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圣诞节,接着就要过春节,到清明节还要去扫墓.或许,他们还会去拜佛.这是中国的文化.如果真的需要抵制圣诞节,至少应该告诉我们,怎样过春节才能胜过圣诞节?  相似文献   

2.
<正>传统中国的社会救助系统中,宗族互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祭祀活动,怀念祖宗的恩德,祈祷祖先保佑子孙的平安发达。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  相似文献   

3.
临近隆冬,北国已渐渐的披上了厚厚的雪装。在这样的日子里,不但有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还有着西方人同样重要的节日——圣诞节。每到12月24号那天,越来越多的商家会将自己打扮一新,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渐渐的接受了这样一个外来的节日。“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连续的祈祷和宗教礼仪,包括用面包和酒象征基督祭献的圣体和圣血。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是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上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会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  相似文献   

4.
反洋教斗争:文化冲突乎?排斥进步文化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义和团反洋教活动起因是中西文化冲突’,是‘排斥进步的西方文化’”的观点,既无史实依据又无理论根据.基督教等西方宗教并不是当时西方国家的进步文化;少数传教士以“传教”为幌子,推行的是本国政府的对华文化侵略政策;传教士强迫中国民众接受西方宗教文化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实质上是中国民众对西方殖民文化的反抗;传教士在华开办学堂、创办报纸等活动确实传播了某些西方进步文化,但这并非传教士的主体活动,且“教案”冲突也并非因此引起.  相似文献   

5.
节日习俗是社会中一种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中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文化产物,前者是几千年的民间传统,后者是基督教的传统礼仪。两种节日文化既有所差异,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剑 《北京观察》2001,(9):58-61
再婚了,别人过节他们受罪12月下旬的圣诞节和随后的新年期间,是美国传统上全国放长假的季节。按照美国人的传统习俗,他们很看重在此期间的家庭团聚。如同中国人过春节,美国人过圣诞节的意义,也在于借助节日期间相互祝福、共享喜庆、和谐、宽容的气氛,冲淡和消融一年来家人和亲友之间可能发生的不快。美国再婚家庭联合会主席莫戈里·恩格尔说,事实上,再婚家庭在传统的节假日期间承受的压力,  相似文献   

7.
近代西方于中法战争之后对西南边疆的宗教文化同化,可以说是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兴起之际,由外来文化影响的边疆民族向“国民”身份转化的一种契机.其间,晚清西方宗教文化的传播,首先促成了对边地民族传统“蛮夷”身份的消解;至民国,面对西方宗教传播蔓延的势头,政府及社会精英均深感忧虑.正是在这一过程中,由边疆少数民族、政府和社会几方面力量,共同开启了近代西南边疆民族由“蛮夷”向“国民”的转化历程.  相似文献   

8.
春节延续着我们祖先几千年的文化精神,面对着全球化信息化日益加剧,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日益严峻,文化多元构建日益重要的今天,有许多问题令我们尴尬,令我们烦躁不安。许多人感慨:年,也就是春节越过越没有意思了;太单调乏味。洋节倒更受年轻人的欢迎,诸如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人的节日,越来越风行。特别是韩国人成功申报端午祭为他们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引发我们对许多问题更深入的思索。  相似文献   

9.
匡升相 《人权》2002,(5):56-56
好干部我们就不说了,“有花自然香,何必当风扬”,他们尊重人,体贴人,极有人权意识,说多了他们反而脸红。坏干部、“土皇帝”我们也不想说,他们野蛮霸道,践踏法律,毫无人权意识;他们利令智昏,穷凶极恶,不碰南墙不回头,不见棺材不落泪,说也白搭。我们只说“土皇帝”身边的那些人:当初吆吆喝喝,推涛助浪,听命于人,怎么就没有一点人权意识呢? 今年8月上半月的《家庭》杂志载文《把“土皇帝”拉下马,反腐伉俪何惧明枪暗箭》说:河南省国家级贫困县卢氏县前县委书记杜保乾“滥用国家扶贫款”,“不惜耗资数亿元大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捏造罪  相似文献   

10.
节日闲谈     
2月14日,农历大年初六,恰逢西方“情人节”。随着商家们注意力的移换,在这一天,“春节经济”顿时异化成了“情人节经济”。这个大年初六,环顾四周,俨然“情”浓一片,而“年味”黯然失色。当传统新春佳节遭遇浪漫的情人节,前者不得不甘拜下风。春节的降温使得许多商家的“春节算盘”也拨不响了,有老板戏称:真是家人不敌情人,亲情给爱情让路。当许多人还在互道着“新年好”、还在品评着“春晚”、还在迈开脚步渐次走亲访友的时候,怎么西方的“情人节”一来,我们的“年味”就显得那么脆弱无力了呢?现在“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在中国日益…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谈的苗族“灵魂”观念,有一部分是已经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仅存有痕迹的原始思维观念;有一部分则是现存的并且还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宗教意识。 1.魂——影忆——躯体三位一体 英国学者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万物有灵”观念说,他认为宗教起源于原始人的这种万物有灵观念,后经弗雷泽等人的完善。形成了一个影响至深的宗教学理致体系。法国的列维·布留尔则批评这一理论,他说,“万物有灵”是原始思维发展到  相似文献   

