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农民在我国是身份而非职业的象征.受制于社会传统观念,国家治理理念,法律制度影响,造成了我国农民身份转化的困境.本文指出,农民身份转型在此重重困难之下,需要我们通过对户籍、社会保障、土地等法律制度进行合理建设,推进农民身份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刍议——兼评《物权法》第128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特 《河北法学》2007,25(11):79-8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反哺农村,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赋予农民转换身份的自由,使农民真正成为一项职业而非身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对限制的理由予以反驳,并揭示该问题背后所蕴含的集体与农民的定位,由此对《物权法》第128条进行相应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石家庄地区的农村文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文化建设出现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等问题.为此,应通过转变政府观念、健全制度、加大财政投入等来保证农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主体间性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中的人的主体性.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必须置于主体间性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主体间性要求的教育过程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交往实践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学生既是占有教育内容的主体,具有主体性,又是师生交往的主体,具有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民问题历来就是一个让人深思的话题。在现代社会,农民既代表着一种职业,也表示一种身份,在现实生活中折射出农民基本权利的缺失与自身救济的乏力。本文指出加强农民的组织化建设,建立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真正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的农民组织,在全社会聚焦于民生问题的今天,对于农民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宪法地位的维护,实现农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的良性互动,具有极大的现实与宪政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和谐社会的实质是法治社会。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重视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农民的法治主体现状不容乐观。本文提出以下农村法律传播策略,推进新农村法治主体性建设:一是扩大"三农"法律信息异指量和同指量的策略选择,二是追求农村法律传播价值的策略选择,三是众法律传播渠道侧重法律信息不同构成要素的传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7.
2015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认定代表候选人的身份,应当以参加选举时所从事的职业为准;具有多重身份的,应当按工作性质主次认定;党政干部、企业负责人不得挤占工人、农民和专业人员代表名额.”因此,在新一轮地方各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尤其是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基层人大代表特别是一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代表不能再“被代表”了.  相似文献   

8.
刘译矾 《当代法学》2021,35(3):112-124
作为辩护律师的首要职业伦理,忠诚义务是指辩护律师既要维护当事人的利益,又要尊重当事人的意志.在比较法的视野下,美国、德国和日本律师职业伦理中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忠诚义务模式,分别是"完全的忠诚义务"模式、"不完全的忠诚义务"模式和"混合的忠诚义务"模式.在这三种模式下,律师在辩护权的行使、利益冲突的处理、退出辩护的自由以及执业行为的边界上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三种模式的形成与律师的身份定位、刑事诉讼模式、律师职业发展传统以及法律人才的培养方式等因素存在紧密联系.在辩护律师忠诚义务亟待重塑的我国,有必要汲取域外经验,在我国引入一种"受限的忠诚义务"模式,一方面强调律师要在法律不禁止的范围内承担积极的维护利益义务和消极的尊重意志义务,另一方面也要求律师承担有限的公益义务.  相似文献   

9.
人的主体性及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从史前原始社会"共同体主体性"到多数人的"个体主体性";从阶级社会中少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到多数人为主体之主体性;由主体性不充分发展到充分;从理念论证到实然享有.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使用权是农民的一项住宅保障性权利,为了保障农民的生存利益,现行法律严格限制其流转。而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用益物权,从法理上讲可以自由流转而不受干涉,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化利用也需要其流转。天津"宅基地换房"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益尝试,解决了小城镇建设的土地与资金问题,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但这种模式在推行过程中必须注意农民利益的保护,处理好农民的生活与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身份属于农民而职业却属于工人的那部分劳动者——农民工,是徘徊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边缘人",他们从离开农村到最后成为市民,一般都会经历一个观察、犹豫、徘徊、权衡、比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社会保险制度将他们排斥在外,必然会延长他们从农民到市民转换的时间,甚至会使其中的一些人最终放弃进入城市的努力。本文将在社会权利贫困理论的框架内,谈一谈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建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人们对私营企业主以工人、农民或专业技术人员身份当选为人大代表颇有微词,对领导干部以知识分子身份当选为代表也是吐槽不断,代表身份"失真"现象突出.2016年是县乡换届选举年,如何才能改变人大代表身份"失真"这种状况呢?  相似文献   

13.
体育场馆建设因其耗资大、技术要求高、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在历届奥运会的筹办中都是"重头戏"。本文通过对BOT投资方式的简要分析,并结合这种方式在29届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中的具体运用,明确了政府在这一过程中的双重法律地位,一方面以国家所有者的身份同项目公司签订协议,是协议当事人的一方;另一方面以主权者的身份,对场馆建设项目进行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4.
奥巴马赢得2008年美国大选,成为首位黑人总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让我们再次把目光投向美国黑人,重新审视其自我及种族身份问题。有网评说:"美国梦实现了";有报道称:"导致美国人选出首位黑人总统是种族意识在起作用,不过这种种族意识不再是种族歧视,而是美国全民族的种族融合意识。"本论文将通过对美国黑人文学作品的解读,对作品塑造的黑人形象的自我及种族身份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得出全球化下各民族应持一种包容的、和谐的又具主体性的民族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一、何为"隐名公证取证" 本文的"隐名公证取证"来源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条第2款之规定:公证人员在未向涉嫌侵权的一方当事人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如实对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前款规定的方式取得的证据和取证过程出具的公证书,应当作为证据使用,但有相反证据的除外."隐名公证取证"是指公证人员在没有表明身份的情况下,对某些具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文书或者法律行为进行固定和保存的一种证据保全手段和方法.专指公证人员做出的一种证据保全形式,之所以使用此概念乃是为了将公证人员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为主体以供考察.在此,有必要对几个相关的甚至容易产生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马树芳 《山东审判》2007,23(5):49-52
本文选取了一个普通的鸭子返还纠纷案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观点涉讼农民的"非理性"诉讼特征实际是另一种理性;农民追求的是实体正义;涉法上访和实体正义的实现具有一定的连接关系.在司法过程中虽然不能消解现代化进程带来的观念和制度冲突,但是我们应当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其与现代法治的理念和技术形成一种沟通和"妥协",进而将基层法院的司法功能定位于纠纷解决.  相似文献   

17.
身份犯与亲手犯是一种交叉关系,因此作为非亲手犯的身份犯就具备了通过间接正犯方式构成的可能;不同类型的纯正身份犯并不完全能以间接正犯的形式构成,应当从该身份犯犯罪构成自身的内在规定性上来判断其是否可以通过间接正犯的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18.
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看"农民工"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耀江 《河北法学》2007,25(5):154-15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而且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作为从农民中剥离出来的农民工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然而面对农民工的权利伤害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成了一个障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关对策以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19.
陈瑞 《法制与社会》2015,(6):233+23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是不可分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一种关系.本文指出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教与学的平衡,引导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就必须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主导性与主体性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契约到身份"在"从身份到契约"基础上的历史重构是人类法治文明史的又一次飞跃,其蕴台着利益均衡、实质平等、诚实信用等现代法治价值理念.适应时代潮流,中国现代法治建设需构建整体契约框架下的有限身份的法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