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燕  陈志科 《理论月刊》2007,(1):162-166
新时期"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国家和社会机制运行中的一个瓶颈,引起了全国上下的关注,本文以农民权利为主线,分析了农民权利保护程度偏低的原因,并从公权力角度提出了保护农民权利的几点意义和建议,希望能站在法律维度为农民问题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速,社会弱势群体必然在相当长的时期仍将继续存在.社会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的,因而如何对待社会弱势群体也就成了任何社会都不能回避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保护,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基本内容应该围绕权利确认和权利保障展开,核心问题应该是在制度的构建方面努力.完善对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法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3.
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哲学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宁 《长白学刊》2006,(1):33-37
社会弱势群体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建构的?从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利益指向;民主的局限与社会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中的效率与平等等视角进行法哲学解读,可以使我们触及不同的理论,正如我们在不同的窗口可以获致不同的景观一样。这个解读的过程能够使我们对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理解更加多元化、立体化。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市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相关问题的解决首先要寻求根本性的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各种文化权利的保护工作才能扎实有效。归根到底,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法律保护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具体实践,而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核心,因此民族平等应该是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问题解决最为核心的理论基石。在此从立法和实践两个层面指出我国在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思想指导下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权利法律保护完善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5.
齐延平  陈一远 《人权》2005,(2):58-59
3月19日,山东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权研究会、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单位的50余名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分别就“弱势群体的界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理”、“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宪法保护”、“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各论”4个专题进行了研讨。弱势群体的界定是社会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基础性问题。有学者认为,社会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6.
洪英 《中国妇运》2013,(10):24-26
最近,不断有女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曝光,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女童性权利的法律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涉及到多种维度不同层次的法律问题。从国际条约的缔结和遵守,到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施,并具体到各种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制定和贯彻,需要我们从立法、执法、守法等不同环节进行相应的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围绕中国在女童权利保护方面的立法现状、存在的问题、加强女童权利保障的对策措施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行走在公力救济边缘的私力救济,是人类社会最初的权利救济方式。在现代社会,私力救济依然保持了它自己的领地。因为法律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强者的武器,所以弱者在寻求权利救济的时候,常常不得已采用私力救济的手段。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私力救济必然有其运行的逻辑,我们应该允许弱者进行一定的制度创新来实现他们自己的权利保护,这或许是一种代表权利主体自主性的私力救济和国家权力互动的新形式。它既有利于弱者的权利保护,也有利于国家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8.
文章论述了我国行政相对人权利如何保护的问题。在我国,行政立法较之其它立法晚且少,在行政系统,人们惯于长官意志,公民也鲜于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该文详细阐述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中行政相对人具有哪些权利,在这些权利受侵害时,有几种途径和方式可以获得保护和救济,提醒人们在法定期限内行使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在贯彻平等原则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一方面仍然是封建等级特权的思想残余,以及由此引起的允许有些人享有特权,有些人遭受歧视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程度还很低的问题。应当在全社会弘扬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牢固树立人权保护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平等地保护公民自由和权利的意识,使公民和社会成员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的尊重,并最大程度地使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得到保障和实现;还应建立和完善平等保护的法律制度。使公民和社会成员的权利不受非法侵害或受到非法侵害后能得到公正有效的司法救济。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中的权利演进及其宪政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公文 《人大研究》2003,(11):30-31
(一 )在对我国公民权利的研究中 ,农民问题显得相对边缘化 ,然而却更具根本性。纵观历史 ,农民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一大难题。可能没有人否认 ,农民权利的行使状况往往与其贫穷的情势紧密相关。在过去的大多数历史时期 ,农民常常迫于求生而忽略甚至不知自己有何种权利。村民自治问题是中国宪政道路上首当其冲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法律上 ,真正意义的“村民自治”始于 1982年宪法。其第一百一十一条肯定了村民委员会为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法律地位。从本质上讲 ,这是我国经济结构二元转型过程的必然产物。市场化要求农民增强…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对农民权利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农民权利缺失的真实困境是可行能力的贫困或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可行能力的提出,在农民权利贫困研究中有着诸多贡献,它为透视与评判当前中国农民权利贫困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表达自由、经济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迁徙自由等可以作为农民可行能力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论和谐社会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是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趋势。弱势群体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产生至今的各个阶段。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是在市场竞争中被边缘化的群体,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与和谐社会的建立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保护实质上是对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权的保护,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体系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弱势群体与社会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农民的权利。保障农民权利需从根本制度建设和法律建设入手,农民的土地权、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农民转化为市民等“三农”问题中都贯穿了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以民主法制体系构建保障农民的权利。只有在农民的公民权、民主权、土地占有权、劳动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等权利得到保障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农民问题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4.
权利的实际享有与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是密不可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法律完善的过程就是权利发展的过程。法律在应有权利向实有权利转化中发挥着七种重要的作用,即法律内蕴、法律表达、法律指引、法律守护、法律争取、法律救济、法律限制等。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不断有女童遭遇性侵的案件曝光,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和讨论。从法学研究的角度来看,女童性权利的法律保障作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涉及到多种维度不同层次的法律问题。从国际条约的缔结和遵守,到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和实施,并具体到各种法律及行政法规的制定和贯彻,需要我们从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涌现出大量的诸如贫困农民、城市失业和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其中群体性事件就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其对我国社会稳定与和谐构成十分严重的威胁。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问题,积极探讨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王彬 《公安研究》2008,(7):54-58
以程序正义的理念关照受刑人权利保护问题,必须在法律关系的视角下对受刑人权利进行重新定位,以程序作为防止国家权力向受刑人权利扩张的防护网,同时在国家权力与受刑人权利的法律关系中进行程序保障的制度设计,从而实现受刑人权利的实证法保护。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权利状况及其实现程度是衡量“教育法治”的重要尺度。准确定位高等学校管理行为的法律属性,完整概括大学生权利的形态和内容是建立大学生权利救济制度的基础和前提;以法律为保障,确立高等学校管理权行使的正当程序,建立多元化的权利救济途径是实现大学生权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诚实无欺是订立商品交易合同中的基本原则。在实际生活中,“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而与之订立合同的现象无疑是对这一基本原则的正面冲击。面对这种冲击,涉及对合同中受欺诈方的权利进行保护和救济时,我国法学界、司法界考虑更多的是欺诈方责任的承担问题。虽然权利救济的实现最终大多要归结到责任的承担上,但是受期诈方权利本位主义的思考对受欺诈方权利的保护更具妥当性和直接性。笔者认为对合同中受欺诈方权利实行保护的关键在于救济权制度,赋予当事人救济权,而且确保救济权的行使。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平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无论是从应然角度上或是从现实的角度上看,社会公平都是农民在宪法上享有的基本权利的要求和体现。我国之所以形成“三农”问题,根本原因在于现实中实际存在对农民的政策和制度歧视,使农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救济权利等没有得到应有的保障。因此,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价值理念、法律制度等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农民宪法上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