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现代宪政的理念基石是"以人为本"思想,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因其自身独特的生存环境与价值取向而与现代宪政所要求的人本思想大相径庭。有鉴于民本思想与现代宪政理念之间的深沉张力,因而,在中国宪政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型,使之契合于现代宪政的宏图伟业。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视角出发,市场经济建设、公共领域建设与公民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本思想创造性转型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的民本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结果,他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批判的吸收了中西传统文化的有益成分,形成了他的人民利益至上,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及主权在民的民本思想。本文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的民本思想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付莉莉 《法制与社会》2013,(35):186-187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思想批判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相结合的理论结晶。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的分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并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即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和以民为本。  相似文献   

4.
民权概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全新的政治文化术语。民权的传统之源是古代民本思想,其理论支柱是近代自由主义国家的人权观念。深受传统思维方式影响的近代民权理论所表现的权利从属性、工具性、不完整性等诸多特点,表明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衔接之艰难。传统民本思想向现代的人权理论转化也并非不可能,民权当是其转换之中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集体主义人权观是契合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人权的保护与西方的人权保护是殊途而同归的。中国传统传统法律中的民本思想为当下中国的人权立法与实践提供了珍贵的本土性资源,我们应该对其去粗取精,合理利用和改造。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民本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历史超越,是由一系列立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党必须永远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民本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古至今,法律制度设置的出发点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历代思想家莫衷一是。虽然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每一个社会、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但“民”的内容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中国来讲,法律制度构建的出发点经历了从古代的“民本”思想到现代的人民利益至上原则的发展过程。一 民本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它产生于我国古代农业社会中一种把民为立国之本的政治法律思想,它是与君本主义相比较而言的。就其实质来讲,它要求握有国家权利的君主重视民众在安邦治国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实践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以皇权政治为主导的背景下,民本的深层内涵和最终目的是要保障皇权之稳固。君与民之间的官吏阶层,是实现民本思想的具体实施者。要在制度上保障民本思想的具体落实,就要治理官吏特别是要防止官吏贪腐。因此,产生了以维护皇权为根本的民本与吏治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孟子为代表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在政治文化中最具进步性的永恒主题,其民本思想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又为后世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孟子提出的"民贵君轻","制民之产","省刑薄赋"等基本理念,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本思想是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传承了上古民本思想并提出"重民"、"德政"、"富民"、"教民"等主张,由此形成了自已独具特色的民本思想.我们当今应汲取其中积极有益的思想精髓,并将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在分析儒家文化中人本、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源流及其内涵。文章认为,早期儒学可称之为“人学”;“人学”的基础就是人本思想,而在孔子以后的不同时期的儒家学说中,人本思想始终是一个重要内容。儒家的人本思想与近代西方文化中的人本、人权思想有一定的差别。进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强调的是一种“集体人权”。儒家的民本思想重点探讨两个问题:君民关系中“以民为本”的观点和实施民本思想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华之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一思想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民为邦本、民贵君轻、安民、息民、富民等几个方面。但是这种思想并没有涉及公民的自由与人权,没有公民政治上与人格上的平等,它的本质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卓越的政治家们在继承了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和要求,对民本思想进行了新的发展。毛泽东的群众路线,邓小平的发展观,"三个代表""执政为民"都是新的时期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创新,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人本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是对我国传统"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扬弃的结果。在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合理地利用我国传统文化方面,邓小平为我们做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我国传统的“立人”、“爱国”、“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形成了既带有传统特色,又更具当代特色的“四有”人格思想、爱国重公思想、人民主体思想。这三种思想层层递进,环环扣紧,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民本思想不仅传承了古代的民本思想,又为后世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深入分析孔子的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分析,能够得到一些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儒家和谐思想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影响,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话题,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如何克服其消极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对法治社会的构建至关重要,传统儒家和谐思想与现代法治冲突和融合,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学术研究课题和法治实践综合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法治建设中需要积极恢复与倡导人权和抵抗权精神,进一步将各项法律中规定的抵抗权(抵制权)落实到位。在此方面,对罗马公法的抵抗权原理与儒家法文化传统的抵抗权精神进行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为人民主权论与民本民胜论、良心博爱论与自然人权论、道法天刑论与自然法思想、批判暴政与抵抗不义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民本思想”是经过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不断总结和深刻阐释,而逐步形成的亲民、重民思想。如果我们迈过“民本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姑且忽略其“作为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的手段而产生”、“名为重民,实为治民”的阶级性,单就其关切民生疾苦、重视民心向背的思想本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学界,和谐及和谐社会已成为十分凸现的论题。“情理法”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法律研究中的重要论题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和谐思想的重要体现和中国人建构其所认同的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情理法”抑或“情”“理”“法”进行语义上的分析和梳理,再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情理法”的相互关系及其功能角度进行考察,不难发现中国传统社会是如何建构和谐社会的,从而启示我们对当下我国学界和谐社会的研究进行反思。这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罗斌  刘少夫 《法制与社会》2011,(30):16-16,20
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对世界法律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学是以“仁”思想为形上依据的,这一点已成为学界共识,但儒学“仁”思想的源流及含义并不清晰,见仁见智。本文以文献研究与分析论证相结舍的方法,对儒学咋,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揭示出“天-道-天(道)人合——仁”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包含法律文化)形上依据的发展过程。本文介绍的是“天”思想在《易经》、《尚书》、《诗经》等原始文献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