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一、西方的民族学及其流派 1.西方民族学资料的积累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出现得比较晚,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对其他民族的认识以及有关资料的积累,则是很古老的事,可以说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这方面的记载。在西方、古希腊、罗马的民族学资料即有大量积累。希罗多德被称为西方的“历史之父”,其所著波希《战争史》(59年译本名《历史》,商务版)中就以大量篇幅记载了希  相似文献   

2.
《春秋》2021,(1)
正左丘明是春秋末期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国都君庄(今山东肥城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曾任鲁太史,晚年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之为盲左。他所作的《左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司马迁编写《史记》的重要参考书目;所作《国语》开创了中国国别体史书先河,对后世传统史学影响深远,被尊称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孔子尊左丘明为"君子",谓与其同好恶;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秉笔直书,  相似文献   

3.
赵少峰  陈德正 《前沿》2012,(9):188-191
晚清中外文化交汇过程中,西方传教士出版的历史期刊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古典史学的内容。荷马、希罗多德、修昔底德等一批史学家及其著作被介绍过来,对宋恕、康有为、梁启超等晚清学者产生了重要影响。传教士将古典史学译介过来,是为了证明西方也有可以和中国相媲美的历史和文化,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探讨古典史学译介的原因和内容,是认识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唐六典》是我国盛唐时期的一部封建国家行政法典,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一部相当完备的综合性行政法典,对维护中国封建制中、后期一千多年来超乎寻常的稳定,起过重要的作用。亚洲许多国家曾借鉴它。在世界法制史上,《唐六典》是盖世无双的伟大创举,具有很高的法学价值和史学地位。人们对《唐六典》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唐玄宗指令宰相们制定《唐六典》,做了一件前所未有的伟大的行政立法工作,但他们自己却不可能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还不可能有“行政法”这个概念。世界上对《唐六典》知之甚少,中国历史上对其行用、性质及历史…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在这部伟大著作中,司马迁就如何提炼历史题材,如何塑造历史人物的鲜明形象,提出了一系列美学原则。本文试图以《史记》为主要对象,对司马迁的美学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伊始,《中国六大史学名著丛书》之第一部——《史记全本新注》便率先出版,这无疑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好书从己手出,其乐如何!中国不仅以四大发明饮誉世界,其传统史学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我国的历史文献,包括经史子集,浩如烟海,即以传统的正...  相似文献   

7.
<正> 中国的国门在蕞尔小球的旋转中打开。一部史学巨著——费正清主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以下简称《晚清史》)籍此而进入了中国史坛。它成书于西方当代史学主潮——年鉴派历史综合主义史学模式进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薛庆超 《传承》2011,(16):12-14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相似文献   

9.
薛庆超 《传承》2011,(6):12-14
一、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资政,顾名思义,就是为执政者提供治国安邦的历史借鉴。以史资政是中国史学的传统,关键是为谁资政。在中国古代,司马迁撰写《史记》,"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成一家之  相似文献   

10.
自孔子著《春秋》,特别是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传世以后,史学已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门“显学”。历代王朝将历史列为学校教育的必修课,从皇帝到王公大臣都把前朝的历史典籍作为必读书。有的皇帝不只读史,还组织学者编纂史书。史学巨著《资治通鉴》,就是宋神宗指令司马光编纂的。  相似文献   

