毛泽东的"动商"以及反科层官僚主义的政治性格中,可以理解毛泽东为什么是一位坚定的"运动民主论"的开拓者和践行者;从邓小平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文革"的深刻反思中,可以理解邓小平"民主法治观"的政治关切所在;"地方自治观""运动民主观"与"民主法治观"实质上都是解决中国历史周期率问题的不同方案,如果能够实现三者间的通融即"通三统",我们将更有希望真正跳出历史周期率。  相似文献   

9.
眼下复杂的经济环境及经济与道德的"两极分化",对国人的财富观念和道德意识造成了冲击,人们开始思考财富创造方式和分配格局是否道德等问题;本文审视并寻求当下财富观与道德观可以相互融通的领域,并提出了促成二者和谐发展的三个理念:创造财富光荣、追求财富应诚信的个体商业理念;还富于民、藏富于民的国家治理理念;鞭挞"为富不仁",倡导回馈社会的社会慈善理念。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是实现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村委会选举是实现村民自治的主要方式。"贿选"是村委会选举过程中的腐败现象,严重危害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和村民的直接利益。治理"贿选",应该做到标本兼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是治理"贿选"的根本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法律法规,完善监督程序,是治理"贿选"的关键所在;不断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其权力行使的有效性,是治理"贿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的一年,辽宁省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织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7.4万余件;以星级司法所创建活动为载体,打造业务用房面积180平方米、工作人员5人以上的五星司法所93个;建立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两所联动"机制,有效预防极端案事件发生;建设"村(居)民评理说事点"1.6万余个,实现全省乡村、社区全覆盖,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了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辽宁样板"。  相似文献   

12.
由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精心制作,主题为"人人守法,平安浦东",包括职务犯罪、民转刑、民生犯罪等10大专题组成的100块法制宣传版面,日前正式进入社区为居民群众服务。图为该院副检察长汪伟忠在曹路镇法制版面巡展启动仪式上发言。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紧随十八大胜利召开之喜,11月9日西安市新城区102个社区首个"社区法官(张孝民)工作室"隆重挂牌。市、区法院、区政法委、街办和社区居民在鞭炮、锣鼓和欢歌笑语中,齐赞社区法官是百姓的心病"医师",排忧驱烦促进和谐。张孝民——西安市新城区人民法院院长,自993年起就担任基层法院院长,至今仍坚守基层法院,"社区法官"是他的新头衔。他激情做事,低调做人,带领着他的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十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则是屈指可数.据考证,中国历史上总计可考的文武状元为777人. 中国古代社会,从庶民百姓到达官显贵,无一不坚定地认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  相似文献   

15.
甘正气 《江淮法治》2013,(12):57-57
一首好诗可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情,溢于言外",一本好的法学入门书,也需要行文生动,引人入胜,又引人思考。特别是法学作为舶来品,和我国传统的"律学"迥然有别,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写道:"数学、物理、哲学、心理、经济、法律等等都是从外国灌输进来的,早已洋气扑鼻",如何克服一般外国著作常遇到的"水土不  相似文献   

16.
在学习党的六中全会公报时,想起中央领导评价过的两幅古楹联,故抄录于此,以供探讨。一幅是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县衙前的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另一幅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在藩司大堂上张贴的楹联: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欺,谁替我披枷戴索;一丝一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女娼。两幅受到领导高度评价的楹联,给人很深的启示:一是它表达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民是官的衣食父母,官是民的个中一员。所以为官者绝不能欺压百…  相似文献   

17.
酒,并非人人都喜好.数千年来,有人视酒为福浆,不可一日无酒;有人视酒为祸水,宁可终生远离.爱酒的人,对它赞美备至,把它比做"玉液"、"甘露",称之为"太平君子"、"天禄大夫",不可须臾离之.恶酒的人认为酒是致疾败行、乱性伤身的凶物,乃至说"亡国之君、败家之子"的出现,莫不与酒有关,可谓"深恶痛绝".对于同一种食品,爱恶悬殊,对立鲜明,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涌现的党员干部的先进典型,如杨善洲、李林森等,都出身百姓、不忘百姓、服务百姓。他们没有官架子,不占群众的一点便宜,心永远贴在老百姓的脉搏上跳动,用自己与百姓的零距离,让群众信服,令人民称颂,党的形象和威信也因此刻在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相似文献   

19.
在拥有99个县市区经济并不发达的江西省,一年多时间内有60多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先后实名开设"民生博客",开创了全国少有的官员集体网络问政之风.不少民生博客开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不尽如人意:有的是"空壳博客",里面几乎没有东西,对百姓反映的问题也无回应;有的是"官文博客",没有自己原创博文,全是某某会议上的讲话稿、致辞等;有的是赶时髦的"应景跟风博客",虎头蛇尾,长时间不打理,有的半年不更新.这些博客引起了网友不满.  相似文献   

20.
博客堂     
罗豫说,恋书的人在心爱的书面前,有几个能够自持?这是爱书之体现。那么他怕的是什么呢?有人痴迷于书,日"藏书是活着的乐趣",她就是毕竞悦;听说过"一个资版书商对于公众阅读的影响大概不亚于五十个书评家"的论断吗?且听听王晓渔的道理。本期推荐几位读书人之博客,其中悲喜得失,或有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