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立足于农村和农民,是为满足农业、农村发展以及农民生产、生活需要而主要由政府提供的具有一定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方面的需求。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宏观趋同和微观差异的特征。从宏观层面而言,三大区域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在对公共服务供给的总体要求以及急需基本公共服务上呈现趋同;从微观层面来看,三大区域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在数量和结构上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2.
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若干误区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和平 《学习论坛》2007,23(4):51-54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条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对于“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或恩赐;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或配置上的绝对平均,就是脱离农村发展差别的客观现实实行公共服务供给或配置上的“一刀切”;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忽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在于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认为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主体与渠道,忽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渠道的多元化;认为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农村所有公共服务领域都要均等化,忽视了我国现阶段实现的只能是“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均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以往的研究忽视了对农民这个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主体的研究。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数量、质量和供给方式必须符合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否则会导致供给的低效甚至负效应。为此,必须探讨影响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因素,当前农民最需要的基本公共服务,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地方政府应着重在公共服务的回应体制、评价体制、监管体制、激励与约束机制、责任纠错机制等方面进行管理创新,适应农民对公共服务的新需求,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必须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即从"政治统治"和"经济建设"转变为"公共服务".当前,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是我国建立服务型政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福建省南平市委、市政府直面农民迫切需求,以下派干部为载体,将科技、金融、流通、管理等公共服务延伸到"村"这个层次,对农民进行零距离服务的做法与经验,为有效扭转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的单一向度、供给与需求的严重错位,构建中国特色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吕跃  王铁清 《当代贵州》2017,(50):38-39
冲破农民入城的“篱笆墙” 当代贵州: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以人的需要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贵定县的小城镇发展新路,如何突出人的核心地位? 张丽芳: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我们秉承“小城镇、大战略”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坚持群众是城镇化建设的主体.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按照生活、生产、生态“三生融合”发展的要求,严守生态红线,切实将贵定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推动三产融合,打造乡村民宿、催生旅游业态,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三权”改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城镇人口聚集和吸附能力.出台《户籍制度改革》系列政策文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推进农村产权交易试点改革,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制定农村产权交易制度,激活生产要素,保障农业人口转移后山林、土地、宅基地等权益,冲破农民进入城镇的“篱笆墙”,使农民有能力进入城镇,有条件居住在城镇,有机会在城镇发展,真正融入城镇生活.  相似文献   

6.
一、农业和农民问题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农业再次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变革时期。农村生产力要有一个新的解放和更大的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大而艰巨的任务。从改革方面看,农村经济体制正处在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体制转换时期,新体制的框架刚刚建立,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农村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从发展方面看,到本世纪末要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和农民奔小康的目标,到下世纪中叶要实现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四个现代化,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农业和农民问题是一项最基本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体系,是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技术环节.在实践层面上,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是一个由低到高、不断发展着的结构体系,至少应包括“底线标准”、“发展标准”和“自由均等标准”三个层次.“底线标准”是政府为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而提供的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的统一规定,本质上就是社会保障标准.“发展标准”是基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向社会全体居民提供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公共服务,是“底线标准”的延伸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最高目标是“自由均等”的标准,即确保城乡居民根据自己偏好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内容等进行自由选择,使公民的自由选择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参与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重点和难点在于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而"国家单方供给"造成农村公共服务所需资金严重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究其因,主要是因为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市场力量参与不够、社会力量的作用发挥不充分、农村社区和农民自身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应依据农村公共服务的不同层次和属性,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农民自身等主体多元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9.
付慧华 《奋斗》2014,(5):39-40
对于桦川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来说,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始终处于不足甚至严重稀缺的状态。针对部分乡村干部反映的“农民在办理粮补、低保、农保等涉农事项时,要多次往返县、乡,办事的周期长、成本高、意见大”等实际问题,从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乡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来解决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我们必须加快制度变革,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第一,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要在全国范围内统筹考虑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使其与城镇居民平等分享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推进农民工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市民化。第二,要尽快把城乡学前教育、全国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高中、中等职业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围。第三,要以基本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11.
王洪斌 《世纪桥》2010,(9):57-58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经历了从社队制、村组制到社区制三次重大改革。农村社区化是从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转变,构建城乡一体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体制的变革;是一场缩小农村与城市差距的革命。山东诸城的农村社区化模式使管理城市社区的办法在农村扎根,结合实际,创造出符合农村现实的模式,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地方重城市建设,轻农村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这显然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城乡等值化”的建设理念是:农村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为此,从农民居住集约化、农民生活和生产基础设施公益化、农民医疗教育制度化、农民社会保障普及化、城乡管理服务一体化等五个方面论述了“城乡等值化”实现的方式与途径,从而阐明“城乡等值化”是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6)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我国通过"服务下乡"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最终实现现代国家建构和促进社会融合。为了提高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我国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对乡镇站所进行整体改制,坚持农村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的市场化、社会化、民营化、多元化和契约化,吸纳多元主体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给传统的乡村关系带来了新的变量。在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中,农村社会组织成为乡镇政府和村委会等传统供给主体的重要补充,乡村关系呈现多层次性。无论是村委会协助乡镇政府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还是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表现为"公私伙伴关系",都只是乡镇政府与乡村社区自治组织的合作供给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4.
杨天雄 《党的建设》2014,(12):27-27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党的十八大报告突出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在不断深化改革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重视实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转换,对于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梓夫 《支部生活》2006,(3):30-31
一、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努力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探索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机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我国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村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水平,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所谓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是指为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基础性设施,具体包括农村道路和交通设施、农村电力和能源设施、农村水利和农户用水设施、农村电信设施和农村教育、医疗卫生与体育设施等。农村公用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7.
政府治道变革内源于市场经济和福利国家失灵,是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一种努力.其基本宗旨就是通过明确政府边界、拓展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空间调动非营利组织、营利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与生产、参与社会多中心治理秩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在我国,政府治道变革的这些基本理念是通过市场、社会去行政化的路径,通过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赋权和促进其能力建设,通过用私营机构的管理方式和市场机制引领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生产,通过政府建立与市场和非营利域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借鉴国内外“三农”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三农”工作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以此为指导,我们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和理论体系日渐成熟,政策框架基本成型,认真梳理胡锦涛与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三农”工作的新思维,重温这一显著变革的历史进程,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对村级公共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作为党在农村工作的基础,村级组织的工作经费却普遍短缺,让一些村级组织步入了“没钱办事”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理论框架为分析工具,探讨了目前中国农村治理中县乡、乡农、县农三者之间的关系现状,提出中国农村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应以“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为原则,从根本上改革县乡关系,向农民赋予更多的权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