12.
《小康》2016,(2)
正恐归族是对那些在外地工作、不愿意回家过春节的人的概称。在常人眼里,甚至在自己的父母亲人眼里,"恐归族"有那么一点冷血,甚至还容易和不孝牵连在一起,但对"恐归族"来说,却有很多辛酸的原因。春节临近,春运抢票也进入"白热化"。又逢一年春节团聚,一些人苦恼于返乡途中的"一票难求",但也有一些人却因担心节日烦恼,对春节团圆百感交集。"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春节就意味着团聚,但是近年来,有个新名词几乎每逢春节都会被舆论关注,这就是"恐归族"。近乡情怯,对于漂泊在外的他们,为何"恐惧"回家?  相似文献   

13.
张杰 《思想战线》2008,34(1):139-140
从宗教的视野观照可以发现,围绕中国近代杂志形成了一个以西方宗教为主体的新学,与以孔孟之道为根本的旧学进行"文化领导权"(hegemony,葛兰西语)博弈的场域.无论是最早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杂志,还是后来由知识分子主创的一系列期刊,都与西方的宗教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杂志这种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宗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领导权博弈一刻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14.
老马 《小康》2015,(2):38-41
圣诞节的装饰消费和礼品消费潮,为号称世界工厂的中国带来了大批圣诞节消费订单。数年前,西方媒体就有"中国制造的圣诞节"一说。节日消费古已有之,现代节日消费在文化传承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商业元素,现代商业化节日消费之路走在前面的是欧美国家。先于中国完成商业化进程的西方国家在因节而购或者说携传统节日推动商业活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北美地区的感恩节,一个是全球范围的圣诞节。火鸡与折扣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历史悠久的美国独创节日,1941年由美国国  相似文献   

15.
又到年终岁末的时候了.无论是中国人的春节还是西方人的圣诞节,都在这个时候到来,尽管中西文化差异是如此之大,但是年终之时的特殊消费行为却惊人的相似.这种中外皆有的“岁末情结“和“年货情结“成为这个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与普通老百姓积极消费相对应的,是商家想出各种促销方法,想着法子在年终再赚上一笔.近年来,商家的动作越来越大,不断刺激老百姓的消费欲望,最终原本含蓄的“年货情结“变成了疯狂的血拼行动.……  相似文献   

16.
伪士嘴脸     
王乾荣 《人民公安》2012,(21):57-57
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说:"看看一些中国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是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关于最近的"两样的架子",咱们瞧:一个大官作报告,八面威风,口吐莲花,这"主义"、那"信念",说的比唱的动听,叫人感觉,这人情操何其高尚,心灵多么澄  相似文献   

17.
<正>“过年是美好的记忆,这份记忆在逐渐消失吗?我们还会过年吗?”河南民俗学家高有鹏教授在自己撰写的《保卫春节宣言》里这样说,面对西风盛行、西方文化的曰益渗透,我们必须树立传统民族文化意识,从现在做起,从小事作起,保卫春节,保卫传统文化遗产。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节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堡垒。维护传统节日并不是以一种简单的排他主义拒“洋节”于国门之外,而是要防止全球化浪潮和商业化炒作,把传统节日变成掏掉民族文化内核的“空壳”,我们的春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不仅仅在于是否要“保卫”,而是中国传统节日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开掘出传统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春节,挂灯笼、赏花灯、观舞龙、贴春联…….同时,中国年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感染着在中国过年的外国人,中国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令他们目不暇接,兴奋不已.这在义乌这个外商云集的小商品王国里特别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19.
春节之于中国人,如同圣诞之于欧美人,都是头等重要的节日.中国人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接春节,挂灯笼、赏花灯、观舞龙、贴春联…….同时,中国年独特的民俗风情也感染着在中国过年的外国人,中国丰富多彩的春节文化,令他们目不暇接,兴奋不已.这在义乌这个外商云集的小商品王国里特别能感受到.……  相似文献   

20.
猫号别议     
明《应谐录》收录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人把豢养的一只猫当作宝贝,在人前夸耀为“虎猫”。甲劝他:“虎固然凶猛,但不如龙的神勇,最好更名为‘龙猫’。”乙说:“龙升天需依托浮云,不如取名‘云猫’。”丙说:“云雾蔽天,风吹即散,还是叫‘风猫’好。”丁说:大风骤起,只要躲在墙后足以防避,我看不如更名为‘墙猫’。”戊说:“墙虽牢固,老鼠打洞,足以毁之,不如取名‘鼠猫’。”一老者听了他们的“宏论”,嗤之以鼻:“猫就是猫,是用来捕鼠的,何必起些不伦不类的名称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