11.
韩城:司马迁的故乡刘臣韩城,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省东部,是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中华民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公元前145—前90)就诞生在这里。新城与旧城韩城,包括所属乡村,约35万人口,面积8万平方公里,城...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20,(4):F0004-F0004
世界仰止,一河育天下。韩城是黄河岸边的一座千年古城,大禹治水的故事和鋰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就发源于此。作为"文史之乡",黄河孕育了"史学巨匠"司马迁。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抱负,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位于黄河之畔的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后经宋、元、明、清历代修葺扩建,气势磅礴、宏伟壮观,是一个集朝圣祭拜、历史熏陶、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圣人、圣河、圣城",韩城也因此被视为"读书人的圣地",成为中国人在文化探寻上无法绕开的渡口。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早期历史叙事中的叙事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春秋至西汉是我国古代史学建立的重要时期,其中足以构成史学发展阶段性的著述有《春秋》、《左传》和《史记》。《春秋》处在中国史学的草创阶段,其叙事极其简略;《左传》处于历史叙事的成熟阶段;《史记》处于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辉煌顶峰,代表了中国早期历史叙事的最高成就。三部历史叙事文本的叙事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春秋》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叙述层,《左传》的叙事者出现在本文的故事层,《史记》的叙事者以明确的身份“太史公”出现在交流层。  相似文献   

14.
张闻天的史学思想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青年时期他翻译了一些西方史学著述,并对历史定义、历史特征、历史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张闻天史学思想成熟的阶段,他编写了《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指明了中国革命史研究的对象、范围、内容和基本线索,初步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的科学体系,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革命史研究的新水平,对抗日战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其构建的中国革命史研究科学体系、评价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历史研究中的新探索──读《司马迁评传》与《三国》王书杰1995年。我院张大可教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获得了丰硕成果.出版了多部著作.《司马迁评传。和断代史《三国》则是其力作。张大可教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侧重于历史文献学和秦汉三国史两个方面。在历史文献学研...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既有史学的真实,又有文学价值,我们称之为“史传文学”,如,记言的《尚书》,记事的《春秋》,编年体的《左传》、《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以丰富文学魅力表现的著作,却是司马迁首创。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西汉景帝中元五年即公元前一百四十五年,卒于西汉武帝征和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七年)。生于夏阳龙门,今日的陕西省韩城。《史记》的问世,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相似文献   

17.
王灿 《理论月刊》2012,(10):57-62
《尚书》是华夏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反映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历史,是先秦时期华夏文化的第一次凝聚成书。探讨《尚书》历史思想与先秦历史思想潮流及整个先秦历史文化的关系,非常必要。《尚书》历史思想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中国特色和先秦文化印记:它是中国原生本土文化中"王道"文化的最早体现,是史官文化的孑遗;受到周人文化的改造;带有明显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宗法色彩和实用理性精神。这一切,与西方史学的类似思想范畴相比,有相当大的差异。《尚书》历史思想在中国历史思想史上具有肇始之功,影响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18.
赵少峰 《前沿》2013,(17):181-185
史学属于历史范畴,是社会存在的折射和反映,是人类思维之具体的凝固。史学在晚清士人、学者心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使其成为西方改变中国人观念的选择对象。西方史著在华译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与回应,对中国的政治变革、思想转变以及史学转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晚清西方史著在华译介和反响充分证实了历史、史学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通过对西方史著在华译介的原因、内容以及反响等诸要素的分析,能够为当代通俗历史读物的编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徐悦超 《长白学刊》2012,(3):160-160
《中国历史研究法》是梁启超多年研究历史的治学积累.他在《自序》中说:“蓄志此业,逾二十年.”梁启超涉猎东西方史学著作,结合中国史书的过去和现状,使《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得到系统整理,其条分缕析,言简意赅,有理论,有方法,有例证,有判断.其中许多治史经验和精辟见解对今日之治史者仍有很大启迪,譬如关于中国史的意义之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学者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研究,已不再沉默,特别自1978年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可喜的是,近十年来,我国青年学者研究现当代西方史学的论著相继出版,更是一种“中国好声音”.他们以自己的话语,有力地回应了国际史学界.中国史学走向世界,在与世界史学互动中前行,这是我国史学界多年来的夙愿和梦想.这个未来的目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会在中国从“史学大国”走向“史学强国”的进程中实现.在这一进程中,我国青年史学家更应当拿出能体现中国史学特色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外(西)史学交流的急先锋,在重绘世界史学地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时代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